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元代是中国学发生历史性嬗变的时代,中国学代表性样式由传统诗转向了大众通俗学,本分析了化转型期异质化对传统化的冲击,对学的影响和元代人心灵的调整,从社会结构论的角度具体描述了社会化转型期间经济、政治、化的变化对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移民结构的变化以及全球范围经济化的变革,使亚裔美国学不断重新协商其定义内涵,不断嬗变其创作方向。这种流变性挑战了同质化的单一界定,扩大了亚裔美国学乃至美国学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是学的永恒话题。她们多姿多彩的倩影将学画廊装扮得摇曳多姿、异彩纷呈。但综而观之,女性似乎从来没有逸出神仙与精妖二元角色定位的怪圈,她们由神而仙,进而堕落成精媚与妖孽,一步步地从神龛走向凡间,堕入地狱,永远也没有逃脱非神即妖的化宿命。女性形象的嬗变实际上是女性没能建构起自己的话语体系,长期被男权话语随意命名定位而造成的。这种嬗变折射出传统化的演进过程,考察这种嬗变可以换一个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化,这对女性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对人类的明进程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浅析当代文学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借用艾布拉姆斯学四要素理论,从世界,作家,读、作品四个角度,简要分析了当代社会中,学发展嬗变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一方面,商品经济对学发展的影响力日益直接和明显;另一方面,字在竭力保持自我的同时也进行必要的修正,正在探索一条适应社会变革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英雄"形象的抒写始终是中国当代军旅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精髓。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政治背景的深刻变化,受重就"英雄"形象的审美倾向也发生着嬗变,从而使得创作者们的英雄观念和创作理念不断更新。笔者从政治、时代、精神需求及心理审美特征和时代对英雄的呼唤挖掘受重审美倾向嬗变的根源,并从受重的视角、单一到多元、共性到个性再到人性三个方面审视受重审美倾向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分析了传统的学阅读教学模式坚持作中心论、本中心论的种种弊端,并与接受美学的读中心论观点进行比较,进而以其视野嬗变理论结合教学实例构建一个新的学阅读模式:再造本意象世界——创造自己意象世界——联系历史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7.
《马桥词典》作为寻根学式微途中为遏止化寻根思潮走向灭亡而作出自我调适的试验性本,实现了主题形态由对民间风俗以及神话梦幻的展示向对地域语言内部潜藏化意蕴的挖掘,叙事结构由传统以人物/情节为中心向全知全能视角、无中心散点铺开的结构模式,以及化立场由显露鲜明的感情倾向转为客观的冷静考察与清理三方面的嬗变,从而发泄与缓解了寻根学部分内外危机,但又滑入新历史主义化立场,遗失学审美内在特质等新的危机也在嬗变后的新模式下潜生暗长。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进入了一个多元化时代。在这样的化背景下,俄罗斯社会对俄罗斯学发展进程中各阶段的阐释与评价出现严重分歧与对立,宗教思想在俄罗斯学中重新凸现,俄罗斯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演讲及口才学的发展历史与封建发展史同步,其盛衰嬗变的经历深受封建时代思想禁锢发展的制约。我国新时期口才学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它的发展必须要以封建批判的精神为根本。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民间话语权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平等性、兼容性、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它以平民姿态向社会公众开启民间话语权,打破了权力话语对媒体的垄断,为学回归民间提供了技术保障,也创造了数字化时代全新的学社会学。它通过对话平台、全民参与、宣泄逻辑和在场诗学模式,实现了学的广场狂欢和心灵对话,从本体上置换了学的生存形态,开辟了学的新民间时代。  相似文献   

11.
作为特定时代的学,新的道德是十七年学的关注重点之一。在一个被人们认为是全新的时代里,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行为的规范和个人的内在品质.必然也要发生巨大的改变。那个时代的学非常热衷于表现和倡扬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农村小说因其书写对象的特殊性,在这一问题上倾注了更多的笔力,特别集中在“公德”问题上。这一学现象所蕴涵的复杂性,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2.
文学消费与文学的功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学的功用问题几千年来人们已形成了大体一致的认识。但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的成熟和消费时代的到来,学的消费性受到空前的重视和强调,这固然突出 了读在学活动中的地位,但同时也带来不少弊端,造成不少作家跟着市场走、一味媚俗的状况,使学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自己的社会功用。本对此提出了批评,并对消费时代学如何发挥社会功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西方学理论和化语境中,尤其是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本”这一词成了一个非常玄奥的概念,本,作为学之具体表现的实体,成为批评家和学理论家批评活动和心智活动的场所,对它的理解和阐释方法,构成了西方学理论嬗变和转型的晴雨表,本以历史线性的方式,参照当代学批评理论,围绕“所指”,“能指”,“化本”等概念,演绎了学客体在批评主体那里的增生和变化,即学由作品到本到学化的转变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慧茹 《现代语文》2006,(9):115-115
学中的现实主义原本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生活的恒久赐予,并非率意创制的时令性饰物。现实主义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它在历史运行中发展变化,在时代交迭中移易更新,作为一种学潮流它自然有高扬或低回的曲折流变过程,但因它所固有的与社会现实的密切联系,却使它足以保持不易枯竭的生命力。作为一种学精神,它深刻地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和学现实之中,并且产生出许多触动灵魂发人深省的篇章。活跃异常、变动不居的社会现实激发了作家与时代共命运。与现实共沉浮的敏感和豪情。使得作家无法摆脱现实生活的纠缠,由此而赋予现实主义学以旺盛的活力,常常在自我更新的同时开辟出学发展的新路来。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的中国学始终在多重矛盾的共同扭缠下不断改塑着自身的表现形态和运行轨迹,其中自律性与他律性之间的张力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从更大的视野看,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内部矛盾在学领域内的具体表现。以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深刻转型对精神化嬗变所造成的内在形塑为语境,通过深入梳理学的自律性与他律性在世纪之交的矛盾运动,以期为中国当代学的现代性新建提供些许有益的思想参照。  相似文献   

16.
在.com时代,网络学风起云涌的背后有着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作用。本拟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究网络学产生和火热的原因,分析网络学现状尤其是存在的问题,并对它的发展前景作出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全国“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6月28日至30日,由《学评论》编辑部、四川大学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消费时代的学与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承办方四川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50余名专家学,围绕消费时代学与化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菲茨杰拉德的学创作风格独特,匠心独运。本试图从分析其小说作品中的部分学意象来探析其隐喻学特征,进而揭示其小说创作主题的重大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类已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下中国学的座标,是在中国学的历史的历史发展纵座标轴与中国学的外向移植横座标轴不同象限区的交叉点上,我们在21世纪一要着重发展网络学;二是着重发展以业余作为创作骨干的群体学;三是着重发展翻译学;四要着重发展面对市场的需要的学,五要着重发展审美,娱乐,审泄,认识,教育五大功能相统一的学,六要着重发展具有现代意识的学,七要发展有助于确立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有助于明辨民族大义,民族气节的学。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东北传统文学在“文以载道”的轨迹上向文学本身回归.少了说教的概念.多了生活的自然态的丰满。传统的嬗变使文学多了厚重和张力,显示传统仍是文学的中坚;同时传统中国文学的悲凉如水的审美风格在东北作家中有独特的收获:嬗变出阿成的对生命的独特感悟:美好、空灵、悲凉。迟子建在萧红的“生与死”的主题上尽情挥洒温馨的笔墨,营造生命的童话世界。在嬗变中90年代东北传统文学没有醉卧传统,回到自身后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