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算法时代,智能算法技术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了“硬核”支撑,基于“内容—过程—情境”的整合框架,分别对智能算法技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展开理论演绎。优质资源的精准供给增强了职业教育内容适应性;全周期过程性的追踪增强了职业教育过程适应性;具身认知的沉浸体验增强了职业教育情境适应性。而算法“茧房”、算法“黑箱”及算法“霸权”等技术异化困境的存在,构成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现实隐忧。因此,完成算法“茧房”突围,需要扩展职业教育对异质化内容的接触面;破除算法“黑箱”诅咒,需要强化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数字化治理;推进算法“霸权”规制,需要提升职业教育情境中的主体自反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职业教育目前仍然处于上升期,面临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效推进校企合作、提高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效益等“四大命题”.破解这些命题的地方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实践主要有: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推动校企之间有效合作、推进“乡土创业培训”等等.今后,应在突破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障碍、实现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全纳性、加强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建设、提高农民家乡“智富”能力和科学评价职业教育教师劳动等方面加快步伐.  相似文献   

3.
杨旭  吉标 《职教通讯》2023,(5):43-54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在生产组织方式时变、技术知识价值转变以及现代教育体系创变的共同要求下,职业教育必须基于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系统的“三线齐变”适时而动,提升自身适应性。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以培养目标契合职业教育类型逻辑、办学模式契合区域经济特点、专业设置契合产业结构发展的“三段式对接”为应然样态,体现出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耦合。因此,职业教育需从理念转变、结构调整、要素革新三个角度楔入实践场域,以再构价值认知、优化发展环境、重塑内部网络为现实路径,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调适,实现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同契。  相似文献   

4.
刘硕硕 《福建教育》2024,(17):17-21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跨界属性的表现形式,从构建多元办学新模式、构筑教育教学新机制、共建协同创新新平台等方面,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值赋能。当前,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仍存在多主体协同共治的管理体系尚未理顺、技能型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失衡、有效性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可以采取以下路径:强化主体共识,建构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聚焦关键环节,创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突出技术服务,提升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效能。  相似文献   

5.
技艺劳育是新时代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增强职业教育“整体”适应性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技艺劳育具有不同的价值意蕴,包括有助于促进技术技能人才(个体)、现代职业教育(介体)以及技能型社会(客体)的高质量发展。利用TOE框架审视新时代职业院校技艺劳育的实施过程,发现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技艺劳育内容设计的“悬浮”、技艺劳育组织供给的“失序”以及技艺劳育文化引领的“弱化”等问题。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推进职业院校技艺劳育迫切需要做到完善“技术”布局与创新,助推技艺劳育整合性发展;完善“组织”规划与经营,助力技艺劳育适应性发展;完善“环境”制度与体系,助推技艺劳育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其越来越得到政府、社会及高职院校的注重。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升级,不断推动高职院校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等方面的创新。经过实践的尝试与理论的整合,逐渐形成了校企协同创新理念,其与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时代要求、文化认同存在内在契合,为校企协同创新理念指导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能。在现实状态下,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存在认识误区、导向不明、运行机制不畅、内在动力不足等问题,成为了制约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瓶颈。重新确立校企协同合作培养的目标定位,校企共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完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打造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观念与文化乃是在校企协同创新理念下突破瓶颈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谁适应—适应什么—如何适应”分析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要素框架发现,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蕴含“适应主体”“适应客体”“适应原则与路径”三个基本要素。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适应主体是一体化的院校职业教育体系和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适应客体主要是“国家”和“人”的发展需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遵循“调控适应”“协调适应”与“自主适应”相结合、“科学适应”“精准适应”与“高效适应”相统一、“物质适应”“思想适应”与“人的适应”相协调的原则。现阶段,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主要面临适应主体“共同体”意识不足、办学全过程适应性科学精准高效欠缺、办学全要素适应性滞后等掣肘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治理共同体”保障适应性、“产教融合”增进精准适应性、“智改数转”赋能适应性、“适应性思想”引领适应性、“教师适应性”激活整体适应性等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教育”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推动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甘肃省五所高校为例,分析学生在“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实践内容、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存在问题的认知情况。研究发现,“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价值性目标为导向,增强学生的“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意识;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多方协同的教育新生态;建设“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萍 《职教论坛》2023,(3):16-23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仅有愿景描绘是不够的,亟需进一步标定“强”的靶向,用以指明“增强”路向,为此构建强适应性概念框架。创新之处在于突破“群氓”运动思维,从CAS理论视角重新审视强适应性生成逻辑,提出“强”的能量蕴含在多元适应性主体趋利而聚的复杂适应系统中,是利益共同体内部合作势能在时间轴上从隐性量变到显性质变并最终集中爆发的涌现结果这一全新观点,并创建EMSV指标模型这一强适应性概念框架:激励(E)为各方聚集提供支点,动力(M)是夯实利益共同体的基础,合力(S)是合作剩余的现实呈现,活力(V)是合力的双向持续表达。EMSV指标模型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新理念、总原则、元规则、主标准的路向指引。  相似文献   

10.
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适应性蕴含着现代化进程中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以及职教师生自我成长等适应性诉求的客观回应。增强适应性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直接体现。新阶段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还面临整体发展生态与现实图景异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阻滞、校企合作制度落地困难、高质量社会服务欠缺等现实困境。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努力改善职业教育生态,构建职业教育文化适应;推进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达成职业教育路径适应;构筑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形成多元主体参与适应;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彰显职业教育价值适应。  相似文献   

11.
苏相丁  饶蠡  邓炼 《高教论坛》2022,(12):31-34
本文通过对桂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分析,借助嵌入性理论,从多重嵌入的角度提出“十四五”期间实施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嵌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专职师资嵌入、实施学生创新创业引领工程主体嵌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体系的特色嵌入,有效推进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2.
增强适应性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突破口。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出发,适应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表征是主动适应、全面适应和超越适应。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机制是在明确动因和目标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性、统一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原则,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通过提升认知、多元协同、有效整合、评价改进,对构成要素及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调整、协调、变革,实现维持性适应、动态性适应与超越性适应。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顶层设计,与产业发展、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聚焦先进制造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小问题—大志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探索出基于企业一线问题库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柳职方案”。通过政校行企共建企业一线问题库、深化企业真实项目引领的“课赛训研”一体化改革、创建基于企业一线问题库的高职教育校企相长协同创新合作机制等核心路径,打造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并实现产创耦合和专创融合。成果获得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14.
提升学生实习效果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借用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理论,通过深度访谈3所高职院校和10家企业的30位实习指导者,本研究发现三个与学生实习密切相关的认知图式:"主动行为"认知图式、"新员工"认知图式、"身份"认知图式.这些共享的认知图式使得指导者各自以某种相似的方式去理解实习,指引他们在实习中的具体行为,并反映了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对学生实习效果的消极影响.建议通过深化实习课程化管理、建立优质企业实习联盟、共建知识共享平台等措施,削弱这些认知图式对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教育为应对外部环境需求和变化而改变自身特性的状态和能力。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基本内容是满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功能需求。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是主动满足经济发展“双循环”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需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路径包括: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优化制度体系;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创新创业教育在黄淮学院已不单单是一种教育类型或形式,已成为一种办学精神和发展模式。学校以创新创业型组织建设为引领,以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为土壤,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火种,共同培育创新创业硕果,形成了“组织-文化-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多层次、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教育启发-实践创新-孵化创业-深化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组织关系是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视角。当前校企合作处于一种松散耦合关系之中,松散性源于双方相互独立运作且可以自由调整承诺,耦合性源于双方资源的相互依赖性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松散耦合关系增强了合作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持续开展。但在实践中,存在忽略组织差异致使校企双方缺少理念认同与行动协调、依附式合作导致校企合作缺少稳定性与持续性、口号式协议引致校企合作规制性与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应通过利益嵌入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责任嵌入构建校企责任共同体,知识嵌入构建校企知识共同体,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强组织关系,进一步提升合作效果,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氛围不足、资源不足、平台不足的问题,以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中海创杯”研究生科技节为例,探讨从贯穿“思维启发-创新训练-走入企业”的创新创业主线,通过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业品质;拓展创新训练,促进成果孵化;加强院企合作,深化创业实践;丰富文化内容,浓厚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等途径,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实践平台.研究生科技节平台对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素质,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形成的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三种典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基于实力雄厚的院校而构建。对这些模式的借鉴和推广,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现实困境,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不畅,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创新创业课程供给不足,与项目“孵化”不匹配;创新创业空间建设不足,育人场景缺乏联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缺失,改革缺乏有效针对性等问题。以上述问题的解决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一体化”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成都大学为代表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双创教育与人才培养“一体”的运行机制,建设“一干多层”课程“孵化链”,构建“一核三圈”实践平台,实施“一测双评”全过程评价,实现双创教育与人才培养在教育过程、教育场景、教育评价“三贯通”,形成了“一体三贯通”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通过多年实践检验,较好解决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推广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可复制性,形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教育新范式,双创育人成效明显,促进了学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20.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青年自信则国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符合国家现阶段人才培养要求。除了科学世界的文化自信教育,生活世界的教育同样不可忽视,结合文化自信生成遵循的规律: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传播,通过营造日常文化教育氛围、强化教育的日常生活意识的方式嵌入学生日常生活认知系统;通过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增强生活仪式感的方式嵌入学生日常生活情感认同;通过加强教育引导、优化利益激励、强化实践养成、完善制度保障的方式嵌入学生日常生活行为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