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本世纪初教育学的分化看教育学的理论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来,我国新出版的教育学约百种之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是,一方面,这些教育学往往给人留下"雷同"的印象.另一方面,教育理论工作者认为现有的教育学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而教育实践工作者却认为现有教育学在指导实践上的作用不大.我们认为,这是教育学理论性质问题尚未得以圆满解决的结果.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赫尔巴特(Herbart,j.F.1776—1841)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接踵而至的是赫尔巴特学派称尊的局面,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仍有关于科学教育学与实践教育学的争议.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于对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反动,曾一度出现教育学多元化的局面,出现了基于不  相似文献   

2.
有关教育的理论自古有之,但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的学科似乎产生于德国,启蒙主义教育学家特拉普(E.C.Trapp)在18世纪80年代就开始构建教育学理论,哲学家康德、费希特、施莱尔马赫等人也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学体系。此后,德国的教育学理论大家不断涌现,赫尔巴特、狄尔泰、福禄贝尔等都是享誉国际的教育学大师,也是中国教育学界耳熟能详的名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20世纪初以来,我们对德国的教育学大师与著作越来越有陌生之感,即使在教育研究圈内,也很难听到德国教育学家的名字。  相似文献   

3.
发表于1804年的《论对世界的审美展示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赫尔巴特第一篇系统探讨教育的论文。他主要受康德的影响和激发,试图在此文中借助审美提出一种教育影响理论,以解决康德"如何通过强制来培养自由"的教育难题:教育者只有借助对世界的审美展示,才能通过无强制的强制去培养人的自由。赫尔巴特把这一思想在其两年后的《普通教育学》中加以系统化和深化。从《论对世界的审美展示是教育的主要任务》到《普通教育学》不仅显示了赫尔巴特教育学思想产生的"秘密"及其发展趋向,同时也体现了赫尔巴特从德国当时强调审美救赎的浪漫传统向西方"知识即道德"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赫尔巴特教育学成为相对稳定的知识"栖身"于工具书、教育史教科书中。"研究"性质的文章,则多是在与福禄贝尔、杜威、迪尔泰等人的比较中,呈现赫尔巴特及赫尔巴特教育学派的相关观点。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尚仲衣据英文版翻译的《普通教育学》,但此举并没有将赫尔巴特相关研究引向深入。民国时期赫尔巴特教育学译介来源更加多元,但并不注重赫尔巴特或赫尔巴特教育学派的著作。虽然"赫尔巴特"之名在教科书、期刊中出现频率愈高,模样却依然是一幅"简笔画",不过是"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赫尔巴特教育学"则是"目的—方法"框架的反复与强化。  相似文献   

5.
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性主义思想,为欧洲教育中发展理性思维,建立理性主义的社会观,教育观奠定了基础,深刻影响了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那笃尔普等人的教育思想理论的形成,康德主义影响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思想,是近代教育向现代教育发展的必要过渡,现当代西欧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主要是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代表,使教育科学深入到对人的思维过程和道德形成过程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水平,但作为一种化现象,理性主义教育思想并未解决对普遍人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教育学”既是师资培训中一门单独的教学科目,又是教育学科群的一个总的名称。虽然也有人把教育学科群泛称为“教育科学”,但总的来说,这在我国尚未成为问题,而在西方长期以来一直作为问题争议不休。 西文“教育学”一词从18世纪开始用以统称各种教育理论,它源于希腊语“儿童(pad)”和引导(a-gogie)”二词,从字义上说是指“教育儿童的艺术或学问”。最初的教育学,如康德的教育理论和赫尔巴特  相似文献   

7.
赫尔巴特将道德性视为人的"全部目的",道德教育是通过性格形成而实现的。他克服了康德关于性格的二元论,将人的性格视为一种可塑的性格,并将教育行动和道德判断建基于一种审美的因果性。在这两项努力的基础上,赫尔巴特一方面提出了伦理学的道德判断理念,将教育纳为伦理学的必要环节之一;另一方面则建构起系统的教育理论,说明了实践理念对教育行动的规定以及通过教育而在人的性格上实现道德性的途径。以此,赫尔巴特在其关于未成年人性格形成的理论中形成了教育行动和实践理念在感知-审美层面的一种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论赫尔巴特教育学的方法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他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他一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致力于“统觉”这一概念在教育上的运用。他试图在“目的——过程——方法”这一思维模式下构建起具有三维结构性质的教育学理论;他的教育学是一种以“目的”为逻辑起点的教育学,由“基础理论”、“教学论”、“训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部分构成。赫尔巴特建构了一个被后人竞相模仿和因袭的完整的理论教育学体系,为教育学找到了科学基础,试图将教育学研究置于较严格的科学条件和实践基础上。在方法论意义上,我国教育理论界从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中可以获得两方面的启示:研究教育必须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教育研究者的自身素质是决定其个人在教育研究这条道路上走多远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9.
康德是伟大的教育学家,他的教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康德那里,就教育学的性质而言,教育学是基于实践哲学的实践教育学,没有实践哲学作为根基,也就没有教育学的存在。这一实践教育学又在"理想"与"科学"之间。教育学是"理想",主要体现在康德基于人的所有向善禀赋的完全实现上,而这一实现又只能通过"类的教育"而不能通过"个别的教育",由此康德的教育学具有了一种世界主义的理想色彩。教育学是"科学",主要体现在康德对教育实验、教育方法论的强调,以及对机械的教育学说的批判当中。不过,康德的整全的"人性观"又使得他的"科学"不是严格的"实验科学"。  相似文献   

10.
赫尔巴特是科学教育学创始人,他的教育学说,特别是教学过程的学说,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本文首先指出了赫尔巴特的出身、时代背景、政治立场和哲学基础,说明他的全部教育学说是为维护德国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其次,对赫尔巴特的心理学说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对赫尔巴特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含义、要求和方法,作了明确的剖析与阐述,最后,作者在肯定赫尔巴特教育学说中积极因素和对教育科学历史贡献的同时,明确的指出,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学说是机械的形式主义的,他把教学的步骤、方法完全与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等脱离开来,使之成为一切课的进行公式,是安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20世纪初西方教育学生主是德国赫收发持学派教育学输入以后才开始的,而中国引进赫尔巴特学派理论则紧日本为媒介进行的,同时,在引进的过程中,国人萌发了结合中国社会和教育实际,探索教育学科学化的良好愿望,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初步建立起了我国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方法体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教育学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的赫尔巴特在构建教育学理论大厦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以心理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并把心理学的运用贯穿在整个教育学体系即目的、过程、内容与方法的论述中,其教育心理学化努力对以后教育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从探寻心理学化的条件入手,理性地分析了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对正确理解赫尔巴特及教育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回归与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赫尔巴特创立教育学至今,教育理论的科学研究方法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影响了教育学的独立性与科学性,以至当今有人发出了教育是否与科学有关的疑问。本文以为,作为研究一个学科科学理论的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教育的价值规范理论的哲学方法一样;赫尔巴特当初已经确立,只不过在后来的教育研究中,由于种种原因被人们舍忘了,没有很好地得以发展,并认为现在应使之回归、定位。一教育科学理论得以提出并成为可能,应该说是赫尔巴特的功劳。但饶有趣的是,教育研究者从那时起扛起的“教育科学研究”这块牌子至今仍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教育学虽然不断有所改进,至今尚未根本改观。多年来,关于教育学的议论层出不穷,其中不乏灼见,惟关于如今这种教育学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理论,真知不多。这,或同对于教育理论性质问题缺乏研究有关。国外关于教育学理论性质问题早有议论。时至20世纪下半期,随着“元教育学”研究的崛起,已经形成教育有关这方面专门研究的成果。西方学术界历来对教育理论作二  相似文献   

15.
基于审美的教学思想是赫尔巴特教育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他并未系统设计与论证审美视域下的教学,学者对赫尔巴特基于审美的教学思想的研究明显不足。参考并依据已有研究成果,引入康德与席勒等人基于审美视域的教学思想,系统分析和补充赫尔巴特基于审美视域的教学理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赫尔巴特在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学习理论,系统分析了赫尔巴特对审美世界理解的教学观与知识观,以便人们理解赫尔巴特基于审美视域下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审美的教学思想是赫尔巴特教育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他并未系统设计与论证审美视域下的教学,学者对赫尔巴特基于审美的教学思想的研究明显不足。参考并依据已有研究成果,引入康德与席勒等人基于审美视域的教学思想,系统分析和补充赫尔巴特基于审美视域的教学理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赫尔巴特在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学习理论,系统分析了赫尔巴特对审美世界理解的教学观与知识观,以便人们理解赫尔巴特基于审美视域下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教育学导入中国。特定的导入动机、导入路径和导入时机,使得我们在学习赫尔巴特教育学方面埋下了诸多的“先天不足”。1919年以后,中国学习别国教育学的主潮几经更迭,先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学,后是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由于缺乏对后二次学习与先前一次之间内在关联性的发现,学习杜威、学习凯洛夫成了变相批判赫尔巴特的过程,遂又导致对赫尔巴特甚至对整个教育学理论的学习都流于表层而无法深入。  相似文献   

18.
资产阶级教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当推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成书于1632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写成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从夸美纽斯到赫尔巴特,资产阶级近代教学理论有了长足的进步。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教学理论发展的高峰,在教育史上一般称其为传统的教育学。此后,随着帝国主义时期的到来,又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新教育”学派,从教学理论的发展史来看,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本文拟就赫尔巴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知识观革命及蕴涵的教育学原创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德不仅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而且为现代教育学发展奠定了一定原创的理论基础。康德认为知识既不起源于经验,也不单是理性的构成,而是以理性为基础的二者的结合。其知识观革命中蕴涵的教育学原创点表现在:教育不能等同于知识,教育中的知识只具有“潜在性”;“潜在性”教育知识观将真正带来教育的革命。  相似文献   

20.
中外著名教育家选介──赫尔巴特赫尔巴特(1776~1841),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著有《普通教育学》、《学校与生活的关系》、《教育学讲授纲要》等教育理论著作。他主张多方面的教育必须是完整而统一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他确信教学是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