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这也势必产生同样大规模的"留守儿童"弱势群体。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校长,几年来,我与一群留守儿童朝夕相处,感受他们的快乐和哀愁。  相似文献   

2.
在"问题范式"下,留守儿童研究所呈现出的结果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与社会化均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问题,他们几乎成了各种"问题"的集大成者,其受教育权、心理健康权、发展权等"权利"均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害。"问题范式"下的既有留守儿童研究目前已经遭遇到一些瓶颈问题,如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结论均高度重复。研究留守儿童的分代及其差异可以拓宽"问题范式"的研究空间。第二代留守儿童的出现及其不同于第一代留守儿童的新的特征需要引起研究者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是城市化进程加快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文章从"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在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应起关键作用,学校教育应起基本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为持 《教师》2011,(36):22-22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安全隐患多 "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安排方面一般由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人来照顾。但是,他们精力有限,年老体弱,或者自己生活还困难,而"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  相似文献   

5.
宋军 《文教资料》2014,(27):132-133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他们的身心成长、学习生活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长期处在亲情缺失的状态中,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极大地影响其身心健康,极易出现心理异常。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三位一体,紧密配合,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积极健康地发展,成为健康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6.
视窗     
《上海教育》2011,(10):5-5
学龄人口减少扯动中国教育学龄人口减少对教育的最大影响就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的出现。他们大量流出农村,加剧了农村学校的生源不足;他们进入城市后的教育保障,又没有得到制度性的解决,形成城市公办学校生源不足。这两大教育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7.
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由于父母的外出,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少来自于父母的家庭教育,原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这三方平衡教育关系已经无法平衡,因此,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更显重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中之重。教师要有高度的爱心,爱心和责任心是对留守儿童管理的关键。科学管理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影响着教育的效果。通过对"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及学习习惯成因分析,验证其学习习惯是否良好,从而进行归因分析,得出家庭、学校、社会和"留守儿童"自身对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提出家长学校如何开展有效教育改善"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建议,以期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发展转型时期所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在他们的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是缺失的。在留守中,这些儿童会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从某种程度上,给社会造成一些消极影响,所以他们的发展问题已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从现有的研究资料看,人们大多是将目光放在留守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本文主要是从学前儿童的社会化这一视角看家庭教育弱化对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初级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树刚 《现代语文》2013,(10):98-99
甘肃定西,苦甲天下,这里每所学校都有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不能长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在亲友的照顾下生活,远离传统式的家庭生活,这使得他们在许多方面都出现问题。经笔者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谈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顾瑞兵 《辅导员》2010,(14):71-71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我校从实际出发,办好寄宿制,服务留守儿童,努力使学校成为他们成长的校园、家园、乐园,让他们也能享受幸福完整的童年,这就必须加强对寄宿班老师的管理。就此我校特别设计了每学期一次的"家长、学生评议教师"活动,作为办好寄宿制的一项配套工程。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弱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芳红 《现代教育科学》2006,(6):116-117,113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发展转型时期所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在他们的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是缺失的。在留守中,这些儿童会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从某种程度上,给社会造成一些消极影响,所以他们的发展问题已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从现有的研究资料看,人们大多是将目光教在留守学龄儿童教育问题,本文主要是从学前儿童的社会化这一视角看家庭教育弱化对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初级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宜春市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现状入手,针对家庭教育弱化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这社会问题,提出学前教育应纳入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范畴,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缺乏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寻求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问题给整个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的发展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为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在家中,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婶姑舅之类的隔代亲属临时  相似文献   

16.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生活环境特殊,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便帮助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问题。而其中的重要表现就是留守儿童感恩思想的缺失。农村孩子的留守使其性格大致会形成"励志型、平常型、困苦型、颓废型"四种类型。而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孩子,他们的感恩意识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缺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可能是忽略了家庭感恩教育的培养,也可能是学校没能正确地进行疏导。  相似文献   

18.
留守儿童作为学校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和身心发展。通过"经典诵读"方式引领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让留守儿童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从而为终身健康发展作铺垫。  相似文献   

19.
<正>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产物,在教育方面,面临的"问题"与"机遇"并存。所谓的"机遇"是指,"留守"这一特殊的人生经历恰恰是为这一群体提供了一个逆境教育的时机。因此,我们从已有的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只关注到他们弱势的一面,转向用"肯定"的视角"看到"他们独特价值的一面,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了基于"自我认同"视角的留守儿童策略研究,即用正面激励的理念及举措,唤醒他们的自信与自强,促使留守儿童在逆境中获得健康、阳光的成长。具体思路如下: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发展转型时期所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在他们的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是缺失的。留守儿童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