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快建立高校分类体系提出要求.因此,深入开展高等教育分类研究,加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体系,指导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不仅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对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分类研究进行学术梳理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人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和学科知识属性为依据,提出高等教育的分类模型,以及构建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分类发展     
正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四者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都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四个变量的不断调整甚至被认为是条主线。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以后,相对于质量问题,结构问题受到的重视可能不够。虽然早就提出特色发展与分类发展的发展理念,实际进程恐怕远未达到预期。以至于在有些人士看来,高等教育结构问题甚至比质量问题更为突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  相似文献   

3.
高校分类:高等教育多样性发展的重要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多样性发展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并且与高校分类有着很大的关联。从国际经验看,建立科学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能指导和引领高校健康、有序地发展。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分类研究与实践脱节的现状进行了思考,认为高等院校只有合理定位自身的学术使命,才能在个性化发展中办出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分类问题研究是实现我国高校分类指导、特色发展的理论前提,科学的分类必须关注分类的方法论,即分类必须建立在对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准确把握之上,运用合理的分类方法,以不断更新的分类体系指导高等教育和高校科学发展、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政策溯源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要"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首次明确了高等学校分类标准重在学校分工。2 0 1 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  相似文献   

6.
加州高等教育规划分类体系和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分别是规划性分类及描述性分类的典型代表,两者在分类的目的、机构、标准和方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两者出台的背景和原因却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本文从研究这两种分类入手,并结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得出如下结论:高等学校分类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后的必然要求,分类本身不是目的,通过分类所要达到的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实现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是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完善高等教育结构,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逐渐走向普及化,以及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高等教育的合理分类问题越来越引起高等教育学术界和国家政策制定者的重视。陈厚丰研究员的著作《高等教育分类的理论逻辑与制度框架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正是适应高等教育分类发展需要的又一力作。作者不仅具有丰富的高校教学、管理实践经验,而且较长时期致力于高等教育分类研究,因而对什么是高等教育分类、为什么要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怎样进行高等教育分类,以及怎样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等问题都有着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8.
潘懋元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分类方法将高等教育系统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子系统,将高等学校分为学科型、应用型、技能型三种类型。潘懋元教授的高等教育分类方法符合中国的高等教育实际,对高等学校的准确定位和分类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方丹敏  曹晓晨 《大学生》2014,(22):28-30
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的建立,势必涉及到高等学校的转型发展。高校的转型既是为了服从和适应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新布局,更是为了找寻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高校分类体系一样,高校的转型包括往哪转、怎么转,都应着眼于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不是随风跟潮、急功近利,或者是有转型之名而无转型之实,或者是转来转去反而失去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往哪转国家提出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是推动高等学校转型的外在动因。转型发展,高校是主体。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必须为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实现转型,以培养市场所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阙明坤 《教育》2013,(32):10
近来,全国一些省份陆续展开高校分类管理的探索,上海年内将编制全国第一部高等教育规划,明确各级各类、各个层次的学校布局,以及各个专业的比例结构;山东将所有省属高校分为应用基础型、应用性、技能型三类进行建设;江苏计划用3年时间建立起科学的、应用性较强的高等学校分类评价体系。这些举措宛如迟来的"及时雨",对于破除当前高校发展趋同化、盲目化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特色发展的一个有利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分化和大众化趋向的日益明显,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分类指导,使其分类发展,成为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理想追求,但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1973、1976、1987、1994、2000、2005年分别公布了对美国高等学校进行分类的标准,不断完善其分类体系,力图克服过分强调高校科研而忽视教学的弊端,摆脱被异化为排序工具的梦魇.  相似文献   

12.
正2010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形成了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在高等教育方面有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建立高考录取多样化机制等诸多亮点。笔者认为,规划2020年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三个基本参照依据:一  相似文献   

13.
U-Map是由欧盟资助开发的高等教育分类项目,其目标是在欧洲区域建立一套具有权威性的高等教育分类标准与体系。该项目经过设计与论证,已确立了包括6个分类维度和23个关键指标的分类体系,目前进入到实践推广阶段。U-Map在开发过程中确立的以分类来促进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发展的分类理念、多维度的分类视角、多元利益群体参与的分类路线、面向用户的网络使用系统与技术等,都为我国的高校分类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4.
分类学与类型学:国外高校分类研究的两种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高校分类研究通常遵循两种范式:一是分类学,属经验体系,一般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和聚类分析技术,用以描述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评价高校表现,展现高校有限维度的特征;二是类型学,属概念体系,主要运用思辨研究方法和理想类型法,往往以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预测高等教育趋势和探索高等学校本质为研究指向,多维度地描绘高等教育的结构关系。两种研究范式各有长短,因固有的互补性联系而常为国外学界所混合。理解这两种高校分类研究范式的适用情况对我国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外高等教育分类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分类研究的展开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密切相关。国外高等教育分类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分类理论、分类方法及政策两个方面,并呈现出从定性向定量、从单一框架向多元框架、从单功能向多功能、从个体需要向群体需要、从写实性向引导性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分类研究的深入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创新分类体系,也需要在实践上建立起可行的分类政策体系与分类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文章针对大众化教育的特点,在借鉴国内外有关高等学校分类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分类思想,充分考虑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并对各类型高校的界定及其关联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高校分类评价可有效推动高校精准定位、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促使高校着力于提升内部治理能力,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高校分类评价作为一项全新的探索性工作,尚需要丰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的内涵与指标体系、评价方案设计,以及解决与其他评价体系的衔接不够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分类评价在促进上海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中的作用,建议从指标体系与其他评价体系的共融共享、突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功能和凸显高校办学特色等方面来完善高校分类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8.
研究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不仅可以指导不同类型高校的定位和办学实践,而且对推进分类指导宏观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尝试以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四类学校要培养的人才为横轴,以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四个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取向为纵轴设计教育质量的分类标准,然后整合成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以期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服务。  相似文献   

19.
多样性是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校分类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基本途径。虽然国内外在高教体系建设、高校分类框架等方面已有众多的研究和实践,但高校分类问题依然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高校分类发展则是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从人才培养入手,结合创新—产业—产品链条,兼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将高校分为“理论型”“工程型”“应用型”“职业型”基本类别。教育评价应结合共性标准、核心差异和创新需要,引导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创特色、重内涵、上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发展的同质化倾向,导致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个性,影响了大学办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高校发展的同质化是指“在大学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间平均化或一致化的动态行为过程,以及在形式上表现为越来越相似的现象”,是高校在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发展路径等方面表现出的相互模仿、相互攀比行为。同质化不利于高校组织生态系统均衡发展,不利于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不利于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各层次多元化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加快实现高校的分类发展,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这有利于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