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古希腊非理性的怀疑主义到现代非理性的相对主义的历史变迁,是一个由认识到纯粹理性认识的虚妄性进而极端地否定客观知识的可能性,到同时承认知识的可能性和有限性的演变过程。非理性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对于抵制知识论中极端理性主义把知识绝对化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它们否定科学知识探究中理性批判的可能性,也为懒于思考者提供安慰。  相似文献   

2.
相信、尊重科学,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已成为人类生活的需要,但在中小学生中已演变成迷信科学知识的载体——教材,盲从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教师。  相似文献   

3.
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把理论系统的可证伪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主张科学知识依靠人的批判理性而发展,猜测和反驳成为学术的基本方法。其所具有的学术创新功能是:信奉怀疑与批判是研究过程的本质,消解迷信学术权威的教条主义,还原人人都是研究主体的学术生态环境;其所引发的学术价值取向是:实用与创新是学术的逻辑起点,学术自觉与学者自立是学术的基本人格,“批判问题”与“容忍错误”是学术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4.
缄默知识理论打破了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哲学观对人类知识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的迷信,为新型知识观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对于重构教学与学习的理念以及方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思想教育的经验和技巧是教育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缄默知识和缄默认知模式的显性表达,它们较理论与权威显得更有实效;科学对待教师权威,带领学生将思想教育向生活实践回归,有利于缄默知识显性化,这是提高思想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哲学的智慧在于反思。虽然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已成为过去时,并不断受到非理性主义等的责难,但我们不能否认人类的理性探索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而且也推动了社会和政治的进步,其蕴涵的科学精神以及对真理、统一性和自由的追求是值得我们再一次反思的。  相似文献   

6.
论老庄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理想主义诗人哲学家,老庄和柏格森对待科学与哲学的态度以及形而上学方法上有着不谋而合之处。文章用自然科学的新成就重新审视老庄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发现含有理性主义的认识功能。  相似文献   

7.
王晓阳 《教育研究》2021,42(6):49-61
回顾与评论教育知识社会学的发展,从19世纪中叶斯宾塞之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及他对科学知识价值的推崇,到20世纪涂尔干科学理性源于社会结构与宗教的知识观;从20世纪70年代新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以及伯恩斯坦提出的四对知识论范畴,到扬对他的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从社会建构主义向社会实在论的转变;集中讨论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理性知识与经验知识、能力教学模式与表现教学模式、强有力者的知识与强有力知识的矛盾关系;厘清这些知识论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哲学乃是对传统西方哲学进行的一次基于“理性主义何以可能”的问题式全景反思与批判.人类理性同人类历史的发展一样,都是一种充满内在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作为呈现人的反思判断能力的理性,本质上属于人类须臾不可或缺的“本体论承诺”;作为“普照之光”的理性主义,实质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弘道逻辑”,即“真”与“诚”相统一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复合体.当代世界理性主义的复杂性立场或走势值得关注.人类理性主义精神重在建设和培育.  相似文献   

9.
理性的命运     
本文叙述西方近代以来关于理性的信念的演变:启蒙思想家以理性的权威代替了上帝的权威,但休谟却同时对理性提出了质疑;到了现代,人本主义者无例外地坚持反理性主义立场,而科学主义者在坚持理性的阵地上也日益退却,只有马克思主义者还坚持着对理性的信念。本文认为当代西方哲学这种日渐加强的反理性主义倾向乃是一种亟需诊治的精神病态,今天以马克思主义精神武器去捍卫理性乃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理性的命运     
本文叙述西方近代以来关于理性的信念的演变:启蒙思想家以理性的权威代替了上帝的权威,但休谟却同时对理性提出了质疑;到了现代,人本主义者无例外地坚持反理性主义立场,而科学主义者在坚持理性的阵地上也日益退却,只有马克思主义者还坚持着对理性的信念。本文认为当代西方哲学这种日渐加强的反理性主义倾向乃是一种亟需诊治的精神病态,今天以马克思主义精神武器去捍卫理性乃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12.
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对杜威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批判地继承了其理论框架和视角维度,而且在思想内容上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实践经验和个人体悟,实现了对杜威先生教育思想的超越。他的这种不迷信权威、善于转化、批判继承、敢于超越的学术态度和精神,给中国学人尤其是教育学人在对待外国思想理论的态度上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3.
理想和信念是与人的认识活动密切相关的精神现象。人们通常认为它们只同理性认识相联系,实际上它们是既同理性认识相联系,又同非理性认识相联系。经过理性思考而形成的理想、信念是理性的;未经过理性思考而盲目接受的理想、信念就是非理性的。  相似文献   

14.
Dimensionality and Disciplinary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Epistemolog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growing body of work addresses the nature of epistem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how individuals come to know, the theories and beliefs they hold about knowing, and the manner in which such epistemological premises are a part of and an influence on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of thinking and reasoning.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mensionality of personal epistemology as hypothesized in a recent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nature of disciplinary differences.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 responded to a set of questionnaires that included an adaptation of a domain-general epistemological instrument and a discipline-focused questionnair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n underlying dimensionality to epistemological theories that cuts across disciplinary domains, but that students, at least by the 1st year of college, discriminate as to how these theories differ by discipline. Disciplinary differences were strong, suggesting that 1st-year college students see knowledge in science as more certain and unchanging than in psychology, are more likely to regard personal knowledge and firsthand experience as a basis for justification of knowing in psychology than in science, view authority and expertise as the source of knowledge more in science than in psychology, and perceive that in science, more than in psychology, truth is attainable by experts. This contradicts existing research that suggests that epistemological development is domain general and that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do not differ by discipline.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因为哲学属于人文科学,是现代科学的一部分。科学是一种理性的、全方位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其中包含哲学,但不局限于哲学。人类除了科学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世界观。当代文明的世界观是一个丰富的、多层次的体系。从文化性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而不是科学。科学研究者会有其信仰,但不必言用其信仰指导科学研究。在人类的文明体系中,科学和意识形态的文化性质不同,因而可说它们是人类不同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6.
欧洲中世纪并不只是“信仰的时代”,同时也是“理性的时代”。中世纪精神的理性方面集中体现在基督教神学在其神学论辩中对理性方法、自然事物和感觉经验的依赖与利用 ,以及由此确立起来的可认识的自然秩序观。中世纪基督教及其神学没有扼杀哲学反而促进了哲学发展 ,最终促成近代自然哲学和作为近代科学根基的科学理念 ,由此为中世纪开辟了通向近代的道路。神本论而非人本论在根本上更契合科学精神 ,科学与基督教有极大程度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7.
乐观的司法信念是刑事错案频频发生的逻辑原因;司法证明具有或然性,而诉讼却又具有终结性,乐观司法信念依然无法适应于这种裁判悖论的发生。建立在司法证实的不确定性和确证信念基于盖然性证实是可错的基本逻辑认识,理性司法在事实认定过程中的选择必然是谨慎的。在司法证明过程中树立谨慎的司法信念,需要构建相应的司法规则和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课程的尴尬现状主要表现为:德育知识之界限模糊不清,德育实践之修养流于形式,德育信仰之超越渐行渐远。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没有从德育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即理性、信仰与德育的内在关系入手进行本真意义的德育。所以需要从理性与信仰关系即德育之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信仰源泉这一基础性的理论层面进行反思。德育在善知识意义上是理性的科学,在心性教化意义上体现为修养的实践,在道德根基与源泉意义上诉诸于神圣的信仰。  相似文献   

19.
Familiar Western debates about religion,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 have parallels in the Islamic world. There are difficulties reconciling conservative, traditional versions of Islam with modern science, particularly theories such as evolution. As a result, many conservative Muslim thinkers are drawn toward creationism, hopes of Islamizing science, or other ways to retain the primacy of faith while continuing efforts to catch up with modern technology. Muslims argue that science and Islam coexist in harmony, but both intellectually and institutionally, the Islamic world harbors many tensions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相似文献   

20.
教师文化的实然诊断与应然追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教师文化是由教师独特的知识体系、个人信仰、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系统等构成的复合整体,是支配教师行为方式的深层精神因素,因此,教师文化研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推进具有重大意义.为了使教师文化的改进和发展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我们有必要对实然状态下教师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应然状态下教师文化的理性追求,教师应是具有自身价值关怀与专业意识的"人师",教师的权威应依赖于学术素养及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师应是一群有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