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本文在新媒体语境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江苏省宿迁市四所高校学生的新型社交媒体使用情况进行了实际调查,进而客观描述了大学生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现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大学生在使用新型社交媒体行为习惯上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体四个方面提出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新型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在给我国大学生带来全新视角和便利生活的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行为习惯。本文针对不同新型社交媒体的特点,结合笔者调查研究的结果,对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中的行为习惯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对大学生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选取的辽宁省内高校大学生党员为例,对其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和特点进行调研分析,探索运用新型社交媒体开展大学生党员日常思想教育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规范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喜欢和深入应用,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但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社交媒体沉迷现象。通过抽样调查获知社交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渗透数据,利用SPSS软件工具,对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进行分析,获得"自控能力、情绪发泄、生活失轨"等3个沉迷因子,并将大学生社交自媒体使用综合指数与大学生自媒体进行逐步回归,得到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的基本情况,并分析提出"多重的感官刺激加速自控弱化、便利的自主表达诱发情绪发泄、异化的人际交往导致正常脱轨"等影响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学术界已开始关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潜在负面影响。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同时执行多项任务,这可能会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但很少有研究关注这一现象。基于“情境状况—有机体状态—行为反应—结果”(SOBC)范式,构建研究模型探讨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的前因及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使用偏最小二乘数结构方程模型法(PLS-SEM)对收集的428名大学生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错失恐惧(情境状况)对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有机体状态)具有正向的影响,而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又会让大学生出现情绪耗竭(行为反应),并最终导致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下降(结果)。研究结论能够加深对大学生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现象的理解,并为教育工作者实施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学院160名学生关于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和孤独感现状的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在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和孤独感上的差异,对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与孤独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使用手机应用最多的类型为社交类,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使用比较广泛,依赖的程度普遍较高;在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总分上,各项人口学因素均无明显差异,仅在依赖的个别维度上有差异;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总分及社交增益、强迫性、戒断性这三个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的行为。以压力交互理论和“压力源—应变—结果”模型为基础,构建一个扩展的研究模型:技术特征—压力源—应变—结果。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462份有效样本,并使用SPSS 22.0和Smart PLS 3.28对收集的数据和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感知易用性、感知学习有用性、感知社交有用性和感知娱乐有用性都对大学生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通过认知分散的中介作用对学业表现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需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交媒体使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多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学习,帮助大学生正确释放压力,以降低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对大学生学业表现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使用社交媒体的人群中,大学生群体对社交媒体的多任务使用与其学业成绩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属性,对其社会资本的积累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本文的研究问题所在。对研究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出于学习或娱乐目的的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呈现负相关,不利于其学业成绩的提高,阻碍学习进程健康、科学开展,不利于其社会资本的正向积累。  相似文献   

9.
"罗尔事件"使得新型社交媒体上大学生的慈善捐赠行为备受关注。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慈善捐赠的行为具有显著差异;在新型社交媒体上大学生的慈善捐赠行为具有注重自主自愿、捐赠数额小、不定期激情捐赠为主、捐赠主体意识有待提升、负面捐赠事件尚未影响信心等特点。要想提升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应从加强感恩教育、注重宣传媒介、拓宽参与途径、注重慈善项目认知四大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20,(3):131-134
网络人际信任是个体维系持久稳定在线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正处在自我发展的关键期,社交媒体的使用拓展了其社交空间,引发了其社交行为的变革,并对网络人际信任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社交媒体的主要类型、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的内涵、特点,指出其在网络人际信任培育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培育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19.
党领导人大,人大接受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党对人大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即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一身二任,责任重大,惟有来自人民授权的人大对其进行监督,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性。着力培育和发展人大这种监督力量来实现对党的监督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最为可行和有力的。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的事物都能体现真、善、美这三种价值,而人类的心理则存在着求知、立志和追求美好这样的三种心理活动,体现在教学中,占用了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三项,智育、德育及美育。教育的功用实际上就在于顺应人类的天性,促进人的发展以实现美好的生活和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