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课改精神的推动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选文方面的童趣化趋向更加明显。教科书的编制以儿童为本位,强调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须为儿童读者所接受。课文中出现了许多个性鲜明,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儿童形象,就"儿童本位",对教材中的不同角色、不同背景进行分析,从而深入体会编者选取这些课文的价值取向,感受其审美品位,分析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本位"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自然属性、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等方面来塑造典型的教师形象。就自然属性而言,教科书中的教师以中国当代年轻女教师为主。就外在形象而言,教科书中的教师衣着正式、保守、简单、朴素;言行亲切和蔼、沉稳严厉、刚柔相济。就内在形象而言,教科书中的教师知识渊博、智慧聪颖、关爱学生、谦虚礼貌、勤恳敬业、热爱祖国。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呈现,教科书中教师群体结构失衡是对现实的复演,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给人以职业刻板和性别刻板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孙韬 《成才之路》2014,(31):61-61
本课题从儿童视角出发,分析小学语文教科书寓言改编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对小学语文教科书寓言改编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探究,希望以此使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寓言故事更贴近儿童,并能够给儿童深刻的启发,促进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科书构建的职业世界,对于学生认识职业、形成正确职业观具有重要影响.以义务教育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为例,从职业类别、职业性别、职业地位、职业形象等方面对教科书中的职业角色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现行语文教科书在职业世界的构建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职业类型不够丰富,缺乏新兴职业;男性职业角色多于女性,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部分职业形象污名化,存在隐性职业阶层歧视.语文教科书的后续修订应进一步丰富职业类型,增加新兴职业;消除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增加女性职业角色;弘扬职业无贵贱、劳动光荣的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科书不仅在传授学生语文基本知识、培养语言能力、训练思辨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其蕴涵的价值取向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本文以中国苏教版小学语文和新加坡小学华文教科书为例,从两套教科书中的主题分析入手,对隐藏在文章中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的教材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科书不仅在传授学生语文基本知识、培养语言能力、训练思辨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蕴涵的价值取向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文章以中国大陆苏教版小学语文和新加坡小学华文教科书为例,从两套教科书中的主题分析入手,对隐藏在文章中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的教材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教科书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形成国家认同具有重要作用。鉴于美国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的典型性,关注其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尤为必要。为此选取美国霍顿·米夫林·哈考特版中学历史教科书《1877年以来的美国历史》,从国家形象的概念解析中确立分析框架,从物质、制度、文化和国民四个维度考察其中的美国国家形象现实样态。研究发现,该版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呈现出整合集体记忆、善用“他者”对比、融入美国价值观、巧用微观史学的建构特征。其中暗含的多维国家形象的内在作用机理是:以国家精英的一致行动为基础,以制度性标准约束与规范其行动路向,以美国价值观作为逻辑主线,以多种叙事模式权威化教科书。  相似文献   

8.
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会对学生的社会性别角色认同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不少国内外相关研究却显示,教科书中的性别偏见问题尤其突出。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父母亲人物形象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形象会对小学生性别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从教科书的编写和实施这两个角度来提出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儿童故事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以叙事、写实为主的一类文学作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故事非常多,包括生活故事、动物故事、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等。儿童故事教学,应依照儿童故事的文体特征,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设计典型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打开儿童故事教与学的大门,引导学生领略儿童文学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材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媒介,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其价值观念和理想的树立起着重要的作用.梦,是人心理中潜意识活动的表现.梦境是客观世界现实生活内容的非有序化、形象与变形的反映.本文针对小学课本中的梦形象进行分析并发现,教科书中梦的形象对学生具有生活上和价值观上的引导作用,切合儿童经验,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儿童经验进行教学,并对其价值观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1.
精英主义价值观在语文教科书中的渗透主要是通过语文教科书选文、内容和塑造的人物形象体现出来,其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价值引导和职业发展等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从教科书层面应该重视语文教科书价值传导的研究,更新其价值传导的内容,警惕对学生有负面影响的价值传导。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能够最直接、形象地映照母语教育足迹的史料当属语文教科书。其中能够具体反映我国在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母语教育的内容及其方法理念的生动史料,当属那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近年来,出版界刮起一阵"民国风",大量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重印上市,民国课文选本、民国小学生作文类出版物也十分兴盛。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与民国小学语文教育,成为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中反思现行的语文教育。本文的研究从"民国教材热"这一现象出发,思考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次原因,立足于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及编排方式特点的分析,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与现行教材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在教育目的、内容选择及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等方面的可取之处,以期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与小学语文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是对儿童心灵的理性认识。儿童文学只有回归儿童这个原点才能正常发展。在通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着大量以成人为本位的教材体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的模式化儿童形象是对“儿童本位”儿童观的忽视,背离儿童的真实生活与情感,也使得教科书显得过于呆板,缺少趣味、想象和幽默。好的儿童文学教材需要编者必须怀有对“儿童本位”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儿童视角体现在教科书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编排上,即知识系统的序列化、童趣化,导学系统的可视化、工具化,选文系统的生活化、浅近化,练习系统的丰盈化、层次化,插图版式系统的审美化、伦理化等。香港的两套中国语文教科书某些方面的做法可资借鉴。教科书的儿童视角是成人化的儿童视角,而不可能是真正儿童意义的视角。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是儿童视角、学科视角和社会视角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以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之爱的相关内容为切入口,从儿童之爱的内涵和对象两个维度分析教科书中隐含的关于儿童之爱的价值观念和教育意蕴,进而探讨语文教科书中儿童之爱的渗透路径、取向及其存在的不足等相关问题,从而明确社会主流所认可的儿童之爱的形态,以为儿童之爱在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培育和引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春旭 《成才之路》2023,(13):117-120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有着重要价值的美育资源,具有“启真、引善、怡情”等美育作用。这些插图不但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促使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章从语文教科书插图概述入手,分析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美育作用,并从以图导入、以图激趣、以图设问、图文互补、看图创作、以图升华、以图协作、以图为载体等方面对语文教科书插图中美育资源的挖掘策略进行探究,以期给相关研究带来参考。  相似文献   

17.
童丽君 《成才之路》2009,(15):I0008-I0009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材、学生心理、学习上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能力成为可能。可以凭借语言材料运用对比、补充等或凭借形象的插图、声音等材料进行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悬念进行创造性想象训练,要求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注意丰富生活表象,培养丰富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教科书作为一种合法性知识文本,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承载物。母亲角色是女性重要的身份,分析教科书中的母职图像,可以呈现教科书所建构的理想母职观念及其背后的社会权力关系。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我国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和插图进行分析,以探究教科书对理想母职的再现策略及其背后所建构的母职意识形态。笔者发现:第一,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母亲形象呈现出“家庭化”和“弱势化”两大特征。第二,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女性刻板印象、母职的社会公共角色缺失以及母职符号化等叙事方式建构了当前理想的母职观念。第三,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惩戒凝视”和“自我标准化”这两种策略实现了理想母职的再生产。最后,根据研究发现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母职呈现提出建议,以期能够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插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是一部分教科书中存在插图位置不当、与教材内容存在差异等问题,因此提出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插图问题研究及应对对策。首先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插图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插图工艺质量存在问题、插图布局不当以及插图选择不恰当等几个方面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插图问题应对对策,帮助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质量得到更好提升。  相似文献   

20.
戴琰  许红 《江苏教育》2023,(15):64-66
指向儿童品格生长的学校支持策略项目以学生品格生长为宗旨,从传统节日课程、纪念日课程、主题课程、八礼四仪课程等方面入手,通过培育“爱、志、信、毅”四大品格,构建全面而有个性的校本化学生品格生长课程体系,有效提升儿童的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