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暴力图片为启动刺激,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评价词对关联程度的方式,研究暴力图片对攻击性思维的启动效应,同时考虑图片中施暴者的性别、施暴动机及被试的攻击特质水平对这一启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暴力图片启动了被试的攻击性思维;(2)攻击特质水平越高,启动效应越明显;(3)女性出于报复动机施暴对被试的影响要大于男性出于报复动机施暴;(4)在大多数情况下,男女被试的攻击性思维没有显著差异,但当图片信息为女性出于报复动机施暴时,女被试对攻击词的记忆倾向要高于男被试。  相似文献   

2.
以暴力图片和词语为实验材料,随机抽取120名大学生,采用评价词语关联程度和词语记忆方式,从思维和记忆倾向两方面考查暴力图片对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1)暴力图片启动了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认知。(2)由图片启动的内隐攻击性认知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攻击性面部表情图片、攻击性文字、攻击性声音为启动材料,采用评价词语关联程度的方式考察不同的自尊水平上不同启动材料对内隐攻击性的启动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男被试和女被试在内隐攻击性的启动效应上并无差异;不同自尊水平被试的内隐攻击性地启动效应有显著差异,并成负相关;攻击性面部表情图片要比攻击性文字和攻击性声音更易启动被试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为探讨高中生学业压力与攻击性的状况及其关系.选取了安徽省安庆市两所高中的496名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生学业压力和学业压力觉知水平都存在性别、地域差异:2.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情绪、攻击性认知的性别差异显著.攻击性行为还存在地域及年级的交互作用和性别、地域、年级的三者交互作用.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有较高的攻击性行为.来自城市的高二、高三年级学生的攻击行为要比农村学生高,来自城市的男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不断增强:3.学业压力对攻击性中的四因子:口头攻击、自我发泄、易怒情绪、敌对认知有着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攻击性词和中性词为刺激材料,采用情绪Stroop范式,考察不同电子游戏使用者对攻击性相关刺激的注意加工特性。结果发现,暴力电子游戏组对攻击性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非暴力电子游戏组,但两组被试对中性词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暴力电子游戏组对攻击性词的反应时要显著长于中性词,而非暴力电子游戏组对两类词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在暴力电子游戏组中,高低攻击特质被试对攻击性词的反应时都显著长于中性词,而在非暴力电子游戏组中,高攻击特质被试和低攻击特质被试对两类词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暴力电子游戏组被试对攻击性词存在明显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357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量表法收集数据,探讨初中生自我接纳、应对方式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初中生的攻击性与自我接纳、积极应对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显著正相关;(2)男生在积极应对分量表、身体攻击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初二学生在自我接纳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学生,初一学生在消极应对分量表、身体攻击难度及其全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二学生;(3)初中生的自我接纳和积极应对方式对攻击性有显著的预测效果;(4)应对方式在初中生自我接纳和攻击性之间起着部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些关于疼痛和粗鲁语言关系的行为研究表明使用粗鲁语言会增强情绪,但是有关情绪标注的ERPs研究却得出粗鲁语言可能减弱情绪强度的结论。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ERPs技术,使用粗鲁语言标注的情绪图片作为情绪启动材料,以16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验证使用粗鲁语言进行情绪标注对情绪的增强或减弱作用。结果发现:(1)被试观看没有粗鲁语言标注的情绪图片和观看有粗鲁语言标注的图片时,两者早期LPP波幅上没有显著差异;(2)被试观看有粗鲁语言标注过的图片时,晚期LPP波幅值比观看没有情绪标注的图片值更小。这表明使用粗鲁语言进行情绪标注对被试情绪产生了抑制而不是增强。  相似文献   

8.
盛烨  安鑫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2):147-151
通过对安徽省安庆市两所高中的496名的调查研究表明:(1)高中生学业压力和学业压力觉知水平都存在性别、地域差异显著,女生在学业压力与学业压力觉知水平上都比男生高,农村学生在学业压力和学业压力觉知水平上也比城市学生高。(2)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情绪、攻击性认知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在攻击行为、攻击性认知方面高于女生,女生则在攻击性情绪方面高于男生。攻击性行为还存在地域及年级的交互作用和性别、地域、年级的三者交互作用。(3)学业压力对攻击性中的四因子:口头攻击、自我发泄、易怒情绪、敌对认知有着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语音形态的攻击和被攻击动词为实验材料,随机抽取同一地区的男女大学生各30名为被试,利用任务分离实验法,进行再认和偏好实验.结果表明:1)语音都会对男女的内隐攻击性产生启动;2)语音对男女的内隐攻击性启动效应无显著性的性别差异;3)男女在内隐层面上都具攻击性.  相似文献   

10.
使用攻击者与被攻击者图片和竞赛情境(拳击竞赛、篮球竞赛、体育舞蹈竞赛)的录像片段为实验材料,抽取大学生运动员90名,采用3(竞赛情境)×2(性别)×2(偏好攻击者、偏好被攻击者)混合方差设计,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特征.结果表明:男女运动员都具有较强的内隐攻击性;在篮球竞赛、体育舞蹈竞赛启动下,女性内隐攻击性强于男性内隐攻击性,在拳击竞赛启动下,男女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别,但男性有强于女性的趋势;竞赛情境启动对男性运动员有效应;内隐认知的研究可为体育问题提供新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11.
以初中生为被试,采用组间实验设计,通过分离具体刺激种类的方法分别考察身体暴力及言语暴力因素对不同性别个体内隐性攻击性的影响,着重考察针对身体暴力因素的阈下刺激。结果表明:(1)青少年在接受身体和言语暴力材料的启动后,内隐攻击性均显著提高。(2)不同启动材料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表现出性别差异。身体暴力启动材料更容易启动男生的内隐攻击性,而言语类暴力启动材料则更容易启动女生的内隐攻击性。(3)青少年在接受不同阈值水平启动条件下的内隐攻击性受到性别影响。阈值上启动材料更容易启动男生的内隐攻击性;与男生相比,女生的内隐攻击性更容易受阈值下启动材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育研究》2017,(3):63-68
本文主要探讨挫折情境对教师的触发性转向攻击行为的启动是否受教师复原力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有触发性启动的情境下,经过挫折情境的被试比没有经过挫折情境的被试更具有攻击性反应,而在没有触发性启动的情境下是否经历过挫折情境对被试的攻击性没有影响;在触发性启动的情境下,高复原力的被试不会出现触发性转向攻击行为,而低复原力的被试会表现出触发性转向攻击行为。研究得出结论,在挫折情境下,教师会存在触发性转向攻击行为;复原力对触发性转向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当教师复原力水平较高时,可以抵消部分触发性转向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直接攻击性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在疼痛共情上的差异。综合利用直接和间接攻击量表与班级戏剧性提名量表筛查出合适的被试,要求被试对疼痛刺激材料与中性刺激材料进行判断并记录EEG,离线分析两组被试在不同刺激类型下N2与P300等成分。结果发现:在N2成分上,攻击类型主效应显著;在P300成分上,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攻击类型主效应显著。据此得出结论,刺激材料诱发了两组被试的共情反应,共情包括了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与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实验组直接攻击性被试在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上较参照组被试低。  相似文献   

14.
语音与内隐攻击性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语音形态的攻击扣被攻击动词为实验材料,随机抽取同一地区的男女大学生各30名为被试,利用任务分离实验法,进行了再认扣偏好实验。结果表明:注意指向明显影响了人的记忆指向,注意指向没有影响人的偏好指向,语音材料会对人的内隐攻击性产生启动。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幼师生宽恕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采用随机取样法,并运用Hearland宽恕量表、攻击性行为问卷开展调查,结果显示:(1)非独生幼师生在宽恕他人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幼师生,幼师生在言语攻击和敌对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平均值;(2)相关分析显示,除宽恕自己与身体攻击两者之间的相关不显著外,幼师生宽恕及各维度与攻击性及各维度两两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3)回归分析显示整体而言,幼师生宽恕对攻击性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具体而言:宽恕他人对身体攻击、愤怒、敌对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宽恕自己对言语攻击、愤怒、敌对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说明幼师生的宽恕水平越高,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越少,幼师生的宽恕水平越低,越易表现出攻击性,为教育者开展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阈下启动实验范式,探讨初中生内隐攻击性的发展特点。采用2(启动条件:暴力启动/中性启动)×2(性别:男/女)×3(年级:初一/初二/初三)被试间设计,对331名初中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暴力启动组和中性启动组、年级间的反应倾向存在显著的差异,初一、初二、初三年级两两之间的消极反应倾向均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反应倾向差异不显著。结论:初中生的内隐攻击性会受到无意识的激活;随着年级递增,内隐攻击性受到阈下启动影响的程度有明显下降趋势;初中男、女生内隐攻击性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聋童与听力正常儿童内隐社会认知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考察了聋童与听力正常儿童“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在内隐、外显两个层面上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 1 )聋童与听力正常儿童对“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均表现出显著的实验性分离 ,证明存在内隐社会认知 ;( 2 )在内隐社会认知的偏好测验中 ,所有被试均存在偏好攻击者的内隐态度 ,但正常儿童表现出稳定性 ,聋童却表现出不同年龄间的发展性 ,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稳定性提出疑问 ;( 3 )对反应倾向B″的考察发现 ,所有被试再认测验中的B″均显著低于偏好判断的B″ ,聋童的B″值显著低于正常儿童 ,表明了聋人在社会认知中的刻板、固执性倾向  相似文献   

18.
张帆  蒋重清  郭庆科 《考试周刊》2010,(14):210-211
本文采用采用教师评定法挑选被试,以偏好组词测验和情绪稳定性量表为实验材料,探讨情绪稳定性与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攻击性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相对于外显的攻击行为,存在着内隐的攻击性倾向:(2)攻击性行为被试比亲社会行为被试更具有内隐攻击性:(3)青少年在情绪稳定性和内隐攻击性上并不存在性别的差异:(4)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受其情绪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BUSS攻击性问卷,E—Prime启动实验以及词干补笔测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互联网中暴力材料对不同攻击性特质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影响作用,以及不同青少年对攻击性材料选择偏好的差异。结果发现,网络暴力刺激会增加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但这种内隐攻击性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特质攻击高的青少年受网络暴力刺激启动的内隐攻击性...  相似文献   

20.
《集宁师专学报》2018,(3):43-47
本研究通过2×2的被试组间实验来探讨不同任务难度和认知加工深度对多媒体信息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1)生活常识类学习材料的记忆效果要优于专业知识类;(2)认知加工程度高的被试在学习和记忆效果要优于认知加工程度低的,且认知加工程度对被试学习效果的影响要大于任务难度的影响;(3)在眼动组中,被试在较难的任务中,更多的注视时间停留在文字区域,在相对较为容易的任务中,会有较多的注视时间会转移到图片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