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学术经历满意度是体现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学和首尔大学的调研发现,总体来看,南京大学本科生在通识课程的学习满意度上相对较差,而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满意度上相对较好,这与中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改革尚在探索阶段且实施时间不长不无关系。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发现,对中韩两国的研究型大学而言,学术投入直接影响了学术经历满意度,交往投入通过与学术投入产生关联来间接影响学术经历满意度,但两种投入对学术经历满意度的影响,很可能是基于表层学习及基本课业学习上的投入所产生的影响,这一结论需要后续研究的进一步证实。基于这一结论,未来一要重视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和研究,二要着力推进通识课程改革,三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不仅要求高质量的研究梯队、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同时衡量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是学校对研究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本科生的培养;而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与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习惯的基础,也是构建研究型大学的基石。1984年10月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提出了《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的报告。“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1]1988年,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跨学科课程是高校推动本科阶段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学生跨学科课程学习参与直接影响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成效。基于与主修专业课程对比的角度,通过综合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回归分析、夏普里值分解法对研究型大学1004名本科生跨学科课程学习参与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本科生跨学科课程学习参与处于中等水平,认知、行为及社交参与水平相对较低;学生背景、动机、自我效能等个体因素和教学环境、社会关系等情境因素对本科生跨学科课程学习参与产生显著影响;跨学科与主修专业课程学习参与在影响因素和解释力度上均有差异。为提高本科生跨学科课程学习参与,研究型大学需重视学校跨学科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组织结构;提升跨学科课程内容适切性,改善课程质量;增强教师跨学科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跨学科学习意识,促进不同专业学生间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4.
研究型大学的根本特征是教学与研究的结合.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应基于研究、通过研究,而不应远离研究,更不应与研究对立起来.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根本原因是脱离研究,没有充分利用研究的优势.因此,基于研究、通过研究,应当是我国研究型大学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取向.基于研究的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把研究作为最佳教学方式、鼓励优秀学者给本科生上课并把教学作为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5.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实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型大学具有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独特优势和便利条件,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型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坚持精英教育理念不动摇、完善招生制度、改革教学计划、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努力实现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有效互动、推行"2 1 2" "X"本-硕-博连读的新型培养模式等.  相似文献   

6.
“双一流”大学J学术工科硕士生学术热情影响机制的混合研究显示,读博意愿、专业能力、程序性支持、导生情感性互动正向预测学术承诺;读博意愿、专业能力、程序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导生学术性互动正向预测学术志趣,性别、户籍和年级对学术志趣有显著影响。工科硕士生学术热情呈现“虚假”向“真实”的转变过程,院系情感性支持可缓解因转变而产生的学术焦虑。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带来的“系统性歧视”是阻碍部分女性硕士生学术热情提升的重要原因。院系程序性支持是提升硕士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效果取决于个体读博意愿。实验室是学术化重要场所,导生互动是学生顺利学术化的关键。高校可从个体学术背景、组织环境、导生互动等方面入手提高工科硕士生学术热情。  相似文献   

7.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型大学的教育优势不仅体现在充足的教育经费、高质量的师资、生源等教育基本设施或储备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够将本科生课程学习与探究、发现过程以及教师工作联系起来。美国研究型大学自成体系开始就注重本科生科研训练,在培养模式和具体操作层面都有可鉴之处,研究课程的设置、研究项目的确定及本科生研究基金会的创立等都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工作提供了榜样。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时间与学业任务的调查发现:课堂授课时间过多,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时间较少,尤其低年级本科生的课外学习时间显著少于美国I类研究型大学的同级学生;学业负担的"大小年"情况突出;指定书籍和材料的阅读量均少于美国研究型大学学生,课程的课外学习要求与指导不足;长篇论文、报告的写作量大于美国研究型高校学生,短篇论文写作量则远小于美国学生;大学课程重结果性评估、轻形成性评价,缺乏学习过程质量保障机制。我国研究型大学应为本科生创设挑战性与支持性并存的学习体验,以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支撑合理增负,同时为学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力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科生科研作为一种新型的培养方式,对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科生科研作为一种成功的教育实践活动,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知识的情境建构性、学习的文化适应性,顺应了构建实践取向的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主旨。因此,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视角分析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价值诉求,便于我们深入了解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本质及其重要意义,可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大学研究性学习视角下,本科毕业论文是一个贯穿四年大学教育的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成果,是对本科生经大学教育形成的"初步研究能力"的一个检验。本文在分析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从研究性学习视角出发,提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基本思路与途径是: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的教学方式,引入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使大学教学方式真正与大学理念、大学培养目标相适应,并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赋予本科生。  相似文献   

11.
保障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学习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实践和研究的中心议题。提升教师教学质量被认为是重要途径。对9所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尽管与学生的学习参与相比,教师教学的影响力稍逊,但其整体及不同侧面也对本科生学习质量的两个不同维度呈现异质影响。对于知识获得,教师教学整体具有无统计显著性的负向影响;教师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取向呈现出显著负向影响,而学习激起取向呈现出显著正向影响。对于能力提升,教师教学整体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教师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取向影响极弱且无统计显著性,而学习激起取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就要求研究型大学一流本科建设应重视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应以强化学习激起取向为中心。  相似文献   

12.
FOCUS是杜克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典型课程模式,它在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上都体现出跨学科的特性,选修FOCUS的学生必须对跨学科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课程实施上重视研讨和互动.FOCUS课程为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改革提供了许多启示:跨学科的内涵比较丰富;课程实施注重人际互动;通识教育与本科生参与科研有机整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地质工程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研究型教学模式旨在打造科研-教学-学习联结体的教学方式,培养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研究型大学理念的反思与精神的重塑、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和“探究伙伴”师生关系的建立、研究型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构建等几个方面,对地质工程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建立。  相似文献   

14.
针对研究型大学工科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问题,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处于专业课学习阶段的112名高年级本科生、低年级硕士生、高年级硕士研究生和部分博士研究生进行跨年级、跨专业的问卷调查研究。本文在详细介绍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了研究型大学不同调查组别的学生对专业课教学方式的共同期望以及部分调研结果随年级及组别的变化规律。调研结果显示以"任课教师讲授基本知识+领域专家宣讲科技前沿+选课学生在课程学术会议上报告课程研究成果"为特色的多元化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得到研究型大学绝大多数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欢迎和认同。为已经得到各大高校普遍重视的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工作提供了参考方向和调查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聚焦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跨学科课程建设,以学术计划理论为支撑,运用半结构访谈法,研究发现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跨学科课程建设容易受到国家政策、市场需求、跨学科科研生态、他国他校经验、办学理念、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学科与专业、教师与学习者等10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且阻碍因素多于促进因素。基于此,本研究从4个层面给出完善建议:在政策制度层面,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期刊与项目申报管理机构应当调整跨学科研究成果认定标准,提升跨学科研究认可度;在院校整体层面,高校需要更新教学管理制度,还要推进跨学科组织建设,为跨学科课程提供支持与保障;在教师教学层面,教师应充分重视跨学科,以终身学习的态度涉猎多学科知识,并增加教学投入,精心设计跨学科课程;在学生学习层面,学生要增加课程学习投入、扩充知识储备,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以学生学习性投入为切入点,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使用NSSE-China 2011调查工具及9所"985工程"院校数据,从个体活动和人际互动的学习性投入行为两个维度,划分了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性投入四种类型,即积极投入型、自我独立型、人际互动型和被动投入型。结果显示,各个类型之间具有显著异质性,在不同性别、年级、家庭及高中教育背景等个体因素变量区分的群体中,四种类型的本科生分布比例存在差异。经比较,研究所提出的学生类型划分与不同国家的学者在不同年代所提出的分类模型之间具有共性特征,表明学生群体的分类特征具有跨时间稳定性和跨文化的普遍性。中国研究型大学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应当科学甄别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学习性投入类型,关注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有效支持不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保障制度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本科教学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985工程”进入第二期后,对研究型大学教学质量问题更是倍加重视。根据美国经验,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根本举措在于教学与研究的融合,而实施本科生科研,既有助于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又可以促进教师的科研。但与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相比,我国本科生科研更多的是停留在形式上,难以取得实效。因此,本文主要从介绍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保障制度人手,以期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经验,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学模式探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重视科研,忽视教学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和正在进行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无论从教育目标、历史使命以及发展动力来看,本科生教育仍然是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研究型大学应该更新本科生教学理念,注重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和前瞻性,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为目标,积极进行本科生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利用H大学“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数据,考察不同背景特征学生的生师互动水平,探讨生师互动对认知技能、操作及社交技能、满意度、归属感的影响是否因学生背景特征而异。统计结果表明,男生的生师互动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学生家庭收入和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生师互动越频繁;非课程的生师互动对女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显著高于男生,对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学生的影响高于中等收入家庭,对父母双方均上过大学的学生影响高于父母均未上过大学的学生和一方上过大学的学生;辅助教师进行研究对男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显著高于女生,对低收入家庭和父母均未上过大学的学生的影响高于同辈。大学应依靠制度性手段提升生师互动的总体水平,采取支持性措施改善弱势学生的生师互动,增强互动情境性以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课程是大学教育的主要载体,是研究型大学保障本科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基础。对2010年中美两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具有自身特点,同时与美国研究型大学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研究型大学在今后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加强对课程目标梯度结构的改进,并且突破学科化的人才培养框架,增加跨学科的整合性学习,发挥合作学习活跃的优势,加强生师互动,提高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设良好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