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整合家长、社区或乡镇能人、"名人"及农村其它研究单位与机构的力量,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课程资源及当地乡镇、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紧扣学校办学思想而开展的多样性的课程"改编、创编、拓展"等方面的专、业活动,其含义主要是以下两方面:一是对国家及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改造,二是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均简称<国家课程标准>)对本地特色资源的识别、筛选、加工和规划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胡晓东 《考试周刊》2011,(57):134-135
“所谓体育的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的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体育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出的具有特色的课程”(季浏)。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没有具体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而只提出学习目标、内容框架和教学建议。学校和体育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形成学校的特色,而开发本校的篮球、排球这两个体育项目。有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21世纪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教育部于2003年4月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生物课程标准》给校本课程的开发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本文谈几点关于如何结合高中生物教材,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或地方制订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等条件,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校外团体或个人研究者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要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的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家长和社区人员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课程资源作为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学校应高度重视,开设与之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等需要。我校已开发了较为完整且跨学科的“解读‘东坡文化’的学科钥匙”校本课程群。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课程标准,我校尝试设计开发了“茶文化与地理”校本课程。一、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地理学是生活化较强的学科,  相似文献   

6.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中也提出:“为保障高中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学校课程的开发要园地制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的组成部分已被规定在高中阶段的任意选修课中,而且必须获得至少6学分方能毕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校本课程更有了质量和效益上的新高度,对于所有高中学校来讲,  相似文献   

7.
“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巾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要实行同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高中阶段应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  相似文献   

8.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要“分学科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国家课程教材实施细则”,可见,分学科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条路径,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或学校已经或准备开设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因而有必要研制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它不仅有助于框定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结构、完善有关课程体系,还有助于该课程的实施及其效果的评价。其研制策略包括:明确理念与目标,设计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遵循逻辑体系,以及从内容与能力两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规划的课程目标之一,而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实施目标。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则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浅谈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正掀起一股学习《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的热潮。一些教师已投身于”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不少有识之士或阐述课改理念,或交流实验经验,或献上学习心得体会。笔者通过初步学习,也对”课改“有了点滴认识,现以此文向同行们求教。《纲要》阐明:国家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其中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  相似文献   

11.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实条件下,以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和学校课程开发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整体的课程开发策略.它的价值在于自下而上地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可以指导对物理实验有兴趣的...  相似文献   

12.
落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办学理念落后、教学设备缺乏,大多分布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山区、牧区,是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典型体现。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落后学校亟待进行理念上的更新与学校课程的改革。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同时,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落后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扬长避短,使课程的实施与学校自身的条件紧密结合,使学校自身的发展与当地经济与社会文化相适应。从而使落后学校获得持续性发展的活力,缩小与先进学校的差距,形成有独特办学特色的学校。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它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相似文献   

14.
孙群英 《现代教学》2014,(10):43-44
都说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那么国家课程究竟缺什么?校本课程可以补什么?怎么补?这是学校在设计校本课程时应该思考的问题。国家课程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每个课时要完成一定的知识点教学,往往教师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只能以讲授或简短的体验活动来设计教学,不敢放手让学生充分体验。而由学校自行开发设计的校本课程可以不受时间限制,让学生充分地开展观察、实践、认知和体验活动,并在活动中不断地内省体察、比较印证,甚至在经历错误、失败及挣扎中逐渐接近成功。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可以扬长,可以补国家课程不能充分开展体验活动的这个“缺”。以下就以我区华亭学校校本课程“线条会说话”为例,谈几点关于校本课程设计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建立校本课程体系,作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对于长期以来严重脱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农村学校教育而言,是一种具有战略性和革命性意义的挑战与机遇。它不仅关系到农村教育改革的成败,还将对国家的“三农”政策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如何从实际出发,批判地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吸取过去农村教育改革的经验,对于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在国际上,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出现源于对50年代和60年代课程发展趋势的反思。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办学方针。这为校本课程在我国的顺利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一、开发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即“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由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科学的预测与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连云港师专一附小通过对学生的需求以及兴趣的了解,结合学校所处的区位优势,构建了《以西游记文化为…  相似文献   

18.
一、开发普适性较强的校本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可以看出,校本课程的目标是明确的:立足社情和校情,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校本课程的资源是多元的:当地社区的、兄弟学校和自己学校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地理课堂开放性的不断深入,中学地理校本课程与研学课程不断交融,促使高中地理研学课程快速发展。但因目前的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缺少对国家课程标准的关注,使得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及研学课程间的关系尚不明晰,降低了师生参与校本课程的积极性。文章以《海盐文化》校本研学课程开发为例,分析了地理课程标准在校本研学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或学校中心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及课程标准,在分析本校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其特点是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弥补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某些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