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以指导,科学的课程理论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在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材建设在即,我们必须总结、借鉴中外相关学科课程经验,尽快构建《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材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推动《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材建设。纵观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均呈现出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的人性化、课程的生活化、课程的…  相似文献   

2.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与教学是两个有争议的概念。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教学包含了课程;教学与课程并列;课程包含了教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倡要整合课程与教学,也就是要把课程与教学作为一个看机的整体来看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把教学作为课程的开发过程;其次,要把教学作为课程的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与教学不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整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融合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针对课程思政与课程贯通融合问题,提出了教师施政与学生悟政、践政深度融合的全程育人模式.基于此育人模式,研究了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融入PBL的必要性、基于PBL的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措施及实践探索.在基于PBL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通过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政意识;通过教学翻转,引导完善学生思政问题,通过学生践行思政,有效洞悉学生思想深处的思维和意识等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实施路径,实现教师施政、学生悟政及践行思政三位一体,实现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贯通融合.  相似文献   

4.
当代课程的文化底蕴与品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的课程理论探究与课程发展实践中,关于课程与文化关系的问题,始终遵循着这样的命题与逻辑:课程作为文化承传的工具。这样的命题与逻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造成了课程的文化自主性与建构性缺失的弊端及后果。摒弃课程的文化工具主义的逻辑与机制,必须视课程为文化,还原课程的文化本体地位,使课程从文化“虚无”转向文化“实在”。还原课程的文化本体地位,是指将课程自身视为一种文化,即课程文化。课程与文化不再是工具与实体的关系,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课程作为文化的命题,是一种本质性的逻辑判断,是从本体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实施策略角度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开展多年,但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界)中仍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笔者认为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有两种错误倾向:第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扩大化。国内很多学者与一线教师都从课程整合的角度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称为课程整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管理学科课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差异,可以从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科学性课程与艺术性课程、确定性课程与不确定性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定量课程与定性课程等方面对其进行划分和比较分析,以探讨管理类课程产生、发展和融合的过程,更准确地把握管理类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教学规律,指导管理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7.
刘英 《宁夏教育》2007,(3):78-78
杨明全在《试论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中认为:课程领导是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指引、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等活动的行为的总称,它的目的是影响课程改革与开发的过程和结果,实现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的目标。这一定义强调,课程领导具有普遍性。郑先俐、靳玉乐在《论课程领导与学校角色转变》中认为:课程领导注重课程权力共享,集权与分权的均衡,它把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人员、课程专家、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和学生等与课程相关的组织和人员都看作是课程领导的主体,使他们能广泛分享课程领导的权力与职责,扩大课程领导的参与面.实现课程领导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笔者对北京市 10个区县的百余所中小学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一线担任活动课程的教师,相当多的人对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关系的认识是不清楚的。在实践中,一些人混淆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即把学科课程的一套做法照搬到活动课程的教学之中。如何正确看待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呢 ?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   在实践中,由于学校的主要领导和担任活动课程的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活动课程以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相似文献   

9.
教育要以人为本,高校课程设置更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前高校课程设置逆人本取向的弊端,其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不明,高校课程设置价值取向不明。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课程设置人本取向的主要制约因素,指出现代高校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应是人的全面发展,得出了高校课程设置必须注意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的融合,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比例,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制衡,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协同等。  相似文献   

10.
傅敏 《早期教育》2006,(2):I0001-I0001
在近半个世纪的课程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分别体现两种课程范式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从彼此对立与分离,逐步走向借鉴与融合。依据范式的观点。学科课程范式和经验课程范式必将为一个崭新的课程范式所取代,这预示着当前的课程正处在旧的课程范式向新的课程范式转型的时期。这种新的课程范式应强调融合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于一体,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学生获得经验的完整性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把它称为“整体课程范式”,它所代表的是当前课程领域追求的课程范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任务。本论述了高师课程改革中的三个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建立一套合理的课程体系。而课程改革又受诸多因素影响,课程与知识之间,课程与学生之间,课程与教师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除此之外,课程还有受到一定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要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一定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影响。要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组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一定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结合我省实际,从课程内部看,我认为,重点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课程的内涵包含课程资源和课程过程两个层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但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更应该重视与课程过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只有纳入到学生学习的课程体验中,才能较好地实现与课程的整合。本文以课程观的转变出发,主要探讨了基于课程体验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内容。有助于我们以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角度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体验课程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15.
董文修 《中学文科》2007,(10):49-50
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其因素固然很多,本文就教学评价体制、教师素质、教学观念等三方面分析论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了我们全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内涵。因此,教学评价要适应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服务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要努力自我完善,真正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促进者,用全新的课程理念与思维方式武装自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作出贡献;同时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健康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和课程形态,因此,它不仅与以往的课程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有着本质区别。本文着重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关系,以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7.
地方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地方课程促进了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弥补了国家课程的空缺,同时,地方课程也是沟通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桥梁。地方课程作为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与建设问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文章简述旅游职业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内涵,指出旅游职业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旅游职业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大思政课”理念下旅游职业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高职院校要做好以下四点: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健全协同育人机制;转变认知误区,强化课程联动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拓展协同育人思路;打造行走课堂,提升协同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9.
1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支撑课程改革。凡是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分类多种多样,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  相似文献   

20.
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科学地实施课程建设,深刻理解课程群建设对课程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章以课程群内涵分析为切入口,以课程群构成的学科内容为主线,通过课程群建设中的课程内容的变化.揭示课程建设中的融合与分解规律,提出课程群建设是对课程群的再设计,是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