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内蒙古文学批评三十年:对审美自律的诉求与疏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审美,从来就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体,文学就如地球的运转,从来都是“自转”和“公转”并行的,单方面抛弃哪一种旋转,都是违反文艺创作和审美的事实。内蒙古的文学批评在这个方面与审美自律的所谓“现代性”保持了一种节制的疏离,个别理论家和批评工作者还有意识地进行了反思。内蒙古的文学批评在这一点上是一种奇迹,是一种坚持辩证法所取得的地域性胜利。  相似文献   

2.
世界大学历史中形成了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大学哲学,其中认识论的大学哲学以人的身心健全发展为目的,政治论大学哲学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其不同的价值趋向造就了不同的大学品质和风格。我国大学在价值趋向方面几乎是呈"一边倒"的态势,基本上都崇奉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政治论大学哲学。但由于在我国的政治传统中缺乏这种哲学本意中的政府权力自律内涵,因而这种哲学在我国大学中的功能,已经演变为大学组织行政化、大学行为功利化、大学风气庸俗化的催化剂,使大学方向迷乱和精神堕落,而进行以"去行政化"为标志的政府权力自律,则成为大学发展和进步的必然条件。  相似文献   

3.
论自律     
自律本意上是道德概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尤其是人们对自律失却危害甚大的时候 ,自律不可或缺的范围大大拓展。今天 ,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作风建设等活动中 ,提倡自律 ,不仅是职业的要求 ,也是社会的呼唤。增强自律意识 ,提高自律艺术 ,升华自律境界 ,对每个公民 ,尤其是对握有一定权力的领导者 ,已成为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一自律 ,属于主观意识和行为的范畴。简单地说 ,自律就是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监督和约束的标准是自己信守的政治原则、纪律规章、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文明社会中道德生活本质上是一种自律的生活 ,…  相似文献   

4.
布达佩斯学派主要哲学家赫勒从日常生活、伦理、政治、宗教与艺术的关系考察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自律的呈现,这种考察不仅具有审美现代性的知识谱系性,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政治想象,其考察既是一种历史的认知,也是一种价值评价,因为相对审美自律形成的文化体现出人类的个体与物种价值的接近。  相似文献   

5.
文学体制是文学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机制和文学场域.文学体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文学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或法则即自律;社会的各种关系与结构印他律.文学体制建立在文学的自律和他律共生互动的张力之上.厘清文学体制中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在当前的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中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相似文献   

6.
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科学化为语言形式,并将其研究对象确立为具有本体论特征的文学性。这种"语言学转向"对现代及后现代文学理论和文化实践具有深远影响。它不仅使人们更加自觉地研究文学中的形式结构,而且,它本身也构成了意识形态的同谋者。在文学研究"向内转"的旗帜下,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的目标定为发掘意义得以生成的形式和机制。以此为基础,形式主义不仅实现了"语言学转向",而且在完成了文学形式自律的同时,迈向了技术自律。  相似文献   

7.
学界一般笼统地对30年代文艺自由论辩中的所谓"第三种人"持否定态度,而实际上胡秋原无论是对民族文艺理论的批评还是对钱杏邨理论的指责都是为了守护文学自律,这并非意味着他否认文艺与政治、阶级的关系,但其底线是他律的力量不能破坏艺术之形式。尽管这些意见可以矫正其时左翼文学的偏颇,但由于胡文极尽嘲讽之能事、再加上苏汶高调的声援,有点儿"浪费的"论争在所不免。  相似文献   

8.
自律是人作为主体在认同、内化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自主、自觉、自动地自己限制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律品质就是指个体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挑战,加强对大学生自律品质的培养,是高校德育的必然选择。大学生自律品质的培养,首先要明确责任,确定目标;其次要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第三要加强自律行为的训练。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教自律的哲学基础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既是合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也是合主动性与规范性的统一,还是合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自教自律在古今中外普遍存在,新的历史环境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对这种方法有所发展。在民办高职院校里,培养学生的自教自律的品的素养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艺术自律是一个重要的现代美学理念,它是伴随着美学学科的出现而诞生的。从审美自律发展到艺术自律,艺术自律论经历了产生、发展、高峰的一系列过程,甚至一度成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普遍准则,并对中国的当代艺术产生广泛影响。因此,对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前30年的潮汕文学,是抗战以来潮汕大众文学的延续和发展,它将潮汕大众文学推向一个高峰。其发展的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都以工农兵文学尤其是农民文学为特色,是翻身农民的纯真感情和政治热情相结合的结果,也是潮汕民间通俗文学形式与革命文学模式的有机融合。尽管这些创作成果是在文学的审美意识基本缺席的状况下取得的,仍不失为现当代潮汕文学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标。  相似文献   

12.
《荀子》中的"言"与"辩"、"名"等词指语言活动及其成果,与后世"文章"和"文学"形态接近。所以名辩思想虽然并不是纯粹的文学思辨,但可以作为元文学理论直通荀子文学思想。考察荀子"言辩"和"正名"观点,可以看出他的名辩思想并不具备纯粹的名理思辨特征,而主要是要给言说强加一种礼学规范;言辩的核心是"正道辩奸",但邪正尺度不是由言语活动及其历史自然导出,而是由外在政治礼义话语预先规定的。荀子名辩思想主要是一种伦理规范,而不是逻辑学。  相似文献   

13.
文革时期的文学理论受到前苏联文学理论的严重影响,在中国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发展成自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几个关键词语能够反映这种影响、发展及其体系特征。它彻底、纯净,具有极强的现实控制能力,它在把文学和艺术当作政治的工具的同时,使自己也成了政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不可界定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这不是质疑或放任文化研究的理由。从文化研究“问题意识”的形成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关系来看,其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模式的特质即在于把文学话语作为政治话语来读解,进而揭示文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化研究的意义在于打破了把文学仅仅视为单纯审美活动的产物的思路,为文学研究建构了一个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联系的文学对象。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文学具用鲜明的功利性特征,这一特征深烙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印记。中国文人身上固有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参与意识、中国文化中的教化传统以及古代文学的社会功利传统,使五四文学从一开始就是被当作思想启蒙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工具。这种文学的功利价值观虽然被“纯文学”的要求排斥,但无疑又是新文学的强有力的共识。五四文学的独立性几乎就成为一个虚拟的存在,“为艺术而艺术”最终走向了对功利性的皈依。因而,文学的社会性特征才是五四文学的最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对话理论和狂欢理论是巴赫全诗学的两大支柱。对话和狂欢都具有生成体裁的意义。人们狂欢(社会的狂欢)与体的狂欢对人、社会、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利弊,都是对旧有秩序的改良与改革和解构与颠覆。这对中国当前的体建设,特别是新诗的体建设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始终在多重矛盾的共同扭缠下不断改塑着自身的表现形态和运行轨迹,其中自律性与他律性之间的张力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从更大的视野看,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内部矛盾在文学领域内的具体表现。以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深刻转型对精神文化嬗变所造成的内在形塑为语境,通过深入梳理文学的自律性与他律性在世纪之交的矛盾运动,以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新建提供些许有益的思想参照。  相似文献   

18.
但凡论及何其芳,总要涉及他的"延安道路"。在否思革命的"八十年代"话语共同体中,革命与知识分子改造之间的压抑与反抗,建构了一个分裂的何其芳形象。知识分子的自主性及文学的独立性被强调,而对特定时代政治语境中的个人选择及其合理性则较少"了解之同情"。即使力求呈现何其芳延安转向背后的多重纠葛,但在推崇文学的审美独立价值时,却不能意识到其在"八十年代"的"去政治化的政治"功能,故也难以弥合何其芳"延安道路"阐释中的分裂。  相似文献   

19.
现代媒介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主动参与媒介环境建设,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快大众传媒的道德和法制化建设进程,加强社会监督和传媒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