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应与生活世界密切相联,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在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用日常的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代替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而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动态的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并在适应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生活世界,走向一种未来的可能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
生活世界是鲜活而富有生命意义的,为道德教育所必需。原初的道德教育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但后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道德教育偏离发展轨道而逐渐脱离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只有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能体现道德教育的真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注重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  相似文献   

3.
胡晓霞 《教育与职业》2008,(17):120-122
文章对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和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道德教育进行了解读,并对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具体运作进行构想,认为生长起点是生命教育,前提是自由教育,环境氛围是隐性教育,而让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桥梁应是交往教育。  相似文献   

4.
祛魅的代价--当代道德教育意义的失落与寻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主要针对当前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注重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人素质的培养而提出的。道德教育祛魅的现象无处不在,唯科学主义和后现代解构主义造成了道德教育意义的失落。因此,道德教育发出了拯救人类的呼声——回归生活世界,本一并论述了走向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自人类文明伊始,道德就与人类如影随形,它整肃生活的和谐有序,呵护生命的静静流淌,牵引生命走向最终目标——幸福。而道德教育对理想人格的健全、德行的培养成就人类生活由理想走向现实,人们呼唤走向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与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不必然导致道德教育的高效,根源在哪?笔者认为传统的道德教育偏离了道德教育的本质,离开道德教育的本质来谈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是隔靴搔痒,道德教育应当走上回归生活世界的寻根之路,即以道德教育本质为出发点来探寻其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贴近生活的发展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批判,到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反思,都是对道德教育发展的不断探索。道德教育既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因此,道德教育的发展,应以贴近生活作为其准则,而不是简单的回归,并在此基础上寻求道德教育贴近生活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道德教育的新取向。是道德教育促进人格完满发展的新方向。但是。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作为新的发展方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误区。因此,有必要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理忿进一步思考,以促进道德教育更好地实行。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道德教育的新取向,是道德教育促进人格完满发展的新方向.但是,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作为新的发展方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误区.因此,有必要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理念进一步思考,以促进道德教育更好地实行.  相似文献   

9.
刘欣  朱成娟 《文教资料》2007,(30):57-58
本文从理论层面解读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在实践层面贯彻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取向,贯彻生活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学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不必然导致道德教育的高效。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仍然需要对一些问题作出回答:生活世界中的道德是应如何生活还是事实上如何生活;基本的道德认识是把道德看成是道德德性还是权利;“做人”的道德规范是否完善。在现代性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切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关切道德规范背后的道德权利教育;关切“做人”的道德规范的教育。这些问题不解决,学校道德教育即便回归生活世界也无法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1.
"德育"一词本源于人们的生活,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逐渐淡化了生活层面的内容,演化成知识教育,强调对认知、记忆等的训练与培养,缺失了与学生真实生活的结合。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启示我们: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宝贵的教育时机。这对我们确立开放的研究视野,以生活为根基,通过生活进行德育,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本土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我国德育理论界达成的共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学界“回归生活世界”观念的影响。在借鉴西方学术成果的时候,有必要考察“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提出的本土特殊语境及其独特的价值诉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当前中国德育找到正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和方向,从而避免对西方学界的简单追随和效仿。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高校道德教育脱离实际道德生活的状况,分析了"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的内涵、特征,并提出了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呼唤人性复归,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分隔已使学校道德教育走入了误区。生命是道德教育的根本,“超越性”将道德教育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因道德教育而成为价值的存在。生命是过程,是生活的主体,生命惟有在生活中才可找到生命精神的源泉。以个体的生命成长为旨归的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走向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最终改变生活,提升生命。  相似文献   

15.
易连云 《教育学报》2005,1(5):63-67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仍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被异化,道德教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意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义的追述,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道"与"德"的动态转化及"天之大德日生"所孕含的丰富生命意识,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以现代意义铨释传统道德,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建道德教育生命基础.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 ,在管理上最突出的是提倡“学生自治”。本文以原始文本为依据 ,结合当代学校德育管理的实际 ,就什么是学生自治、为什么要提倡学生自治、怎样施行学生自治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认为在当今继承陶行知这一思想遗产 ,实行学生自治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是富有成效的德育教化的重要途径。最后指出学校领导要将学生自治当作“学校里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 ,学校的德育工作必将出现新局面、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传统德育主体性的缺失,德育与生活的相互疏离,是导致现代德育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世纪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回归生活的德育是让学生拥有一个"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里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健康地成长,趋向于善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便有什么样的生活形式。生活过程是保证人成为人的重要场域,如果离开生活世界,人们的生活及人类的发展都很难想像。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教育史上出现过“教育生活一体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建构说”、“教育交往说”等,都是针对某一个时代教育与生活关系所表现出的问题而言的,都在尝试走出教育与生活脱离的困境。现代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我们理解新时期教育与生活、教学与生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课堂生活的构成出发,变革课堂生活的样态,进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从单一的教育“专业世界”回归真正属于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9.
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课堂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事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相互联结的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不是仅仅使人去认识一个事实世界,它的更为重要的职能是指引人们进入意义的世界。德育课堂是一个探索生活意义的课堂。它要使儿童逐渐去理解和体验: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中的我是有价值的,它还要在不断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拓展他们的意义场域。德育课堂是迷人的,这是因为意义世界是充满人性的世界,追寻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命的潜能都被激活,各种能量都能得到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