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香萍 《华章》2008,(15):133-134
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在新闻传媒上常常处于一种缺位状态,这种缺位状态阻碍了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真实呈现,阻碍了弱势群体的情感宣泄,造成了弱势群体娱乐生活的贫乏.新闻传媒对经济效益的追逐、对传播效果的追求是造成弱势群体话语权缺位的两个重要原因.新闻传媒实现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应当发扬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精神,明确社会责任,塑造专业理想,制定行业规范,确保弱势群体话语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话语权被老师掌握,严重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六模块"的教学模式下,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使其受到更多的锻炼和激励.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将话语权切实的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下,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权中心地位被打破,文化话语权彰显;主流思想文化话语权面临被分化、淡化等的处境与认同危机;作为规制个体精神生活的话语权受到生活碎片化、选择多样化,以及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挑战.考察和研究全球化场域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变化及其特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这对于我们有效应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尊重和保护幼儿的话语权是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不少教师对幼儿话语权的内涵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幼儿的话语权时常在教师的不经意中被剥夺了.我认为,要尊重和保护幼儿的话语权,幼儿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话语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际地位的体现.目前,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依然占据着国际话语权的支配地位,因此中国捍卫自身国际话语权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需要在建立健全传播机制的同时,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为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沉默的螺旋"与弱势群体媒体话语权的关联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弱势群体媒体话语权为切入点,结合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大众媒体弱势群体话语权的现状,分析了弱势群体媒体话语权的缺失对社会所产生的生态负面影响,以此寻求改善媒体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女性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女性话语也有所提高。把性别、语言和话语权三者结合在一起,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女性话语权的逐步获得,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是社会弱势群体,虽然他们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却没有受到社会、主流人群、大众媒介的认可,甚至被贴上"污名化"的标签,受到社会大众的消遣和排斥。本文主要通过对农民工媒介话语权缺失的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并不是由他们自身表达和建构起来的,而是由社会主流人群和大众媒介塑造出来的,弱势的、需要帮助的形象,说话权缺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话语权是社会个体所拥有的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态度的一种权利,是个体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其主体地位与作用不可忽视.文章从权利角度对幼小衔接进行分析,指出尊重儿童话语权是人本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对幼小衔接顺利过渡具有重要意义,最后针对幼小衔接过程中儿童话语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尊重儿童主体权利、最大化儿童利益以及还原教育本性等措施来保障儿童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基础教育改革教学中突显了学生的地位及其需要,学生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话语权是"伪话语权".学生的话语权受制于教师的控制,往往陷入虚假的困境,成了教师话语权运用和实现的工具.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的人格裂变和人性异化.教师要重构师生关系,转变教师是知识的化身这一观念.转变课堂教学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和条件,给学生发表自己现点的空间和权利,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真正的话语权,这是需要努力达到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媒介教育者面对后现代媒介文化所面临的挑战,本文从当代儿童媒介环境发展的本质与儿童社会地位的变化出发,指出培养批判消费者是媒介教育的现代主题;通过分析英国媒介课堂的教学试验,提出了实施媒介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媒介异化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即媒介产品的异化、媒介组织和媒介从业人员在媒介生产实践中的异化、媒介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异化、媒介与受众关系的异化,并辅之以相关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3.
论媒介道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大众传播活动的迅猛发展 ,媒介道德问题显得日趋突出。目前 ,我国传媒界存在媒介“喧嚣”、媒介“失语”、媒介滥情、媒介偏见、媒介虚假、媒介媚俗等几种道德问题 ,分析这些问题 ,目的是为了对症下药 ,发挥媒介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14.
提升传播影响力是媒体获得竞争优势的法宝。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地市级传统媒体提升传播影响力的路径主要有:关注公益,传播"正能量";围绕新闻事件,制造公共话题;发挥微博平台作用,利用和经营好微博。  相似文献   

15.
新的媒体环境下,传播模式和信息环境的改变对现代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适应媒介环境的能力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媒介素养的提高也被提上日程。企业如何适应媒介环境的改变,理性对待媒介信息传播,整合利用新媒体,以及应对媒体困境成为企业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媒介产生的动力是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其发展过程形成了从自然到人工、表现趋于细化、淘汰与继承并存、由单一走向多元等特点。现今表现为其与新兴媒介共存、科技含量提高、相关媒介的使用频率下降。  相似文献   

17.
电视传媒如何应对视听新媒体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传媒业是报刊、广播和电视三足鼎立.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宽带技术、数字制作传输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为基础派生出的视听新媒体,则将这种局面完全打乱.以图像、视频为主要特色的传统电视产业面临着彻底而深刻的变革,电视传媒只有积极拥抱视听新媒体,开发视听新业务,培育视听新媒体产业,实现传统电视媒体与视听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和联动传播,方能在未来的媒体格局中继续保持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8.
媒介融合不仅给新闻传播业界带来了显著变化,而且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结合媒介融合环境下社会对传媒人才需求的变化,分析广西高校传媒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广西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改革和优化广西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语文教育生存的媒介环境发生了重大变迁,印刷媒介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以自媒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媒介的强烈冲击。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中继续维系大学语文教育夹缝生存的艰难境地,创造一线希望,已成为紧迫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媒介责任是一个内涵甚广且相当复杂的概念,是对作为整体的媒介对国家、民族、历史、人文应担负怎样的责任的系统探索。对媒介责任的探索,则是将媒介这一复杂变动的社会有机体,与诸多社会历史伦理道德重要因素进行价值碰撞的多元思考,这种思考也是培养大学新闻专业学生系统整体的媒介宏观意识的第一步。目前我国传媒表达中常出现孤立性、没有历史观、偏重感性缺乏社会背景的现象。在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中,媒介责任教育缺失,对比美国大学展开的媒介伦理研究,我国大学新闻专业教育应系统引入媒介责任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