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前我国高校招生主要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一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选拔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二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招生考试制度,三是老百姓对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的要求更为强烈.为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建立基础教育与高考改革的联动机制,建立多样化考试评价体系,以此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高考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2.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新课程理念内在规定性的具体体现。在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改革要促进高校多元选择学生,要利于基础教育并多元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基本途径是:将综合素质评价逐步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内容,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引入高考,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联动机制。改革招生管理体制,增强高校选才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面临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综合评价方式的效度和公正、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等问题。改革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为促进教育公平,有助于人才脱颖而出,推进素质教育,推进高校自主招生。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路为:坚持标准化考试,统一组织;改革高考形式与内容,注重能力考试;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考试选拔制度;健全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4.
张芃 《教育研究》2012,(8):101-107
高校招生和人的发展的现实需要与现行高考"大一统"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是当前高考存在的最大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高考改革的目标模式为建立统一的综合测试平台,按高校专业大类设定科目组合,统一测试与自主测试相结合选拔特殊人才,高职院校招生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加强艺术类、体育类专业测试,确立综合评价的原则,形成多元录取机制。此目标模式可以优化人才选拔功能,使高校拥有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提高高考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吻合度,对实施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提供高考的个性选择空间,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理顺共性考查与个性考查的关系,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高考改革目标模式的推进策略为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试点,逐步扩大自主招生的范围和规模;把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作为大步推进高考改革的突破口;加强普通本科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研究和探索;逐步增加招生考试通道,推进"综合测试平台"建设;明确改革方向,形成高考改革的合力。  相似文献   

5.
高校招生考试是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它构成了高校人才资源培养的重要基础,在基础教育方面有突出的导向意义。作为国内教育的全局性问题,高考改革是深化教育和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必然趋向,在教育发展规划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当前,吉林省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正处于现代化转型时期,只有不断完善对高考改革的理性认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制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招生方案。  相似文献   

6.
"偏才","自主招生"院校向你招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是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为高校选拔人才,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的重要工程。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建立以全国统考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高考招生模式。自主招生这种新机制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高考改革与素质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常谈常新的问题.作为连接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高考承担着正确导向中学素质教育和为高校选拔高素质人才的双重任务.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高考如何改革,将对中学教学和大学人才选拔的质量产生影响.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指出:"在一定意义上,招生考试的改革甚至比中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更为重要.如罘考试改革不先行,必将阻碍中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始于1999年新一轮高考改革"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这一指导思想势必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1998年,教育部提出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基本思想,重点对考试内容、考试科目、考试次数和录取方式进行了改革;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又明确指出:“改革高考制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这充分说明,高考改革是高校招生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科举教育与科举考试尽管已经被废除了100多年,但在现代教育中依然弥漫着"科举幽灵"。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力图通过深化招考制度改革来撼动"应试高考"的阵地,提高"素质高考"含量,抑制"应试教育"的猖獗,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考察我国高考改革历史延续及欧美主要国家招考制度并进行现实反思,可以发现高考改革的基本途径。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考试观,合理利用"科举幽灵",推进社会化招考制度改革,赋予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并借鉴欧美招考经验推行高考报名与高中学校相分离,采行宽进严出的高校招生办法,坚持多元化录取招考机制,实施"素质高考",乃是破解素质教育实施难题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英国高校招生制度与我国不同,其高校招生考试方式为证书制,由高校招生服务中心(UCAS)统筹全英的高校招生,其改革趋势包括:统一考试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考试机会和考试形式增多,考试配套机制与政策日趋完善等。借鉴英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有益经验,将有助于我国高考改革的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11.
高考的城乡差异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城乡考生在高考中表现的差异性,抽取自2006年以来的历年高考数据,从知识、能力、认知等方面进行城乡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城市考生在知识、能力、认知方面均优于农村考生,高考的城市化倾向明显。建议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态,完善和规范高考命题,调整高考科目设置,关注新课改后城乡考生成绩差距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共行政角度看,自学考试是政府运用社会化、市场化手段提供公共高等教育服务的一种全新的制度安排,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和公共行政领域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中国环境下的最早诠释.自学考试的创立和发展,满足了社会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丰富、完善了高等教育体系,为促进教育公平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转变教育观念,健全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责,推动制度创新,是未来自学考试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设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旺盛,研究生报考、录取规模的扩大,以及在研究生招生中暴露出的权钱交易等事件,研究生招生引起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许多学者提出了改革建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回顾国家减少初试科目、增加统考科目、试行综合考试、尝试两段制考试等改革举措的基础上,试图设计招考分离的路径,以期对未来的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是要把切实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作为阳光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维护公平公正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公开为重点,以严格管理为根本,以优质服务为依托,以有效监督为保障,从制度和机制上逐步建立并完善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更加公开透明的高校招生工作体系。通过实施阳光工程进一步提高高校招生战线的诚信度,提高国家教育考试的公信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统一考试 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自主招生自2003年试行以来发展迅速,政策也在不断完整和完善,但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自主招生改革并没有完全实现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政策目标,却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因此,需要对自主招生乃至整个高考重新进行制度设计。笔者认为,统一考试、自主招生方案比较可行。  相似文献   

16.
吴晓红 《化学教学》2005,(10):47-48
在全国都在开展课程改革的今天,片面看重和追求分数至上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很突出,课程为考试而开,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严重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开放型试题是对物理问题或物理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具有“条件不确定,答案不唯一,所求多元性”的特点,能够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用活题,考能力”的指导思想,本文对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科举取士制度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也是对魏晋九品中正制批判的结果,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科举制的勃兴。科举一经产生即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在对科举制与教育关系审视的同时,今天应注意改变功利的教育观和考试观,树立科学的学校评价观。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了作者多年成人高考数学考前辅导的经验,着重分析了在成人高考数学考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应试技巧。包括应试心理和应试知识技巧这两方面。教会考生一些主要的原则和应试方法,以及如何在考试的过程中提高效率,增加得分点,提高得分希望。  相似文献   

20.
理工科大学在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实施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微观与宏观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专业与“非专业”的关系,基础与“非基础性”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为学生发展个性、创造性地学习留下足够的空间,营造有利的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