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消费主义的虚假性、符号化、生存危机等表象也给高校带来滋生和蔓延的危险,给大学生的认同造成一定的困惑。大学生呈现出消费主义倾向,如盲目从众、奢侈炫耀、多元个性以及非理性,并引发大学生建构自我的"生态断裂"、"价值冲突"和"底线危机"。危机蕴藏生机,承认消费主义存在的合理性,才能突破各种挑战和问题,重塑大学生形象,解决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2.
消费主义给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学术资本的贬值、学术声誉的损害,再到教学传统的破坏。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消费主义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十分有限,因为精英教育理念对消费主义的浸渐有着极大的免疫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随着新管理主义的兴起,消费主义与学生缴费上学、市场就业困难、教学质量下滑等因素紧密相连,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其负面效应集中表现于高等教育的商业化、功利化、无序化三个方面。因此,只有重塑大学的象牙塔精神,鼓励和引导师生坚守学术志,强化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才能实现对消费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场域与外部场域的相互交融以及场域内部此消彼长的互动,是促使高校运作机制的有效性,构成高校位置分层的制度依据。场域中的相应位置会带来一定的资本,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场域效应是各种资本数量、质量、结构相互合作、竞争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为高校之间和内部学业机制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从场域理论视角来看,导致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社会世界的侵蚀损害了学术场域的独立性;学术场域结构,尤其是学术体制异化带来的压力成为研究生学术失范的重要推力;研究生策略性地选择学术失范来规避学术场域斗争的彻底失败。要防范研究生学术失范,就要确保学术场域的独立性;重新评估学术体制和规则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引导研究生群体养成良好的学术惯习。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中的场域理论为研究刑事证据提供了新视角和理论工具。对刑事证据进行社会学的研究,就是从关系的角度即群体的内在结构和内在关系来思考个体的特性,由此形成了刑事证据场域。"刑事证据场域"是由刑事证据及证明活动所引发的社会利益关系网络"场"以及刑事证明的环节、程序和规则所限定的"域",再加上相关主体的"惯习"这一主观的性情倾向系统构成,包括场域的主体、时间、空间、资本、程序和惯习六要素。  相似文献   

6.
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的不彻底性,使高校学术场域中的辅导员处于尴尬的"边际人"地位,研究型辅导员培养则是改变这一尴尬角色和边际境遇的有效举措。研究型辅导员具有显著的实践导向、自觉的反思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浓厚的创新意识以及持续的学习意识等内在特质。可从科研项目政策的倾斜、学术问题意识的养成、高校学科资源的利用以及浓厚科研氛围的营造四个层面入手探索研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学术不端检测是防范学术不端与腐败行为净化学术生态的历史选择。在高校推广以来,对学术观念、学术规范和学术管理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在此场域下,高校学术研究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重构学术价值标准,确立技术规范治学模式,创新学术评价机制,成为高校繁荣学术研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消费主义对我国高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了重大消极影响,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客观认识和评价消费主义思潮,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有助于克服消费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消费主义进入高校,对高校课程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消费主义把课程仅仅作为一个消费的对象,课程被"物化"了,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降低,而且课程扁平化,师生关系异化。其积极影响有:课程效率提升与产业发展的距离拉近;消极影响有:课程中易出现短期行为,学生对课程体验的消解,以及"单面人"的出现和课程批判功能的消失。  相似文献   

10.
消费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需要的满足可以达成人的幸福。消费主义幸福观把消费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看成是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它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生活,相反,使人陷入极度的精神空虚、悬殊的贫富差距和严重的生态危机之中。我们必须走出消费主义编织的幸福神话,构建"和谐、公正、可持续"的消费幸福观。  相似文献   

11.
The paper seeks to link the structural and the institutional to learning outcomes in order to articulate a research agenda capable of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consumerism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sumerist mechanisms are situated in the context of quasi‐market and new managerial regulatory frameworks and concepts developed by Pierre Bourdieu are drawn on 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uneven impact of consumerism across different types of universities. Empirical studies, conducted in a variety of national settings, are outlined to confirm the plausibility of the model. The possible interactions between first, changes in academic identity, teaching and the curriculum; and secondly, on student identities and their impact on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and their consequent learning outcomes, are outlined. Some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 consequences for the labour market are also raised. The paper hypothesizes that attempts to restructure pedagogical cultures and identities to comply with consumerist frameworks may unintentionally deter innovation, promote passive and instrumental attitudes to learning, threaten academic standards and further entrench academic privilege. The paper concludes by outlining key areas that require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address some of the problems posed by consumerism in a mas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世界范围内接连出现的政府主导的改革将高等教育系统向"教科书般"经济市场越推越近已实施的改革包括公司化、引入竞争性资助、增加学费和其他费用、使用高校管理中产出模式和绩效报告。但是,没有一个国家面向本国学生的第一学位教育是按照真正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来运作的,没有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是被股东、利润、市场份额、配置效率或商品形式所驱动的。在一些国家,只有职业培训和国际教育才会真正收取商业性质的学费。虽然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激烈的竞争、企业家精神和消费者话语,但资本主义在其中没有一席之地;现有的高等教育市场充其量是一个受监管的准市场在许多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市场改革"不同于交通、通信、广播电视和医疗保险界的私有化和商业化。究其原因,本文发现真正的市场改革受制于高等教育领域特定的内在限度(公共产品、地位竞争)以及与这些限度相关的政治因素、高等教育市场改革计划在本质上是乌托邦式的,目前市场改革的抽象理想仍在持续并不是因为它具有真正实现的前景,而是由于外源性政策的推动(如财政缩减、政府控制等)。如果资本主义市场是无法实现的,为什么要继续假装它们可以实现呢?我们需要一个与教育系...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首要场所,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文化资本。本文以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为指导,从家庭文化因素出发,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藏族学生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4.
The paper reports on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staff from four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These universities are shown to be undergoing significant social change as processes of marketisation impact on the everyday practices of academic workers. The universities are analysed as sites of contestation between the new professional managers and the established academic profession over the control of the conditions of work, the production of expert knowledge and the worksite itself. The theory of academic capitalism is examined, and the relevance of Bourdieu’s 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a university sector in a context of marketisation is assessed. Bourdieu’s interlinked concepts of capital, habitus and the field a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nature of the contestation, revealing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academics innovatively respond to threats to reduce their autonomy, to increased levels of surveillance and other constraints on practice. In addition, the study illustrates the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actors within the sector, through acts of both conformity and resistance, contribute collectively to the growth of academic capitalism in the neoliberal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5.
我国网络教育质量管理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质量管理大致经历了质量控制、质量保障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或三种范式的探索.借用这种一分为三的分析框架,本文采用全部调查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试点的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质量管理情况.研究发现,教育质量管理的每个阶段或每种范式在我国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活动中都时有体现.我国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典型规定表明,注重毕业生“零缺陷”、重视学员的“顾客”地位、质量管理信息公开已是其显著特点.教育理论界宜针对问题加强研究,在促进网络教育建构质量文化的同时避免消费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美国NCAA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认识、运动员招生资格政策和在校的文化学习管理政策,比较分析了我国高校在运动员文化学习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我国高校运动员文化学习管理提出了要提升对运动员文化学习问题的认识、要加强运动员招生的管理、要严格运动员在校的文化学习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面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学历偏低、理论功底薄弱等等亟待改变的现状.高校应通过采取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加强师德教育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全面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的素质。  相似文献   

18.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教育从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暴力,是由一种专断权力所强加的一种文化专断,教育通过再生产统治阶级的文化实现了社会再生产。从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的教育体系并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农村人口向上层社会的流动。农村教育应该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之下适时的开展分流教育,既要满足农村人升学的要求,实现农村人口的向上流动,同时又要为城市和农村培养符合要求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按照自己的办学定位制定与之相匹配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重业务轻师德”、“重结果轻素质”的现象,这种绩效考核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不能真正地达到考核的目的。因此,高校要树立“以教师职业发展为主、绩效为辅”的考核理念,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师绩效考核指标,达到教师绩效与组织绩效“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消费社会"的兴起,消费主义取代新教伦理成为支配资本运作的价值观基础。消费主义的支配作用使自然、社会、人及人的思想走向了"单向度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伦理困境与危机,思想与现实之间的批判性张力消失殆尽。面对这样的历史与思想语境,需要我们发挥道德哲学的否定性批判功能,在对消费主义的伦理反思与批判中,回归消费的本质,重新确立一种"合理的"消费伦理观,超越消费主义。对西方消费主义的伦理批判与超越,将为当今中国社会消费的和谐发展和新型社会秩序的形成提供富有启迪性的学理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