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家庭体育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体育运动"幸福因子"的产生和家庭体育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特殊影响展开研究;探讨城市家庭体育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建议淡化家庭体育项目设置的竞技性、功利性;增加家庭体育项目的休闲性、娱乐性;兼顾城市家庭的差异性;坚定"合适与适合"的家庭体育发展方向。并试图为家庭体育的深入开展与研究,提供幸福感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家庭体育消费对大众体育消费的增长至关重要。研究当前城市社区体育消费环境,促进城市社区家庭体育消费,有利于我们认清和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城市家庭体育中制约大众体育消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从城市家庭体育消费的现状出发,当前制约家庭体育消费的一些因素,并找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家庭体育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普通家庭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体育在河南省家庭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但在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上还缺乏整体化观念,影响家庭体育开展的因素是场地、时间和经济水平.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导向,强化家庭体育观念;加大社会体育的投入,缓解家庭体育设施的不足;开放现有体育场地,为家庭体育提供必要条件;尽快建立有关促进家庭体育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家庭体育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河南省城市家庭体育开展状况相关因素的分析,认为要加大家庭体育的宣传力度,并能针对不同的家庭类型提供相应的锻炼方式;要以高学历人群为主要消费对象,开发河南省体育市场;适当开放学校以及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并鼓励社会及个人投资兴建。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体育社会化现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采用问卷法对辽宁省沈阳、大连、锦州三城市2817个独生子女家庭的体育社会化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为现阶段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与孩子互动对象集中、交往频繁、余暇利用呈现"集体行为"特征,为独生子女的体育社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家庭生活中家长的余暇时间分配方式却不利于对子女产生体育行为方面的"潜移默化"作用;家长与孩子们的体育 观念、体育态度与现实中的体育行为之间有较大落差;家长和孩子们的未来职业意向不利于体育的发展,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家庭变化与家庭体育服务初探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运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和归纳演绎等方法,从家庭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以及形成和发展中国城市家庭体育服务的前提奈件入手,将家庭体育服务置于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会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服务的社会体育学视角下,初步探讨了中国城市家庭变化与家庭体育服务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家庭的变化是促使家庭体育服务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家庭体育服务的形成和发展也对家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家庭体育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家庭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认为:社会发展及其转型为我国家庭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而家庭内部的主客观因素和外部的宏观微观因素等制约了我国家庭体育的发展;从把家庭体育的开展情况纳入各级体育职能部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考核范围、加强舆论与社会风尚导向、合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健全家庭体育市场服务体系等环节提出我国家庭体育的发展对策,并围绕家庭体育多元化的社会功能、未来家庭休闲生活的主流形式、多元化的家庭体育网络等方面对我国家庭体育的发展前景给予展望。  相似文献   

8.
城市变迁后的家庭体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杰  孙庆祝 《体育学刊》2005,12(4):131-133
城市社会的不断变革给家庭体育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从我国城市化、社区阶层化和家庭小型化三方面透视城市社会引发的家庭体育变化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体育模式的构建,得出以下结论:要转变学校、家长、社区的传统观念,加强对健康的认识,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交流,促进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结合,共享体育资源,建立有效的体育管理机制和体育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以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铁军社区为例,对城市先进体育社区的家庭体育消费倾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家庭体育消费中物质类消费和体育劳务类消费相对较高;体育健身项目上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羽毛球等室内小球、游泳等项目上;没有时间和缺乏组织、指导等因素是制约家庭体育消费的较大障碍。  相似文献   

11.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学校体育所能全部给予的,这是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结果,本文首先通过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解读了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意义;其次分析了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在构建一体化发展模式时所面临的问题,研究发现,在体育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着体育课程一体化缺乏衔接性、基层社区没有权利、家长面临的教育压力都是阻碍体育一体化发展的难题;最后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横纵衔接的体育课程、下放体育权利到社区、改变教育观念等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现代化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挑战,于是体育运动便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体内容之一.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作为体育的两个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已逐渐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而如何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就成为体育理论工作者所关心和解决的问题.文章论述了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着重分析了目前影响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因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变人们的体育观念、加强社区体育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肖  李恩荆 《湖北体育科技》2016,(12):1044-1047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青少年的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5个方面阐述家庭体育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家庭体育对青少年学生运动行为的影响主要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分析,内在因素表现在家庭父母、家庭情况、家庭环境;外在因素表现在学校体育的制约和社区体育的制约。为此提出青少年学生家庭体育运动行为的策略研究建议应加大对家庭体育的宣传,转变体育观念,提高父母对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参与重要性的认识;从城乡两地出发,加大青少年公共服务组织建设;融合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构建青少年学生体育参与家庭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4.
当前,增强青少年体质、发展青少年体育事业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青少年家庭体育是推动这项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中国青少年家庭体育发展尚处于欠发达阶段,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访谈,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传统文化、体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庭结构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与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我国的体育格局正发生着重大变化,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一体的体育活动正在逐步形成。从“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与构建思路,为全民健身铺路,为体育决策者提供可操作性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家庭体育与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目标。在社区体育的资金、场地、器材、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的情况下,以家庭体育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体育组织形式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具有其优越性,可以通过设立家庭体育奖章与学区体育节,完善服务体系,吸引社会赞助等形式来构建我国新时期的全民健身体系。  相似文献   

17.
家庭体育作为德国全民健身运动的突破口,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对德国家庭体育的缘起以及管理、运行、保障、促进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德国家庭体育缘起于德国"黄金计划"的实施,具有以下特征:以国家体育的最高管理机构为纽带,注重家庭与俱乐部的协同管理;注重多部门与机构的协调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注重体育俱乐部的责任体现,创编家庭体育指南;注重以家庭友好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是推动家庭体育发展的机制动力。得到以下启示: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培育各类推动家庭体育发展的社会组织;基于学校、家庭、社区的一体化模型,创建良好的家庭体育开展环境;完善《家庭体育指南》,引导我国家庭体育的开展;坚持"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体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四在农家"建设过程中,如何促进乡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新课题。我们在对新农村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农村体育建设给予经济上的投入,改善农村体育活动的环境,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加强农村社区体育的组织建设,挖掘整理当地的体育特色文化项目,丰富农村农民的体育文化生活,满足农村农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问法等,论述了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关系,总结了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相结合的意义及形式,提出了结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此推动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