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陆大杰 《群文论苑》2003,(2):38-39,12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炎黄子孙的吉兆祥瑞。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在我国民间认为它有驱邪镇妖之功,具吉祥高照之意。凡喜庆盛典都要“耍狮子、舞龙灯”来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及降龙伏虎的英雄气概。龙舞起源于汉代,本是古代图腾舞蹈的遗风,它既是先民们精.神求雨的一种方式,也是倍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更是展现民族气概的一种“劲舞”。如今,这彪悍威武、  相似文献   

2.
正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民间开始流传有关上海高架"龙柱"的传说。有关"龙柱"的传说民间版本无数,甚至笔者在北京也听到出租车司机言之凿凿讲述"龙柱"故事,说得神乎其神,让我这个工程参与者都无法辩驳。也曾有不少人调查采访,并撰文解释"龙柱"真相,其中有两篇文章比较全面完整地讲述了"龙柱"之谜的来龙去脉,一篇是上海市市  相似文献   

3.
奉化布龙     
奉化布龙是由敬神、娱神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据《奉化市志》记载,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初年,奉化境内已有龙舞民俗,称为滚龙灯、盘龙灯、稻草龙等。老人们说,从前每当干旱、田地龟裂、禾苗枯萎,村民们就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去龙潭求雨。见潭中蛇、鳗、蛙等水生动物,即以为龙,请而归之,如神供奉,待旱情解除,再把它送回原潭。奉化籍的宋代名诗人戴表元,曾有《观村中求雨》诗日:“西村送龙归,东村请龙出;西村雨绵绵,东村犹日出。”可见奉化当地请龙求雨之风既古又盛。把“龙”送回原潭时,要举行“送龙行会”,其间有龙舞表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龙舞民间习俗。奉化布龙到了明末清初已形成了一套固有程式,以后更有发展,队伍也有壮大。1946年元宵节,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奉化举办了全县龙舞大赛,参加的舞龙队有108个之多,争奇斗艳。1947年正月初二,在上年的元宵舞龙赛中夺得“活龙活现”锦旗的奉化条宅村舞龙队到溪口舞龙,适逢蒋介石和蒋经国在溪口度假,自幼喜欢龙舞的蒋介石听到这一消息,便派人邀请条宅舞龙队进自己祖居“丰镐房”进行表演,并给了赏钱。  相似文献   

4.
吴建锋  郭林 《兰台世界》2012,(30):33-34
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象征,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舞龙运动是中国龙文化中一个值得称道的组成部分.它最早是从民间祭祀求雨仪式中脱离出来而逐渐成型的一种传统体育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5.
张晓霞 《兰台世界》2013,(26):159-160
我国古代的文献能够流传至今,并得到完整地保存,其中古代民间私人藏书家们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清代民间私人藏书家在文献保存、图书校勘以及目录编制等方面,对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江华瑶族自治县民间至今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述说着瑶族的起源.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科学尚不发达,人们不能通过科学去把握机遇,避免意外,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具有实用目的的特殊仪式活动——巫术。它是利用虚幻的超自然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的法术。 我国古代的巫,权力很大,职司奉祀天地鬼神,为人祈福禳灾。兼事占卜星历、吉凶之术。巫术的法力是在仪式中发生和造成的,通过巫师念咒语,焚烧咒符,抚弄某种法器,匿埋某种器物,抛扔某种物件,运用巫术体系,施展法力。咒语并非特殊语言,而是人们日常使用的口头语言。吸收了民谣中的吟诵、歌唱、呼吁、呐喊,或是斥责、怒骂。以内容而论,有求雨祈年、消灾禳祸、求子多福、战争预测、预示吉凶等。古籍中一般称为口  相似文献   

8.
张玺 《兰台世界》2016,(8):147-149
在以农业为经济主体的汉代,雨水是决定农业丰歉的最主要因素。汉画像中保留了大量祈雨巫术,主要有舞雩、"虎吃旱魃"、射日、刻画河伯出行、风伯雨师兴风布雨、虹神图像等。这些画像既反映了汉代巫术的炽盛,同时也反映了时人对自然力的无耐和企图利用模拟巫术与大自然抗争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9.
王剑钊 《兰台世界》2016,(8):104-105
在众多的民间传说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应首推《女娲造人》,加之已选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更加扩大了它的流传广度。但是,流传如此广泛的传说,其中的内容仍有许多不妥之处,那么,《女娲造人》传说的最初面目究竟是什么,这值得我们去推敲与探究。  相似文献   

10.
浅论古代私人藏书家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玲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1):52-53,封三
我国古代文献能够得以保存并流传至今,其中民间私人藏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引经据典,对于古代私人藏书家在保存文献典籍、校勘图书、编制目录等方面的贡献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正>龙是中华先民最为尊崇的图腾,人们出于对大自然的崇拜与对五谷丰登的渴望,在心中勾勒出了一种拥有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鱼尾等特征的神兽,并赋予它兴风唤雨、百变异能的神力,这就是龙。人们把龙看作万兽之兽,万能之兽,万能之神,无所不能的,因此它也成为封建皇权的象征,历代  相似文献   

12.
康鹏 《山东档案》2013,(5):61-67
提起“燕子李三”的名字,许多人都听说过,知道他是民国时期的一个“神偷”“飞贼”。自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民间就流传着各种各样关于“燕子李三”的传说,但却少有人知道真实的“燕子李三”究竟是什么样子。由于民间关于“燕子李三”的传说有很多版本,  相似文献   

13.
花山传说是关于花山岩画的传说,它产生和流传于广西左江流域壮族群众生活、繁衍的山崖、河流、台地及人四位一体的共同体之中。从古至今的繁衍生息中,壮族群众讲述、传承及更新的花山传说不仅延续了壮族先民有意建构的“灵晕性”规训与禁忌内涵,还构成了他们对壮族共同历史的持续性想象,并具有现代国家和现代生活的意志特征。花山传说与花山岩画的共生存世,形塑着当代壮族人民对本民族和地方集体无意识的普世伦理道德认同、多民族融合观认同及天地人信仰认同,同时也催生他们对共同体意识的多重发现、联结及当代确认。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欧洲的古代人类,各自走了不同的选择:中国选择定居的农业,欧洲的古代人类却是不断地征服和扩张。从这个出发点上,我们还要看看,他们在当时这种条件下,发展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夏朝可能只是许多聚落的联盟先从中国方面来看。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是黄帝的传说,可是传说的内容,显然是后世加上的。因为黄帝的年代,  相似文献   

15.
原林林 《大观周刊》2011,(37):115-115
从远古先民的巫术歌舞开始,最早的乐先于礼而产生,然后才从中分化出礼来。礼系统化之后,乐逐渐成为礼的一部分。礼乐结合,构成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礼”、“乐”两个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是一种人类情感的概念,是人类内在情感的外在化。礼乐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内涵把本来是维系氏族社会的图腾歌舞、巫术礼仪,转化为自觉人性和心理本体的建设,从而进入了审美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对于纳西族原始体育流传至今的发展进程进行再现,并突破性地提出巫术是纳西族原始体育起源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7.
郭宇 《兰台世界》2014,(2):105-106
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对于纳西族原始体育流传至今的发展进程进行再现,并突破性地提出巫术是纳西族原始体育起源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关于潘金莲的稗官野史,版本传说很多,如兰陵笑笑生所著的<金瓶梅>,兴化人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碟片<新金瓶梅>,以及民间的关于"武松杀嫂"的传说,都极端丑化恶毒谩骂潘金莲是"天下第一淫妇",污言秽语,流传甚广.  相似文献   

19.
中国龙舞是流传极其广泛的民族传统舞蹈,但对其渊源的研究却存在诸种错误,或以为有了"龙的出现"就必然会产生龙舞,或以为祈龙求雨仪式中的"龙神信仰"乃龙舞产生的根源,还有人为了显示中国龙舞历史的悠久,想尽办法将其起源时间往前推;但只要细加分析,以上观点和做法都是不妥的。事实上,中国最早的龙舞起始于西汉武帝时期"角觝戏"表演中的"鱼龙幻化"艺术,这有文献和文物的"二重证据"可予证明。更为重要的是,"鱼龙幻化"创编于张骞凿通西域后,安息国所献的"黎轩善眩人"之手;情节内容及表演形态则与汉武帝意欲得到的西域天马有关,也与西域诸国的龙神信仰有直接联系。这种西域艺术传入以后,至明清时期仍见流传,已完全融进了中华文化的血脉,并对中国龙舞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词调音乐,又称曲子词,是宋代最具有时代特点、流行极广的一种艺术歌曲形式。在宋代词调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词调音乐发展成为民间广泛流传的典型古代声乐艺术形式之一,而且将宋词推向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