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伦 《教育与职业》2008,(12):48-49
文章分析了创新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群防机制的现实需要,指出了当前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群防机制存在的诸多缺陷,并提出在班级设立学生安全委员、心理咨询委员,确定专职警务人员负责学生宿舍区警务工作等方法,以形成"人人参与、多元互动、预防为主"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群防机制,发动群众力量从根本上保障社会及高校自身不受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高校不但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同时高校师生作为高素质的特殊群体,始终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因此高校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在社会上很容易引起强烈的反响,造成“放大”和“辐射”效应。建立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应急控制机制、善后处理机制,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前进行预防与预警,发生中进行适当处置,发生后给以认真分析和研究,形成有效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和长效机制,是避免给学校和社会带来重大损失和影响,甚至酿成重大事件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不但影响了高校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应加强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研究,防患于未然,同时要建立包括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应急预防和预备体系、应急响应运行体系、应急保障恢复体系等在内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体系,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沉着应对,有效化解。  相似文献   

4.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对高校大学生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构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形成学校、师生、社会、家庭“全员”参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格局,针对事件发生“全过程”的不同阶段,“全方位”开展网络思政、心理帮扶、劳动教育等内容,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利于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建设水平,对高校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等特点,严重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给高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本文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出发,阐述了当前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实状况与实际需求,分类别、分层次实地调研了解各高校现有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模式与有效经验,从应急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公共卫生事件列为突发公共事件四个类型之一,其他3个类型分别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据报道,我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发生在各级各类学校  相似文献   

7.
要刊要点     
《教育》2011,(35)
高校突发事件处理应建立制度规范《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第13期刊登何国焕文章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加剧和改革不断深化,我国高校的内部外部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各种原因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对部分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对高校和广大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挑战。因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社会上经常有突发的公共事件发生,对社会和人们造成不小的伤害,而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正是突发公共公事件的高危群体,学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有效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现今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总是存在着各种问题,不能很好的应对突发的公共事件,现今,深入的研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会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教育体系得到完善。增强大学生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建立一支高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意义深远[1]。  相似文献   

9.
《滁州学院学报》2017,(5):97-99
互联网把我们带入信息时代,但对社会管理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尤其是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与互联网相结合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与传统的突发公共事件相比,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加恶劣,危害更加强大。亟需各高校进一步转变应急管理理念,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认真落实责任制度,积极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高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的内容体系包括食品卫生安全、公共出行安全、学生意外伤害以及其他灾害类公共安全等,应从领导、编研、宣传、经费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管理制度,并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编研工作。  相似文献   

11.
突发公共事件与教育的应急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今年发生的“非典”疫情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人们开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给予关注。随着现代信息手段的发展和我国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突发事件处置越来越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应急公共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公共政策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教育是备受社会关注的活动,学校是人群高度聚集的场所,研究教育系统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机制,在今天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一、突发公共事件与教育1郾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是突然发生,对社会公众身心健康、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重大事件。突发性公…  相似文献   

12.
公共突发事件不仅威胁高校师生的生命财产,而且直接影响到高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成为广西高校共同面临的课题.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广西高校应从预防、处置、善后这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本文就高校安全面临的挑战,对如何构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运行工作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突发公共事件是高校重点防治工作之一,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突然性、危险性及公共性等特点,让各高校触不及防。文章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切入,进一步探析如何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抑制。  相似文献   

14.
诱发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因素很多,其中社会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都是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问题,如何面对,高校应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切实地做好预防工作,而有效杜绝突发事件发生的根本措施还在于不断健全高校公共应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应加强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思想心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是危机多发的社会,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面临和发生的危机事件,具有公共危机性质,对大学生进行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心理教育是公共危机应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心理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据对川、渝、滇等地10多所高校的调查,有83.2%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方面的思想心理教育,有47.5%的学生认为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目前还是一片空白,51.4%的学生认为这一工作刚刚起步。在回答是否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时,14.1%的学生认为有充分准备,74.1%的学生表示心理…  相似文献   

16.
信息时代下突发公共事件会比之前任何一个时期更能迅速扩散和传播。近年来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发生在校园内的任何事件都有可能演变成网络上的舆情,对高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于维护校园稳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对以往高校舆情的各项数据分析,结合调查研究,针对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从参与主体角度来探究舆情疏导体系,力求通过建立有序的处理机制服务于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5,(81):155-156
随着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对校园安全造成危害,也对学生的管理提出更大挑战。高校突发危机事件主要表现为社会矛盾在校园的激化、暴力事件或社会意外刺激出现异常行为等。高校突发危机事件往往引起学生行为反应、情绪反应和认知反应等。突发事件带来的身心应激反应,会极大地伤害到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一旦学生不坚强,则有可能导致悲观厌世的情绪产生。因此,必须加强对于突发危机事件大学生心理应激能力培养的研究,帮助大学生有力地挣脱心理压力的束缚。  相似文献   

18.
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阵地,它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效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也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高校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加强应急管理,要在提高认识、健全机制、制定预案、增强能力、多方联动等方面下功夫,确保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及时、高效和妥当。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作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管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对其造成的危害严重程度产生着影响。正确认识和发挥大众传媒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处理好政府在事件处理过程中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对减少事件的危害、降低对公众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学生安全和学校安定,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学校体育目标发展、安全应急教育目标、内容、学习水平划分等方面,构建学校体育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作出积极的探索,为学校体育学科实施安全应急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