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班主任谈话是学校德育教育中最常用的教育方式。班主任不仅与学生交往频繁,最能敏锐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脉搏,而且是整合学校、家庭、社区多方教育资源的最佳人选。心理辅导是学生管理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急需开展的服务项目,旨在通过辅导老师与学生的交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野外生存生活训练项目与创业教育是一体化的,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与国际的接轨,加强入世后对学生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育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健康教育向学生传授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增进身心健康。因此,从现代健康观出发,建立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的关键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创新教育应该是多样化、全面化的教学;创新教育的过程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创新教育应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多年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同样的教育情境下学习,其学业成绩却大不相同,为了探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观因素,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成就动机、学习态度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的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就动机、学习态度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成就动机与学习态度及其协同作用对学业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蔡颖  薛予阳 《湖北体育科技》2002,21(4):429-431,434
在多年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同样的教育情境下学习,其学业成绩却大不相同,为了探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观因素,运用教育与教学、心理测量等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心理测量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成就动机、学习态度与其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的程度与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就动机、学习态度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但总的看来,成就动机与学习态度及其协同作用对学业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的学校体育改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时代,信息量不断增加,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学校体育也不再单纯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它必须具有使学生丰富自己知识的能力,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把握方向的应变能力,教会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新世纪的学校体育受社会发展和教育制度的制约,在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发展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先导社会化、终身化的学校体育思想和观念…  相似文献   

8.
责任教育是当代中西方公民道德教育的新课题,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是开展责任教育的主阵地,体育学科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诸多可以体现学生责任意识的环节,’而担负起落实责任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任。所谓责任是指份内应做的事情,是应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是对职责、任务、使命的确认与承诺。责任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使中学生形成高尚的责任意识,自觉的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点着重强调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德育与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对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寻适应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关联及互动机制进行了分扼,研究认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互关联性,具有内在统一性;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及培育,最终归结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育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渗透,才能提高育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理念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理论体系;要关注学生的健康问题,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与健康教育资源,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相似文献   

12.
邵红艳  郭琳 《体育学刊》2007,14(4):114-118
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必须有机结合,以实现二者的互补互动,相得益彰,而不能单纯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其依据主要是: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交叉互补、相互影响的关系,决定了两者有机结合的必要性;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以及体育教学基本要素和基本环节的统一,为两者有机结合提供了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课程实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理想得以实现、课程价值赖以生成的重要途径,是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愿景的战略通衢。为了切实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由课程愿景转变为课程现实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必须强化如下策略:体现中国特色,创新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运行机制;树立新观念,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实效,大力推广大课间体育活动;重视条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课程资源保障;科研引路,充分发挥课程研究的牵引作用。  相似文献   

14.
预防运动损伤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持运动损伤必须以预防为主,以保证体育爱好者的身心健康、体育教学、训练的正常进行.而健康教育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是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据以往有关资料表明:很少把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作为研究,而本实验主要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每周1课时的正规健康教育,教会他们...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俞爱玲 《体育学刊》2003,10(2):71-72
《健康教育》课程构建健康教育知识体系框架的基础,调查发现《健康教育》课程在各校实际开设的随意性较大,教材建设滞后,教师缺少业务进修等情况,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不相称。  相似文献   

16.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博 《体育学刊》2001,8(6):28-30
通过献资料、理论分析、对比等方法对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的结合,是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方向,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学校体育的科学地位具有特殊意义。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结合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更新现念、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效益等6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对社区体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区体育是指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为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和谐关系,增强社区居民的舒适感、亲切感、明感,就地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社区体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客,作为城市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窗口和载体,则愈来愈显示其特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论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改革对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应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理论知识的教学,探索符合体育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适能与健康教育应是目前高校体育关注的重点,但高校体育基本是以单项或多项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导的课程,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与健康相关联的适能内容的教育,难以达到培养终身锻炼的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发展新的课程模式,增加更多以个体为导向、知识为基础的体育课程。本研究是以行为理论作为学习的依据,探讨运动教育与适能教育的交互组合课程模式,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课堂和课外活动的动机,促进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学校体育生存教育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梁晓刚  项英  岳绍勇 《体育学刊》2004,11(2):98-100
通过对发达国家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确立学校体育生存教育的理论依据。从狭义的角度讲就是生命的教育,而从广义讲应该是生命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总和。提出学校体育生存教育的目标为:增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为适应当前的学业和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