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媒介生态与媒介环境媒介生态一词最早是由加拿大媒介理论家和哲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晚期,当尼尔·M·波兹曼在纽约大学拓展媒介研究课程时采用媒介生态这一术语后,它才转变为正式学术领域的  相似文献   

2.
黄仁忠  王勇 《今传媒》2013,(1):16-19
本文从中西媒介生态研究比较入手,分析我国媒介生态的三个层次:媒介宏观生态、中观生态和微观生态,并探讨我国媒介生态变迁的三个阶段:政治化生态阶段、市场化生态阶段和数字化生态阶段。  相似文献   

3.
媒介技术变革带来了复杂多变的网络融合性媒介环境,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在这一纷繁的媒介环境中经常性地表征着网络娱乐、社交及狂欢沉迷等失范的一面——大学生所处媒介环境及其媒介行为失衡成为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依据媒介环境学生态理念推导"媒介技术(偏向)-媒介环境(偏向)-媒介认知和行为(偏向)-媒介素养(偏向)"范式,进而论述通过建构满足大学生身份角色需求的媒介生态(技术与文化生态为主)环境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发挥环境对大学生的涵化作用,帮助其改善自我媒介环境,以及改善媒介认知、消费和(创新)应用行为——即媒介生态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为例,从媒介生态学角度对媒介广告自律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运用国内外媒介生态学的最新观点,结合中国社会现实,从生态系统要素组成、媒介生态循环、公共政策、媒介生态评价等多个方面,为运用媒介生态学,自觉执行媒介广告自律,加强媒介生态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媒介安全的实质是通过媒介实现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群体安全.媒介安全包括了信息安全和产业安全,但媒介安全还必须把媒介放在媒介生态中加以研究,是媒介生态决定了媒介安全.本文还阐述了媒介安全的3个层次,并探讨了加强媒介安全的监管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网络杂志的定义、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入手,将其与传统杂志进行比较,认为网络杂志与传统杂志具有不同的生存空间。并结合“媒介融合”的理论背景和中国杂志的弱势媒体地位,提出网络杂志与传统杂志将形成融合关系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网络杂志与传统杂志如何联手合作,谋求共赢发展的媒介融合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媒介生态中文化类节目基本生态位与现实生态位间落差之大并不合理,而媒体融合的生态环境正赋予文化类视听节目新的生存空间。在我国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介生态中,文化类节目须主动辨析其在整体媒介生态中的精准定位以顺应媒介环境,从而强化传播效果,实现自我繁荣。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6,(12):55-60
本文结合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和媒介生态理论,以人人网、微博、微信等媒介为例,以点带面,从种间竞争和社会选择的角度探求社会化媒介进化的规律。研究发现:社会化媒介的演进源于外来基因和本土基因的融合。围绕着用户、内容、商业等资源的媒介种群间的竞争是社会化媒介进化的内因,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外部生境对社会化媒介进化起着"社会选择"作用:政治因素制约了社会化媒介发展的形式和方向,经济因素促进了社会化媒介优势资源的积累;文化形塑了中国社会化的媒体的"围观参与式"和"圈子"交往特征;补救性技术促进未来社会化媒介向人性化、跨越时空、全感官互动、部落化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9.
议程设置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媒介议程设置是指精英媒介作用于普通媒介的重要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较为优秀的电视节目都有照搬照抄国际精英媒体之嫌。国内电视节目"真人秀热"、"婚恋热"、"调解热"等出现模仿复制现象,我国电视媒介的生态出现严重的同质化倾向,这无疑是媒介议程设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3,(7):9-13
每种新的媒介出现都给社会生活带来变化,并促发人们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反思,在理论上形成"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定论"两种观点。保罗.莱文森将媒介放在人类生态的大环境中,阐释了媒介在人类生存的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基于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本文认为媒介对社会影响遵循的是生态技术决定论。技术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依据的是技术与生态的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应中国媒体广告市场发展需求,以探讨多元媒介“共栖关系”为焦点的媒介生态学在媒体广告市场研究领域逐渐升温,推动了媒体广告市场研究的“生态转向”。2022年,于盘整期盘桓已久的中国媒体广告市场叠加诸多强负外部性因素,呈现了显著的增长迟滞、创新乏力等熵增态势。本文立足媒介生态学理论,探索中国媒体广告市场生态“熵增”特征及其背后深层动因,从生态位、生态链、生态群落三大维度提出建立有效对抗熵增的中国媒体广告市场耗散结构,实现中国媒体广告市场的“生态突围”。  相似文献   

12.
梁爽 《今传媒》2020,28(1):31-33
媒介素养的发展是当今学术界一直关注的问题,任何一种新媒介技术的出现都会给媒介素养的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从技术发展与媒介素养发展的关系出发,探讨当下算法技术的发展为媒介素养培养创造的新生态,并对该生态下的媒介素养进一步的延伸和培养做出阐述。  相似文献   

13.
张茂伟 《今传媒》2011,(7):20-23
本文从媒介生态研究范式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政府媒介行为的调适问题,分析了新环境、新范式中重新审视政府媒介行为的必要性,以及媒介环境中政府与媒介间的整体关联互动现状,指出在寻求媒介生态平衡过程中,政府组织应该由试图对媒介的绝对控制转向追求一种较高的媒介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4.
邹琳 《青年记者》2012,(21):31-32
当前,我国的媒介生态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媒介化社会的发展.媒介生态作为一个变动的系统,媒介本身的多元化、媒体内容的多样性都促进了传媒的发展,但一些传媒的发展是以破坏传媒生态为代价的.只有建立媒介之间的良性和谐生态环境,进一步净化传媒生态空间,才能引导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目前影响我国媒介化社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绿色媒介生态"内涵与特征及其与媒介生态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媒介即环境”的隐喻出发,分析了媒介环境学和媒介生态学在媒介本体论上的差异。在分析媒介生态学作为一种生成性媒介论的洞见与局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在波粒二象性的新实体观的指引下,应当打破传播动力学和静力学的边界,从而推进传播学科认识论的发展。在无序运动和“不可见”的媒介生态中,只有更努力捕捉作为媒介的元素、集合和模式,我们才能在不可知的逻辑中获得更多关于媒介和传播的知识。  相似文献   

17.
内容、目标读者和市场的高度细分化是杂志媒介的重要特点和优势之一。杂志的高度细分化是杂志媒介区别于其他媒介并与之抗争的主要特质,美国杂志的内容、目标读者和市场都经过了一个细分化的历史沿革,是杂志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的竞争过程中扬长避短的自然发展,也是与新媒介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媒介生态是媒介、社会和受众三个系统相互作用的一种社会文化。本文分析了新闻娱乐化这一近年来显著现象,认为传媒实力不足以逃避监督政治权力、传媒市场化运作、传媒消费主义三者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新闻娱乐化对媒介生态的消极作用,即媒介生态资源多样性面临危机;媒介生态结构功能失衡。  相似文献   

19.
宣讲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实践,因应媒介生态变革,宣讲与媒介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媒介化宣讲实践.如何对这一活跃的实务经验现象进行充分的学理研究是本文之关切.本文透过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评析,认为实务策略总结偏多而理论学理不足.笔者尝试通过引介修辞研究,媒介研究的效果研究、媒介技术的物质性研究和媒介化四个取径,拓展研究思路与视野,进而在完善、拓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话语体系之路上继续勉力前行.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家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媒介生态是把社会环境当作一个信息化的整体来考查的。媒介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的社会子系统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即是媒介的生态环境。把“非典报道”放到媒介生态的大环境中去考察,就会发现成败直接关系到媒介在媒介生态中机能的正常发挥与否。面对“非典”这一媒介生态的局部机能失衡,媒介的表现无论是过于亢奋还是免疫力低下,都会破坏媒介生态向均衡的复归,影响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