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舒竞 《东南传播》2021,(2):140-142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内,视觉修辞是指借助图像和影像符号向受众传递劝服性信息和话语,以达到心理认知层面上意义的生产与建构的传播行为。本文以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为研究对象,采用肯尼斯·伯克的新修辞学"认同观"理论,从舞美设计、视觉符号和影像叙事的三个维度来探讨视觉景观上的创新性表现,以及对受众所产生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符号在相异文化间流动,他们通过跨越文化元语言集合的符号活动进行彼此间的交换和理解。在移动社交中,短视频更能实现直观、通俗的传播需求,进而能高效地聚合多重符号意义。本文以"英国小哥看中国:解码新时代"系列短视频为例,通过符号叙事研究探讨短视频文本中运用了哪些跨文化符号?短视频跨文化符号叙事的过程是怎样完成的?本文基于对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的叙事分析,揭示了共同解释项的跨文化锚定、跨文化符号的视觉传达、文化间同质性符号建构等过程,我们认为:第一,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文化符号已生成多样化的新符号,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动态聚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意义的全文本,进而得以实现民族凝聚、精神激励、价值整合的跨文化符号传播功能。第二,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应当特别关注非语言符号的叙事功能,符号互动的核心在于"意义的互动",短视频的跨文化叙事使多层次、多元的文化能够被转化为灵活动态的符号文本,进而通过发出者和接收者的文化间互构生成可沟通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3.
李佳蔚 《现代传播》2023,(2):144-150
短视频的媒介特质使人的媒介化生存呈现出愈加明显的符号化特征,巨量的用户正以符号化生产、符号化消费的方式融入并构成符号化生存的景观。短视频传播过程的实质是视觉说服过程,同时也是视觉符号的策略化呈现过程,即在表层形成视觉识别,在深层形成概念识别,并通过符号的译解过程,形成符号叙事机制、符号代言机制、符号衍生机制的有机统一。在实践中,把握表现力、叙事性、风格化、代入感、话语权等符号化路径,有助于增强短视频视觉说服的符号辨识度、提升感染力可读性、塑造独特的符号质感、优化受众的审美体验、强化对符号的解释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王海燕  柴雪彬 《今传媒》2024,(3):106-109
“拉伊卜”作为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吉祥物,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尤其得到了我国受众的喜爱。本文运用符号学和传播学相关理论分析发现,“拉伊卜”形象是基于文化内涵的“像似符”建构和基于视觉共通的符号解构,经过拟人化和叙事化的视觉修辞后走向受众,受众基于“饺子皮”等形象与“拉伊卜”形成视觉共通,从而实现受众破圈以及彰显体育精神、国家形象和地域文化等视觉说服效果。“拉伊卜”的成功出圈得益于技术赋能传播的全过程,对于体育赛事吉祥物的创作与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如今,短视频被视为网络“轻骑兵”,部分政务新媒体抖音号采用情感传播方式,获得较大成功。因此,了解和研究情感在短视频中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方法】将海关总署官方抖音账号海关发布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外学者郝拓德和安德鲁·罗斯的情感分析框架,将情感分为“基调情感”和“状态情感”,对其短视频新闻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其情感传播策略。【结果】研究发现,海关发布抖音号的情感传播策略:在叙事的基础进行情感传播,在视觉和听觉层面对受众进行情感唤起,以爱国主义、人民情怀的基调情感构建受众的国家认同、以正面的情感引导受众的情绪。【结论】当前海关发布抖音号还需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更好地发挥政务新媒体的宣传功能。  相似文献   

6.
伴随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跨国交流的方式和内容变得愈加丰富多样,如何利用新技术、新途径优化跨文化传播模式已成为当下国际传播的重大议题.国内网红李子柒的短视频通过利用古风美食等符号,实现了对传统中国衣食住行的文化建构,成为国际传播的一个经典案例.本文以李子柒原创视频在国外视频网站上的走红为例,探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实现自身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7.
作为介绍西藏优质美食的纪录片,《百味林芝》在内容创作、文化输出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它以与人们息息相关的食物为切入点,对西藏美食及其制作方法进行了详细展示,让受众近距离地了解了西藏的故事,传播了西藏文化。但是,《百味林芝》也存在着叙事不够深入、设备和技术不够先进等问题,通过剖析这些问题可以发现:优质内容的生产首先要挖掘节目背后的文化故事,将人文情怀融入视频当中;其次,要利用新的拍摄和剪辑技术为受众提供最好的视觉效果;最后,要借助新的传播以及运营方式作出最大力度的宣传,使西藏美食纪录片达到更为理想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西方视频传播的理论与媒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从技术分析、传播意图、受众体验、文化价值还是市场机遇上,视频传播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主要传播现象,网络电视、户外视屏、手机电视等移动终端等全媒体传播渠道开发,视觉时代的图像传播迅速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并激发阅读热情,不但丰富了传播的多元化格局,也为创新视频媒介策略创造了机遇。西方视频媒介和报业的尝试已经取得丰富经验,并为我国视频媒介发展和开发全媒体提供了宝贵借鉴。本文试图以视频传播的理论来源为借鉴,以西方视频传播的媒介策略为内容,深入探索视频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短视频作为新兴的互联网信息表达方式,已逐渐成为政策传播的重要工具。探索短视频平台在公共政策信息传播中的效力以及受众采纳意愿,有助于提升公共政策传播效果。[研究设计/方法]以“双减”政策为例,根据框架效应理论和信息采纳理论,通过内容分析法归纳总结短视频平台中“双减”政策信息框架的组织方式,同时分析不同政策信息框架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此外,采用在线控制实验法验证了不同政策信息框架对受众采纳意愿的影响。[结论/发现]在短视频平台中有近四成的信息使用了目标框架,其中损失框架居多,多数采用集体主义视角和非叙事陈述方式;目标框架、文化框架、叙事框架对受众的评论、转发、点赞意愿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双减政策信息中,损失、收益框架,集体、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及叙事和非叙事要素都能增强受众的采纳意愿,并且目标框架与文化框架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创新/价值]研究结论对于政策宣传部门及相关政府机构优化政策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新媒体环境下,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不断普及,短视频发展势头迅猛,短视频平台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主要阵地。本文试图在国际传播视域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以中华文化短视频为研究对象,运用后经典叙事学流派中的数字叙事理论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华文化短视频数字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1.
数字时代的融合新闻报道是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实践的重要文本载体,以“脱贫攻坚”为代表的重大主题报道已逐步从本土议题走向国际视野,有关脱贫攻坚的国际新闻报道可被视为国际传播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国家叙事实践。本研究基于数字新闻学和叙事学等理论,考察以CGTN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客户端和国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研究发现,脱贫攻坚叙事在命题、策略和画面上呈现从“攻坚”到“共建”的叙事转向和语态拟合,包括短视频叙事在内的数字叙事形态突出冲突性和趣味性并通过叙事命题的精细化设置实现国家叙事的话语创新。国家叙事可被视为“一种新型公共关系”,国家叙事的元叙事、叙事主体性以及如何在“内外”和“中西”之间重塑理论张力,是拓深国家叙事理论体系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12.
宣振宇 《今传媒》2022,30(2):85-87
影视作品的文化传播需借助媒介来呈现,历史剧的传播也不例外,其中"叙事"在传播中的占比较大。文章以《觉醒年代》为研究对象,以视觉媒介的形式,从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叙事符号、叙事意象等多个维度分析历史剧的传播方式,以文化传播相关理论为导向,研究分析历史剧的文化传播新图景。  相似文献   

13.
广播剧《中国空间站》以中国载人航天的奋斗历程为讲述对象,在充分发挥听觉叙事功能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了多角度叙事和交融创新的艺术叙事策略,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广播剧文化。首先,通过听觉的不确定叙事产生“艺术留白”效果,进而构建独特的声音艺术时空,使受众感知到太空的宏大辽阔。其次,采取了多角度叙事策略,打造平民化叙事风格,通过日常生活体验的情感共鸣来构建“听觉共同体”。再次,通过视听交融、多媒介传播和强化互动性等交融创新叙事策略,构建了新媒体时代独具特色的广播剧文化。  相似文献   

14.
张硕  罗艳 《采.写.编》2021,(11):149-151
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符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优化发展,短视频适应了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及参与式粉丝互动文化的狂欢,因此,短视频行业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本文从传播学理论出发,分析了《你好,李焕英》抖音短视频的内容特色,通过其内容主题、传播角度、视频形式等特点,探索了《你好,李焕英》利用抖音短视频宣传电影的策略.通过研究,旨在为如何利用短视频在事件营销传播中发挥作用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黄钦  王文春 《现代视听》2012,(10):53-55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热播,陌生化策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作品调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竭力渲染视听诉求,通过强化食物的"能指"来营造一种仪式感;还原食物采制的生活语境,将作者叙事情境与参与者叙事情境交织并进,使食物由"能指"向"所指"滑动;而跨地区的内容架构,又使得民族认同和现代化迷思成为一种潜在的意识形态,进而完成了由美食采制、传统文化到国家认同的三级符号所指链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视觉符号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明  罗忆 《当代传播》2007,(6):22-24
符号是自然和文化联结的桥梁,在跨文化传播中,以视觉符号为载体的传播模式显得尤其重要.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由于视觉符号的感知具有直观形象化的特征,受众对所承载信息的视觉符号进行同构联想,对符号意义产生更为直接的解读,达到跨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视觉符号成为当今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表征,其物化的表现已经遍及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强调着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同一性.本文旨在研究视觉符号在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影响和效能,主要取决于海外受众对中国电影价值观念、故事人物、叙事风格、表达方式、审美情趣、甚至摄影技术、科技含量等因素的欣赏、认同和接受状况.外国受众对中国电影中所表达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反馈可以引发我们对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能力等方面的思考. 一、影片画面、语言、色彩等显现出的中国文化符号 纵观2011年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可以说每部影片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印记,它们或深或浅、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并表现出中国文化符号的特征.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最初步、最直观的便是影片画面所显现出的动作、景物、道具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运用叙事学理论以及多模态话语分析,选取YouTube平台中粉丝量最高的10位中国个人博主中播放量最高的30例视频为研究对象,分析视频中的个体叙事如何建构国家形象,研究发现个体传播者于"无意识"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作用;海外社交媒体的个体影像叙事中美食及文化类题材最受海外民众欢迎,个体在讲述中国社会、文...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媒介多样性的催化作用下,短视频行业异军突起。美食博主成为短视频领域“现象级”的存在,自2014年由韩国传入中国以来,受众需求的助推和官方的纠偏使得铺张浪费、暴饮暴食的不良风气扭转,美食类视频整体呈现向好发展的趋势,并以其独特魅力为乡村文化、饮食文化传播添砖加瓦。以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内容、受众、营销的角度切入,分析短视频平台部分高认知度美食短视频内容的特征,进而反思短视频平台美食板块的现实构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航  张冉雨 《东南传播》2016,(10):57-60
奥运会作为全球第一大体育赛事,是重要的媒介事件。奥运会开幕式通过全球媒介,集中向世界传递了主办国的符号元素与国家形象。本文采用DIMT符号体系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1]和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幕式进行"D-言"、"I-象"、"M-意"、"T-道"符号传播层次的梳理,分析各自的历史呈现策略、文化传播策略、人物-国家关系、城市-国家关系、灾难原素以及政治传播等符号表达。通过对比与参照式解读发现国家形象在符号传播中的异同,建议编排策略中应关注逻辑性与受众接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