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教师职业化经历长者化和圣职化培养阶段、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师范教育阶段、教师职业资格证书阶段三个阶段。出于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发展、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终身学习、革除现存课程体系弊端和教育教学不足的需要,应延长教师的受教育年限,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实现师资培养培训的融合以促进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百年之中,中国高师课程体系经历了清末的初建、民国的发展、新中国的调整和世纪末的多样化态势等四个阶段的变迁。中国百年高师课程体系的结构性、师范性、学术性、人文性等问题,对当前构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术性与师范性是教师教育的一对基本矛盾,教师教育一直面临着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问题,而且始终未能较好地协调好这一对关系.教师专业化作为教师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趋势,已成为教师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逐步整合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专业化视野下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与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等院校的师范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遵循科学的原则,走出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我国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应沿着专业化路线,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课程结构上应体现综合性与适用性结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结合;继承与开放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对现行教育类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高等师范教育必须顺应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在思想观念上,树立凸显教师专业化特色的师范性与学术性整合的现代理念;在实践运作上,创新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人才分段培养模式;在主体内容上,构建适应教师专业化要求的“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哲学的视域重新审视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现当前的教师教育存在教育生态环境不平衡、学术性和师范性对立、人才培养模式生态链断裂等困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当运用生态哲学观点,遵循以尊重生命的存在为前提、以回归生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为基础、从学术取向抑或师范取向转向生态取向、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生态链四个原则。各级政府要对教师个体活动予以尊重,优化"教师教育生态环境",打破"师范性"与"学术性"在课程体系上的樊篱,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哲学的视域重新审视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现当前的教师教育存在教育生态环境不平衡、学术性和师范性对立、人才培养模式生态链断裂等困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当运用生态哲学观点,遵循以尊重生命的存在为前提、以回归生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为基础、从学术取向抑或师范取向转向生态取向、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生态链四个原则。各级政府要对教师个体活动予以尊重,优化"教师教育生态环境",打破"师范性"与"学术性"在课程体系上的樊篱,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教师教育:从定向教育到专业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崴 《高教探索》2001,(3):71-73,51
一、定向教育与专业教育 :概念辨析我国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长期存在着“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学术性是指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及其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客观性、有效性 ;而师范性是指教育学科及其研究的性质。换言之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具有学术性 ;培养教师所涉及的学科则具有师范性。对学术性和师范性的争论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观点 :一是“对立观”———把学术性与师范性对立起来 ,人文科学学科和自然科学及其研究的学术性高 ,而教育学科及其研究是师范性的 ,学术性低。要想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就需要加强其学术性…  相似文献   

9.
贺菲 《文教资料》2014,(2):81-83
教师教育一直面临着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问题,而且始终未能较好地协调这一对关系。随着综合性大学开办教师教育,这一矛盾又成为争论的热点。文章从现状着手,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综合性大学开办教师教育融合师范性和学术性的途径。首先借鉴国际教师教育变革的基本经验,探索学术性和师范性相统一的“大学+师范”的培养模式;其次坚持“大师范”办学宗旨,利用综合性大学门类齐全的优势力争使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多样化;最后在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实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教育本身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纷纷进行改革,取得了拓宽基础,加强普通教育课程;强化教师角色训练,促进教育课程专业化;坚持师范性与学术性并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教育实践环节等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集中体现在优化普通教育课程结构,提高综合化程度;重视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扩大课程体系的广度;延长教育实践时间,丰富教育实践课程内容;提高学科专业课程的学术性,增开选修课程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展:一是以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办“师范”和师范大学进行综合化改造办“专业”为基本途径,推进师范教育体制的开放度;二是从学术性与师范性整合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提升教师教育水准;三是对教师的终身教育做全盘的统筹安排,积极探索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有效措施,着力完善打造中国人才资源航母的“工作母机”——教师教育体系,保障其高水准且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大致经历萌芽阶段、专门化阶段及相对完善等三个阶段。设立小学教育专业、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与提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设置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小学教师教育变革成功的基本经验。明确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改善小学教师教育的准入制度和就业前景、构建"大学"与"小学"联合培养机制是小学教师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虽然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仍然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培养的要求。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高师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不断地变革:一是要确定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的课程标准;二是要立足于区域发展实际,调整课程比例,优化课程内容;三是要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实际,注重教育实践体验;四是要努力实现教师教育课程与中小学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4.
朱旭东  李琼 《学科教育》2014,(5):98-104
我国教师教育第一次转型的限度主要表现为一流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数量有限,综合化后的师范院校生源质量下降,教师教育从学术制度上没有得到合法的学科支撑,从而没有带来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师教育的第二次转型取决于教师教育学科制度的建立,具体从教师教育的院校性质、专业逻辑、组织体系与结构、教育学科定位、师资、课程设置与实施等方面进行转型。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时期,高师职前教师培养多种模式并存,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难有依据。从教师专业化内涵出发,以教师特有的学科教学知识(PCK)为逻辑起点,基于学科与教育的双重专业知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才能走出长期困扰教师培养的师范性与学术性的长期之争。通过对高师职前教师教育地理课程体系建构的个案分析发现,在不降低公共基础课与学科专业课的必修学分与限选学分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达到国际上提倡的教师教育课程所占学分的比重,构建凸显地理与教育高度融合的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围绕根本目标、改革核心、评价导向、办学体制、专业体系、需求导向、体系构建等,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专业布局、课程结构、学业评价、教育质量、师资水平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与新的改革趋势。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与短板,需要积极的研究与持续的创新逐步解决并完善。  相似文献   

17.
斯坦福大学教师教育专业化模式包括培养领导型教师的愿景、分类培养教师的目标定位、融合型课程结构、"递进式责任制"实习模式、以教师专业标准和学术研究为依托的质量保障等.我国高水平综合大学可以在借鉴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教师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源优势,提升教师教育课程的融合性,深入挖掘教育实习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价值,以培养具有专业权威的领导型教师.同时,要加强教师教育研究,促进教师教育学科与教师培养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高师院校原有的固定模式,已逐渐凸显不适应性,集中表现在观念及定位不准确,体系体制的独立封闭,学科结构与专业设置的单一狭窄,培养培训的封闭单一,内部管理不协调,课程单一空乏与学习方法手段传统,诸多方面。为此,我国高师院校应当在确立合理的办学目标、构建“大学加师范”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推进职前职后的一体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与教学、突出师范特色和推进综合化发展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顺利地、全面地稳步推进我国教师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在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影响下伴随教师教育的不断变革而逐渐发展的一种发展趋势,它坚持把教师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进行有效的统整,形成一个连续不断而又相互支持的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一体化凸显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坚持教师发展的终身性,突出教师培养的连续性,强调教师素质的整体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基于一体化的视域,建构连续性的目标体系,设置层级式的课程结构,创新协同型的培养机制,建立整合化的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教师教育改革中难以平衡的问题。为此,巴格莱提出了以造就"教师学者"为宗旨的"任教学科内容专业化"的主张,这成为其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核心观点。系统解读和把握巴格莱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20世纪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历史状况,而且对于转型期我国的教师教育与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