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探究中国高铁产业成功实现技术引进并高质量完成技术赶超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通过构建“知识和技术-行为主体和网络-制度”三维度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中国高铁产业的技术引进、积累和赶超是各行为人和网络与制度、环境共同作用、形成合力的结果。一方面,在行为人和网络中,政府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说,首先原铁道部实施了积极有为的产业政策,在技术引进之初就积累起了相当大的政策优势;其次,科技部牵头建立的高铁产学研体系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也为高铁技术的顺利“落地”提供了舞台。而另一方面,即制度和环境层面,中国较低的征地成本、庞大的市场需求以  相似文献   

2.
破坏性创新是驱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类型,从技术专有性和技术机会两个方面对破坏性创新技术体制进行分析,并通过构建多主体的计算机仿真模型,研究不同技术体制在破坏性创新驱动产业演化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随着技术机会不断增加、专有性不断下降,破坏性创新企业对在位企业的颠覆速度更快、颠覆程度更高,企业平均年龄不断下降,在位企业存活数目及市场份额不断下降。本文为企业根据不同技术体制下破坏性创新导致产业演化机理合理配置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为政府制定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如何解释中国市场越来越普遍的突破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环境特征对其具有直接驱动作用吗?本文从制度环境和产业环境两个层次,聚焦于环境动态性和环境敌对性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探讨其对企业突破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的直接影响效应.基于204个企业样本数据发现:(1)技术动态性正向影响企业突破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2)市场动态性正向影响破坏性创新,对突破性创新没有显著影响;(3)竞争敌对性对突破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均具有正向影响;(4)政策敌对性正向影响破坏性创新,对突破性创新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为我国企业动荡环境下的资源分配和创新战略制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破坏性创新逐渐被认为是小企业实现产业突围的重要成长机制,也是新兴市场国家企业重要的自主创新模式与跨越式发展路径。针对过往研究中对破坏性创新本质特征的认知与测度不统一、与突破性创新的同一概念化问题,首先对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发展进行了历史回溯、梳理与分析;继而明确概念界定,归纳内涵特征;在辨析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异同基础上,对我国本土251家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活动进行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破坏性创新绩效的测量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可尝试作为后续定量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破坏性创新作为一种新的战略性竞争工具,对企业突破成长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奇瑞公司为例,使用扎根理论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对奇瑞公司的成长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通过情境化方式构建出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成长模式框架。研究发现,奇瑞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成功嵌入了破坏性创新战略,通过技术破坏、产品破坏、市场破坏和服务破坏等方式完成了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并实现了快速成长。归纳总结了奇瑞公司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成长模式和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6.
破坏性创新理论是当前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和创新理论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运用作者共被引分析方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破坏性创新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破坏性创新研究可分为概念模型建构、形成机理探析、影响因素识别、实现路径探讨四个学术群。概念模型建构学术群主要阐述破坏性创新的基本概念、特征及理论模型;形成机理探析学术群侧重探析破坏性创新的发生条件及形成机理;影响因素识别学术群主要研究组织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内外驱动或抑制要素;实现路径探讨学术群则从目标市场、侵蚀路径及推进策略三个方面探讨破坏性创新的开展途径;四个学术群基于不同视角探讨破坏性创新理论,但在学术贡献率、代表人物、研究地位及主要观点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复杂产品系统追赶路径的选择对后发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通过对比分析中国高铁,核电和航空三大复杂产品系统领域的追赶路径,总结出中国复杂产品系统实现成功追赶的关键要素,并结合实际产业困境给出具体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复杂产品系统领域的追赶需要同时考虑技术、市场、用户、互补企业、政府等关键要素的影响;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追赶要重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融合;用户应主导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生态系统,对产品进行商业化的应用指导和支持;政府的干预和协调是后发国家实现复杂产品系统成功追赶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建立起领先的市场优势地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本土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压力,并急需通过竞争能力的提升来改变市场地位落后的现状。本文以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基础,研究和探讨了后发企业竞争优势构建的相关问题,研究发现:相较于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破坏性创新更适合不具有技术优势的后发企业;此外,借助联发科公司的案例深入探讨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破坏性创新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发现:在中国通讯技术由2G到3G、再到4G的演进过程中,联发科公司的竞争优势构建分别经历了机会识别、价值网络重构、主流市场破坏等一系列过程。  相似文献   

9.
《软科学》2015,(5):22-26
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案例库,选取2005年第三届的133个和2009年第五届的92个优秀创新案例为样本,对两届政府创新在启动时间、地区分布、创新主体层级分布和类型与创新内容等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发现,跨越5年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在宏观区域上依然存在显著差异,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在创新内容、主体层级和类型分布等方面未见显著差异,表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特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高铁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新技术合法化的过程,成功的高铁技术创新模式是我国实现重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典型范式,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对我国其他技术赶超领域具有更加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历史分析的视角,在引入技术合法性概念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技术创新和新制度理论,梳理了1949年至2015年7000余项科技创新政策并采用纳入政策维度的技术路线图分析框架(P-TRM),探索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政策对高铁核心技术创新、产品、市场的作用机制;结合我国高铁从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的技术路径,分析我国高铁技术创新的合法化机制,探索我国政府主导的高铁技术创新的制度逻辑与变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铁所取得的成就与强大的国家能力和政府主导的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密不可分。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战略部署作用,充分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根据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导向关系,推动重点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战略性技术领域的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1.
国家重大工程的颠覆性创新理论目前仍缺乏系统性认识,本文将以中国高铁工程为例,分析国家重大工程的颠覆性创新模式。本文首先从前人对颠覆性创新相关理论的研究出发,进行系统性回溯并总结颠覆性创新的内涵;同时从中国几类典型国家重大工程的历史发展分析,总结国家重大工程的内涵;基于二者内涵的认识,构建国家重大工程颠覆性创新的理论基础。其次从技术创新水平-时间维度、市场规模-时间维度、产业分工维度分析中国高铁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实施主体、主导要素、关键爆发点的角度分析高铁发展要素的作用机理,构建中国高铁颠覆性创新的“三三三”模式,并从创新特点、适用范围、创新条件视角分析高铁模式;最后总结全文并从普适性角度分析本文的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杨桂菊  陈思睿  王彤 《科研管理》2020,41(3):164-173
处于后发劣势的本土制造企业,已经很难通过跟随和模仿创新实现赶超。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市场需求,为本土制造企业提供了颠覆赶超的机会。但已有研究对颠覆性创新实现过程与机理的研究较为匮乏。通过对小米公司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构建了本土制造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理论模型。模型表明:基于非主流的低端市场、利基市场的市场定位颠覆,差异化的服务设计颠覆以及运营模式颠覆是本土制造企业颠覆主流市场在位企业,实现成功赶超的有效模式。知识搜索(同行搜索和跨界搜索)是本土制造企业实施颠覆性创新的知识与信息来源,机会能力是本土制造企业通过知识搜索实现颠覆性创新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从颠覆性创新和场景理论的视角,结合互联网典型企业的核心产品——腾讯微信的案例,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微信的发展历程等相关素材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微信的颠覆性创新路径以及场景理论对颠覆性创新的驱动及创新生态系统对创新组合的链接作用,认为以微信为代表的“技术+市场”型颠覆性创新技术具有市场主流产品不具备的优点,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创新特性,能够在不同场景下被灵活运用。基于此,提出加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构建数字化场景的新模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突破性技术创新对传统创新管理的挑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与传统创新相区别的一个新型的研究领域。从破坏性和风险性两个方面总结了突破性技术创新与渐进性技术创新的差异,并从组织结构、翻新流程、创新来源、知识管理和政策支持五个方面总结了突破性技术创新时传统创新管理的挑战,最后对我国企业如何培育突破性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薛捷 《科研管理》2019,40(3):10-20
为厘清技术推动力和市场拉动力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影响机理,本研究基于技术和市场领域中探索与利用的组合分别探讨了单一探索、单一利用、技术双元、市场双元、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六种可能的双元性组合策略对科技型小微企业低端破坏性创新和新市场破坏性创新的影响。通过对佛山地区364家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调查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技术利用×市场利用”组合的单一利用策略和基于“技术探索×市场利用”组合的技术开发策略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低端破坏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基于“技术利用×市场探索”组合的市场开发策略和基于“技术探索×市场探索”组合的单一探索策略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新市场破坏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9-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SYS-GM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等方法,系统考察了金融集聚的创新激励效应。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发展能够有效提升颠覆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且这种提升效应因地理区位和集聚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异质特征。通过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机制检验后发现,金融集聚可以通过缓解资本要素扭曲和劳动力要素扭曲两种途径间接促进技术创新,且在金融集聚对颠覆性创新的激励效应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资本要素扭曲缓解,而在对渐进性创新的激励效应中劳动力要素扭曲缓解是主要路径。在空间特征方面,由于金融集聚存在明显的“虹吸效应”,对颠覆性和渐进性创新的提升作用只在本地区体现,并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抑制临近地区技术创新。在非线性特征方面,金融集聚对颠覆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的影响程度和方向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经济发展和产权结构门槛的约束下,金融集聚发展的驱动功效呈现边际递增态势;但只有在适度的政府引导和对外开放条件下,金融集聚才能更好的发挥创新激励效应,提升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7.
基于直接传导机制、间接传导机制和异质性传导机制三个维度,利用文本挖掘的方法,以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阐述了智能化发展是否促进企业进行颠覆性创新,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机理,并从实证方面检验了颠覆性创新在智能化发展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智能化发展显著提高了企业颠覆性创新水平,是新时代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主要途径;智能化发展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的机制间接促进企业颠覆性创新;在考虑企业异质性特征时,发现国有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智能化发展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更明显;最后,企业智能化发展可以通过颠覆性创新提高企业的绩效,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为推动企业智能化发展、实现颠覆性创新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加入WTO对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群 《软科学》2002,16(2):15-18
在研究《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有关R&D补贴条款基本规定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加入WTO给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带来的冲击和机遇。最后对我国充分利用入世机遇,调整和完善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关政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李显君  熊昱  冯堃 《科研管理》2021,41(10):1-10
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日益突出,评估关键核心技术国际竞争态势,对于把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点至关重要。基于对关键核心技术与高质量核心专利关系的梳理,本文以专利表征技术,从专利技术性、专利经济性和专利法律性三个维度识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性地引入t-SNE算法绘制关键核心技术原创国竞争态势图谱,并通过构建技术差距指数定量评估关键核心技术竞争态势。集成电路领域的实证研究表明本文构建的关键核心技术竞争态势评估方法有助于明晰国内外竞争态势及薄弱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对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