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深入了解厦门市大学生运动参与动因,引导在校大学生运动参与行为是目前亟须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对部分厦门市在校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结合访谈资料对运动参与动因进行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探索性技术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并构建大学生运动参与动因模型。研究发现大学生运动参与主要由运动心理动因、个体因素动因、社会环境动因三个方面构成,上述动因推动了大学生运动参与。该研究为深入研究大学生运动参与动因形成了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2.
邹京 《湖北体育科技》2008,27(3):341-342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特定环境下的亚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具活力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向现代大学生传授一定的体育价值观念、文化规则和运动技能,使大学生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及思想观念,对其人格塑造或个性化过程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通过探讨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从四个方面进行不同侧重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培养角色承担能力,促进学生道德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社会化是行为主体将特定社会所认可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转化成自己的内心信念 ,并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切实履行的过程。它是个体社会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从社会角度讲 ,使青少年一代实现道德社会化是实现社会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 ;从个人角度讲 ,实现道德社会化是适应、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必要条件。  个体道德的发展作为一个社会化过程 ,必然存在着内部、外部机制与条件的不断变化和相互作用 ,使得从婴儿期到青年期 ,个体道德社会化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借鉴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关于人的道德体系发展阶段的观点 ,我们可以将婴幼儿期…  相似文献   

4.
许浩 《体育世界》2007,(8):51-52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等。大学生社会化过程其实就是社会、学校与个体的互动过程。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生体质、心理、个性、体育价值观、社会交往和社会角色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大力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发展,促进学生参与冰雪运动,本研究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大学生的冰雪运动参与情况,分析影响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冰雪运动的因素涉及到个体、家庭、学校与社会四个方面,为提出促进大学生参与冰雪运动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从西方社会学视角,运用功能分析方法、访谈法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历程与结果以及体育参与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以期为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社会化研究提供参考.结果发现: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开始与持续、中止与退出的决策与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关,并且是随社会环境变化而持续决策的过程;青少年运动员体育参与的结果是多数人在持续、大强度的运动训练中,因劳累过度与身份缺失等原因停止运动并转向其他方面,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而伴随青少年体育参与过程出现的以"业绩主导"为原则的功利性追求,与体育参与最初的"乐趣参与"背道而驰,并因此给青少年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掌握社会畅行的行为方式、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人的社会化首先具有社会强迫性。它是社会教化和熏陶人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管你愿不愿意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将影响每个人的意识 ,使人逐渐养成与社会和文化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其次 ,人的社会化又具有个体能动性。社会化的个体既是社会化主体 ,又是社会化客体。个体的社会化不仅取决于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 ,而且个体先天的素质和主观因素对社会化也有影…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教学作为满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求的教育路径之一,运动技能的学习表现出大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内隐性与外显性,这两者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的运动技能习得过程当中.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激活学生的内隐学习程序,可以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完成运动技能的习得过程.基于此,本文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在分析内隐学习概念的基础上,就如何应用内隐学习激发大学生运动技能的兴趣,提出了实践与理论策略.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知识群体,是国家为社会培养的专业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人群。大学生处于学校与社会的交界点上,因此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至关重要。本文以武术运动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手段,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武术运动对促进中国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讨论了武术运动促进中国大学生社会化的机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合理水平的运动参与动机和成就动机对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会产生良好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参加大连市高校"三对三"篮球赛的队员进行参与动机和成就动机的调查研究,旨在寻找培养和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动机和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方法.研究表明:受试大学生在运动参与动机和运动成就动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年龄、训练年限、教育程度、父母不同职业的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动机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研究了大学生对学校体育开展现状、对学校目前的体育文化现状的了解和认知。主要结论:学生对于体育的喜爱度与每周锻炼频度差距较大,对体育的喜爱情感并未显著地转化成为他们实际锻炼的行动;在体育课程方面,学生持比较满意的态度,并未对学生的体育情感和运动积极性有太大损害;主要的不满来自于课余体育活动方面,没有合适的同伴或组织、场地不足或租金太贵、得不到科学的指导是产生不满主要的原因;未能形成对学生有强大吸引力的非制度体育文化,使得非制度的体育文化对学生形成体育情感的促进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建议从课余体育活动入手,合理设置隐性课程,促进学生对体育的喜爱转变成为实际的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体育参与、体育收获相互作用关系,促进大学生体育参与,增进健康。方法依据社会生态学与参与理论,构建了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体育参与、体育收获的关系模型,通过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量表、大学生体育参与量表、大学生体育收获量表,对6 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使用SPSS20.0、AMOS20.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方程建模。结果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4个维度变量对体育收获具有直接正向影响(P<0.001),分别解释了21.3%、14.6%、11.8%、24.8%的变量,且通过体育参与的中介作用产生间接影响(P<0.001),间接效应0.578;大学生体育参与对体育收获具有直接正向影响(P<0.001),直接效应0.679。结论环境影响参与、参与实现收获、收获体现了参与质量与环境支撑,三者相互作用的链式关系,影响着大学体育发展。应从课程构建、教师引导、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入手,改善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促进大学生体育情感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提高大学生在体育认知、实践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收获感。  相似文献   

13.
体育公益对推动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促进不同阶层社会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指出当前中国体育公益运作存在诸多问题,微博为体育公益提供了新平台,为处于困境中的体育公益事业实现转型升级带来了契机。要借助微博平台推动体育公益发展,首先要争取关注、通过理念倡导达成社会共识;其次要精选项目、通过明晰目标扩大影响圈层;第三要创新模式、通过跨界合作增强组织力量;第四要整合平台,通过趣味参与成就行动目标。  相似文献   

14.
影响女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运用行为科学理论,通过对665名女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揭示了女大学生对待体育活动的认识和实践的状况,分析了影响女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高校参加三选型和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进行比较研究。三选型教学模式在体育认识、体育价值观、情感体验、体育意志、体育活动频率、参与体育观赏、体育消费等方面均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我国体育大学生素质的薄弱环节——人文素质缺失问题展开研究。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社会调查获得辽宁省高等院校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第一手材料,分析了辽宁省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种种现象及产生原因,并提出加强辽宁省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体育兴趣与体育参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两者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探讨和研究,揭示了体育兴趣对体育参与活动具有指向和强化作用,反过来,体育参与对体育兴趣的激发在一定条件下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分析了影响体育参与的因素,提出了培养体育兴趣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就高校校运会的现状和今后的走向,对福建省14所本科院校1 540名师生员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校传统校运会筹划主体单一,参与目的功利性强,项目设置竞技化,参与对象精英化,文化层面狭窄,经费来源单一,社会参与率低。构建健康、大众、生活、娱乐、时尚的多元高校体育文化是今后高校校运会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是大学生掌握和提高体育能力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环节。如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高校在体育教育改革时必须重视及思考的问题。针对高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义,提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与方法,用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逐渐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相似文献   

20.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既重视"常态"又重视"发展"的角度,用自编《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问卷》,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5个维度的7个项目上。体育专业大学生随年级的增长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逐渐增加,三年级学生较二年级学生的积极性有显著的提高,这与体育专业大学生逐步社会化的过程有关。体育专业大学生在5个项目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5个项目涉及4个维度,分别为:成功体验与控制感,环境适应与控制挑战,表现自我,自我接纳和认同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