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学习过程的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提高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中国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本研究聚焦于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投入,从大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其学习行为与大学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来揭示和分析我国不同类型大学的本科教育状况。本文使用的调查工具是根据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问卷,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完成的汉化版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NSSE-China)。研究数据来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主持的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研究课题组2009年6月在全国23所自愿参加课题研究的本科院校,通过完全随机抽样获得的24252名本科生样本。论文运用五大可比指标、反映教育过程及环节的指标,根据参与院校的不同类型(985院校、211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对大学本科生的学情状况进行实证性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胡仲勋  沈红 《教育研究》2021,42(8):116-131
区分和识别本科生的群体类型是改进高等学校学生评价,提升教与学质量和成效的重要手段和突破口.运用全国本科生能力测评数据,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值、学业成绩和学习满意度为内容建构学习成果概念框架,通过聚类分析得到六种本科生类型,依其学习成果特征分别命名为敏思弱学型、均衡发展型、乐学拙思型、发展不足型、苦学课业型和后进自足型.不同类型本科生的学习成果结构呈现多重异质特征,学习投入结构与学习成果结构存在对应互动关系,但不同群体存在差异;各类型本科生在男女、城乡、不同院校层次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呈现峰谷交叠态势;本科生学习差异与社会差异存在共振现象.可见,本科生学习成果群体分化客观存在,科学甄别本科生类型是改进学生评价、提升教育成效的前提.针对不同类型本科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投入差异,高等学校和教师应树立立体多维学生观,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支持和教育干预;教师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走向因类指导;学生要动态把握自身的学习类特征,学会自我赋权.  相似文献   

3.
本科生的课程学习与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基础。本研究从学生参与度理论入手,基于本科生学情调查数据,对四所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课程学习参与度的五个维度——课下自主学习、课堂投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程认知内驱力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不同个体特征本科生的课程学习参与度有显著差异,但明确的学术志趣与正向的课程学习经历可以减少或消除差异。小班互动分组式的教学方式以及较高的课程质量是本科生有优良课程参与表现的关键,并且其还通过学术志趣间接对课程学习参与度产生影响。因此,高校可从群体学习特征、专业认同、教学方式、课程质量等方面入手提高本科生课程学习参与度。  相似文献   

4.
如何将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一高等教育的目标转化为大学阶段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具备创新潜质的大学生直接受益,是高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研究使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2009”数据,将大学本科生分为“获国际/全国大奖”的学生、获普通奖的学生和没有获奖的学生三组,使用数理统计方法,说明三类学生在学习行为及创新力提高上是否存在差异;通过控制学生的人口学变量,分析个性特质、环境变量以及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投入等因素与学生得奖与否及创新力提高的关系;揭示这些因素影响不同学生创新力提高的途径和程度,为研究型大学改革教育教学,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H大学2014年和2016年两次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数据,运用大学教育力理论模型,从大学教育射程和学生期望两个维度将学生分为高度匹配型、被动顺应型、独立型和排斥型四种类型,追踪研究不同类型学生分布的变化和特征,并从学校支持和学生投入两个维度,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其对学生类型及其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四种类型学生在数量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经过两年的学习均发生变化;四类学生在对待学校支持的态度和学生投入的表现上存在明显的异质化倾向;学校支持和学生投入是影响学生类型分布的重要因素,但对不同学生类型的影响差异较大。建议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相应措施,以扩大和增强大学教育力的辐射范围与力度。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学习性投入是近20年来大学生学习与发展领域中的关键概念,对于探索大学教育过程及其有效性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在大学影响力模型的分析框架之下,采用中国大学生学情调查(NSSE-China)2009年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取向的路径分析方法,建构了包括大学生教育过程输入、过程、输出三大类变量的因果关系模型,重点考察研究型大学中学生学习性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机制。其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性投入作为过程变量对学生学业收获的影响比院校环境和学生家庭背景等输入因素的影响更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各维度对学生学习收获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大小各不相同。因此,院校教育质量的改进,应当以院校主导的改善学生学习性投入为抓手,加大挑战与强化支持并举,刺激并带动学生主导的学习性投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学生学习性投入被认为是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学习性投入调查已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学情监测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借鉴“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和“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China)”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定情境,编制“远程学习者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以1394名远程学习者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性投入水平总体较高,各维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业要求、个体努力、院校支持、人际互动;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性投入水平在部分层面差异显著,学习层次、学习时长对学业要求维度有显著影响,年龄对个体努力维度及学习性投入总体有显著影响。建议远程教育院校建立以学习性投入为核心的远程教育学情监测机制,以及时了解、诊断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现代远程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8.
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胜任力测量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自编的<创新人才胜任力测量量表>,对我国若干所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胜任力水平比较高;不同性别、不同学科、不同地区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胜任力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类型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胜任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结论对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2011"数据,将大学生学习性投入(五大可比指标)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性指标,将学生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知识、能力、价值观收获)和在校满意度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结果性指标,综合而实证地考察在区域与院校类型的交互作用下我国本科教育的质量现状,并围绕教育过程性指标和学生先赋因素对教育结果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虽然我国存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和院校类型上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与人才培养质量格局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资源条件优势并不等同于学生的高学习性投入和高教育收获,不同区域和类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各具优势。研究还发现,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院校中,影响学生教育收获和在校满意度的因素不尽相同,但就总的预测率而言,教育过程性因素对学生教育收获和在校满意度的影响远大于学生的先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10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NSSE- China)为工具,在清华大学全日制本科生数据库中通过分年级完全随机抽样方式抽取被试,采用最后回收并有效的889份问卷,总体揭示2010年度清华大学与美国同类院校本科生在学习性投入五大可比指标上的水平差异;对正在进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院系进行案例分析,以揭示清华大学本科教育的走向;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对清华自主招生学生、学业排名前5%学生、获国际大奖学生等学生亚群体的学习行为特征进行专题分析.报告对进一步改进清华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究型大学"概念不明,"研究"一语应当是指教育的过程,学术型大学固然是以研究为重,而教学型大学和技能型大学也需要研究.从职业上说,毕业后从事学术、理论职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都是少数,但是研究活动所具有的学理和方法的训练,应当体现在所有学生身上.  相似文献   

12.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质就是促进个体发展的积极的生师互动.利用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开发的“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NSSE-China)测量工具,对“985”院校和国内Z大学的“生师互动水平”(SFI)进行分析,并与美国研究型大学(RU/H)进行比较,用客观的数据直观地呈现了我国高校生师互动的现状及与美国同类高校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生师互动水平与学生成长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师互动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中,增进生师互动需要教师切实树立“教学相长”理念,需要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问卷为工具,采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等方法,将地方高水平大学理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情况分为四种类型:主动投入生师互动积极参与型、被动投入消极孤立自主散漫型、主动投入外显人际社交积极互动型和被动投入生师互动生生互助型。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良好,不同类型分别有各具特色的学习投入行为特征。对于学习投入水平低的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通过加强课堂内外师生互动,激发其学习自主性等途径,提高大学生学习投入。  相似文献   

14.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学术经历满意度是体现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学和首尔大学的调研发现,总体来看,南京大学本科生在通识课程的学习满意度上相对较差,而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满意度上相对较好,这与中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改革尚在探索阶段且实施时间不长不无关系。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发现,对中韩两国的研究型大学而言,学术投入直接影响了学术经历满意度,交往投入通过与学术投入产生关联来间接影响学术经历满意度,但两种投入对学术经历满意度的影响,很可能是基于表层学习及基本课业学习上的投入所产生的影响,这一结论需要后续研究的进一步证实。基于这一结论,未来一要重视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和研究,二要着力推进通识课程改革,三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课程是大学教育的主要载体,是研究型大学保障本科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基础。对2010年中美两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具有自身特点,同时与美国研究型大学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研究型大学在今后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加强对课程目标梯度结构的改进,并且突破学科化的人才培养框架,增加跨学科的整合性学习,发挥合作学习活跃的优势,加强生师互动,提高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设良好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16.
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教学型大学的特征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按科研规模将我国的大学划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4种类型。对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划分标准是:"不统计研究型大学,将全国其余大学的科研得分降序排列,并从大到小依次相加,其中研究生各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与统一政策相冲突是减负政策实施的阻力之一,厘清投入和负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是科学减负的基础。研究采用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索了学生在校内外学习投入与主观课业负担的潜在分类,并从个体的学业成就、学习品质及其人际关系等角度探索了各类学生的发展特征。研究发现:(1)学生的负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有的需要减负、有的需要增加时间投入、有的需要提升学习品质,学生可根据学习投入与主观课业负担的状况分为"低投高负型""低投低负型""高投高负型""高投低负型"等四种类型。(2)不同类型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业成就、人际关系还是在影响学生终生发展的学习品质上的表现均存在显著差异。(3)减轻负担的核心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等非学业方面的素养,无论学习投入程度如何,学习品质表现好的学生的负担感受均较低。因此,人工智能时代下建立对学生的负担状况进行科学分类的精确诊断系统是必要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减负方案,利用智能化的自适应学习系统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是减负的核心路径。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教学和科研作为高等院校和教师所肩负的两大职能,两者间关系饱受争议.由于近年高校教师"重研轻教"现象的凸显、教师人事管理改革中教学与科研分岗制度的推进,厘清教学和科研之间关系对促进教师发展、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均具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高校教师调查数据,聚焦研究型大学教师群体,考察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自我职能定位与行为选择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将近80%的教师认同自身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能或将教学作为首要职能,但从个体行为层面来看,教师的时间投入存在明显的"重研轻教"倾向;(2)在研究型大学教师的本科教学行为中,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频度已高于传统的规制型教学模式,但存在着学科间和不同教师群体间的差异;(3)分位数回归结果不仅验证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同时发现教师科研产出与本科教学行为之间存在"顶端互促效应",即在科研产出的高端群体中,规制型教学行为对科研产出形成抑制效应,而创新型教学行为与科研产出之间存在协同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以江西4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校园支持、生师互动与学习收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校园支持对学习收获具有显著正向的影响效应;生师互动在校园支持与学习收获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实证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大学生学习性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机理,对于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指游离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处于课堂教学的边缘,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学生个体或群体。这种个体或群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边缘性、弱势性、相对性等特征。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划分为若干种类型:主动型边缘人和被动型边缘人、积极型边缘人和消极型边缘人、内源型边缘人和外源型边缘人、完全型边缘人和相对型边缘人、表象型边缘人和实质型边缘人以及安静型边缘人和躁动型边缘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现象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可以采用教师主导型、学生内省型、教学环境刺激型和教学制度规训型等策略进化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