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应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方法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依次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当前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总结出来的首要的最基本的经验,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以中国革命的需要为历史前提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是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和毛泽东、邓小平发展思想是这一科学命题制订的理论基石;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变化则是提出这一科学命题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具体总体”的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历史经验的哲学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应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方法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依次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时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科学理论指导、善于进行理论创新创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不断放射出灿烂的真理光芒。具体而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提,科学反映时代精神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根据,实现“两个结合”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历史,就是持之以恒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初心使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探索的内在指引,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有机结合的精神内涵。就理论逻辑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内蕴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中,不仅表征出人民至上、民族本位及理论创新的价值意蕴与思想特质,并通过基于中国共产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革命话语”得以科学阐释。初心使命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活动的根本遵循,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进路,并成为通往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开辟及其不断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不断探讨的重大问题。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一代又一代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推向前进。深入研究建党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概括基本经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和根本保证。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成果和伟大创举。"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做出的独创性贡献,而且对于领导中国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始自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极大地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文化观念、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进行理论创新以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因而,抗日战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而且也为实现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第二次历史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理论上一直努力地追寻探索着这一问题。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把"三化"结合在一起,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在时代和任务根本转换的大背景下,厘清"三化"中的"时代化"的几个基本问题,对于充分凸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性修养是党的建设根本性问题,也是党的建设的内在的本质要求。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增强党性修养,要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同时又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品格、开放性的理论品格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标,才能永葆党员先进性。  相似文献   

13.
学风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党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学风建设,并对学风问题做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毛泽东在中共党史上首次指出了学风的内涵,阐明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邓小平强调理论“管用”的方针和原则,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江泽民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与时俱进,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继承和借鉴。积累的经验主要有:加强党对舆论宣传和政治思想工作的领导,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军事任务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政治保证和理论前提;通过干部学校及在职学习、群众教育,以报刊图书、文学艺术、纪念活动等大众传媒为媒介,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同时关注民生,服务群众,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不竭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科学判断时代特征,找准需要着重解决的时代课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前提下,舍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被实践证明不正确的个别论断,积极进行理论创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并积累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丰富经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它有利于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时代化,有利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观的伟大创新,综合表现在:走进马克思,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走出马克思,承认经典作家提出的个别论点和原理不仅可以过时,而且是必然要过时;发展马克思,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形态回答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其根本目的是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能使之被人民群众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信念,永葆其生机与活力,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该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艰辛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基础理论指导,同时借鉴我国和西方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的优秀思想成果,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本文提出: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理论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必须搞好制度化建设,保证和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兴起;必须搞好调查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大发展,从宣传旧民主主义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一大批宣传社会主义刊物出现,创办了共产党报刊的雏形--《共产党》月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