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了河南省社区和高校体育场地现状、高校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认识,以及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兼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因素.文章认为,河南省高校体育场地具有向社会开放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学校体育场地进行统计与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场总体开放程度。从不同类型学校看,"其他学校"开放程度最高,依次是高等院校、中小学、中专中技学校。从区域上看,全天开放程度最高的是西部地区,部分开放程度最高的东部地区,不开放程度最高的是中部地区。从不同项目场地看,开放状况程度最高的体育场地主要是一些时尚类、非教学类的运动项目的场地;普及程度高的篮球和乒乓球场地是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福建省66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福建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严重缺乏、数量少;体育器材总体匮乏、种类少、来源渠道少;体育经费短缺,来源途径单一;这种情况制约了我省特殊学校体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妥善处理学校、加害人与受害人等各方的关系及责任分配,解决学校开放体育场地设施的后顾之忧,帮助公民维护自身权益。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后产生的问题进行探究,结果发现:(1)学校的注意义务难适用;(2)受害人过错难认定;(3)责任划分难操作。通过整理学校与入校锻炼者的权利和义务,比较美国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的法规体系,提出解决学校开放体育设施产生法律纠纷的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专门组织管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机构;购买相关保险;积极守法。  相似文献   

5.
对北京、天津、上海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情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通过对北京、天津、上海已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的学校进行调研,揭示了目前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现状和开放形式及管理模式,探索了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政策、法规制度和管理体制,总结了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中的有益做法和基本经验,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提出了科学、合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泉州市中心城区住宅小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及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泉州市中心城区住宅小区体育用地严重不足,种类单一;大部分住宅小区体育设施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且管理人员和体育指导员配置少;体育场地设施以无偿开放为主,开放程度和时间都较好,利用率也较高,但对其的检查和维护频率都较低;住宅小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与简陋是影响着城市居民就近就便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情况与经营管理方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情况和经营管理方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高等学校体育场地总体对外开放比例偏低;高等学校体育场地在不同标准之间、不同种类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和不同省份之间的对外开放比例上存在一定的差距;高等学校体育场地在开放经营管理上呈学校体育部门管理、个人承包经营、学校专门机构或后勤劳务公司管理、物业公司管理和学校——社区体育俱乐部管理等基本方式并存局面.国家及地方政府应继续完善相关法规,促使和监督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有序开放和规范经营,学校也应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加大法规贯彻力度,采用适合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对高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影响因素与对策进行研究.高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高校的职能观念和服务意识的偏差、国家和政府相关的法规和政策的欠缺、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过程中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上;从提升职能观念和服务意识,协调好学校多方面的关系,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探求适宜开放和管理办法,做好宣传和引导等方面提出高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对策.研究结论为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及高校切实做好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我国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投融资现状,进一步提高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投融资能力,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中小学和中专中技学校体育场地的投入金额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教育系统体育场地建设存在所需资金短缺、资金投入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建议我国教育系统各学校应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采取多种筹资方式来筹集场地建设资金.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体育场地设施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将湖北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的数据与全国进行对比,对湖北省体育场地总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体育场地建设的主要问题是:①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投入严重不足;②场地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③教育和体育系统场地开放程度低,场地资源浪费严重。  相似文献   

11.
广告收入是体育场馆经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文献法和"关注概率模型"的理论假设,根据体育场馆的受众主要通过低介入途径处理广告信息的特点,提出了体育场馆的广告选择应遵循的原则和不同使用时期和场馆类型选择广告产品的策略;体育场馆以平面广告为主,广告设计以简约和视觉冲击策略为主;体育场馆空间大,广告发布应采用组块发布和重复展露的策略,以引起受众注意并记住广告内容,提高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体育场馆设施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之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场馆设施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兴建布局合理的体育场馆,不仅是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还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旅游业的兴旺、对外开放与交往、开阔市民的生活空间等。  相似文献   

13.
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经营效益一直是困扰体育管理部门和经营机构的难题,虚拟经营模式则可以在不改变大型体育场馆产权条件下,充分应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对其进行智能化经营。探讨了将智能Agent技术引入并实现体育场馆虚拟经营模式的办法,旨在有效地提升体育场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体育场(馆)内部承包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场(馆)做为体育产业的组成部分,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体育场(馆)如何运作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体育界人士广泛思考的问题。体育场(馆)的生存和发展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而体育场(馆)内部管理模式将直接影响到体育场(馆)外在的市场竞争力,以内部承包的形式调动体育场(馆)内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已成为体育场(馆)广泛采用的方式。本文仅从法律的角度对体育场(馆)内部承包合同的特征、内部承包合同纠纷的解决、内部承包合同的内容、内部承包部门的对外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模式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揭示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模式的内涵,探讨了政府管理公共体育场馆职能,并总结了福州市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模式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大型体育场馆的管理文化创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当前,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管理文化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伦理化的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组织的干扰,经验型的管理方略和趋同性的创新意识,政治化的人生取向和森严的等级制度等.这些严重影响着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效果,因此需要进行管理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7.
结合当前江西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对江西省体育系统场地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各城市之间体育系统的场地数量与质量发展极不平衡;场馆管理方法陈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西省体育事业的发展.指出:各场地尽快实行企业化管理方式;在设施建设上要借鉴国际模式;在发展趋势上要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目标,突出场(馆)平时的使用效率.旨在为政府和决策部门在制定新政策时,提供相应的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指出:大型体育场馆应引进BOT融资模式、无形资产融资模式、体育彩票融资模式及其他等多种融资模式;积极探索法人公司治理模式、物业管理模式和托管模式等管理模式;更新营销理念,树立服务营销意识,改革营销组织,创新营销组合策略,以及加强和改善营销管理等,以促进营销创新。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及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准公共品的属性及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现状,并提出了对策,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改革,为高校体育场馆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篮球场馆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辽宁省第五次体育场馆普查数据,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及分析法,从篮球场馆的基本情况、主要属性、使用情况几方面对辽宁省篮球场馆现状进行研究。指出辽宁省篮球场馆在分布、质量、利用情况和融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对辽宁省篮球场馆的合理化使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