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现代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现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原因和结果及整合的理念与途径作出了初步探讨。结论:“制度课程”与“二元论”是造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根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不利于两者的横向融合和体育课程的创生;“体育课程教学”,即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体育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体育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体育教学事件,是促进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新理念;理清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促进体育课程论专家与体育教学论专家的平等对话、赋予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话语权,是推动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是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分析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的涵义和价值,根据教学实践,重点提出了“情境——探究”整合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并指出在整合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媒体、新技术的体育器械图像识别应答APP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对丰富大学体育教学手段,引起教育内部的深刻变革;拓展大学体育教学时空,使身体教育向终身健康教育发展;改变体育学习方式,提高大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有积极影响。但在培养大学生品德、情感、审美教育方面的作用却不如体育传统教学手段直观有效。为了提升大学体育教学效率,体育器械图像识别应答APP在教学中运用应充分考虑:体育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整合、制定与实施教学手段现代化政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化及运用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顾雪兰 《当代体育科技》2020,(1):128-129,131
学校体育课程需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进行变革,需要紧紧围绕体育课程的特征与体育教学实践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分析指出:核心素养在个体未来发展中至关重要,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在课程。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课程模式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多元角度方面进行重构,在体育课程实践中需要从个体、学校和社会等多场域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5.
<正>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育领域各层面、各要素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步伐愈发加快,在教研层面,利用网络及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教学研讨、观摩也愈加频繁,这种教学教研模式的变革与改进同样地在学校体育领域里  相似文献   

6.
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及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发生了悄然变革,观念改变、角色转变、内容更新、手段变革等,都给高校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高校体育教育的状况如何,体育教学的效率到底有多高?我国高校体育理论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效率问题做了比较研究,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一个永恒的主题,质量与效果、效率、效益密不可分。 一、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寻找一种教学的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巴班斯基给教学最优化定义为:“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  相似文献   

7.
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体育教学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元智能理论科学地描述了人类的智能结构和人的发展潜能等问题,它启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转变旧的教学评价观,建立起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评价观念,以尽快适应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涉及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变革等。  相似文献   

8.
吉建秋 《体育科研》2007,28(1):88-90
采用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范式转型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结构与体系处于重大的变革时期,在课程与教学设计理念和范式的不同层面展开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是体育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发展方向。本文就目前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现状及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促进体育教学思想改革的强大动力。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各门学科、各门课程都在深入地探讨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加速体育教育和教学思想的转变,使学校体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教育系统带来了冲击和变革,后疫情时代中学体育课程也应顺应发展,抓住机遇,勇于变革。本文对后疫情时代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进行研究,揭示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及挑战性,并结合多年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经验给出相应的策略,为我国在后疫情时代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发展和研究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体教融合的几种观点,从逻辑学的视角对体教融合概念进行了语词定义,指出了体教融合概念目标定位高、融合程度深、融合内容广、融合状况复杂的特征,探析了体教融合与学校体育改革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并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体育法制体系3个方面对体教融合与学校体育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运动学--未来体育与竞技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国大学体育系改名入手,探讨了体育和竞技在命名中的问题,指出运动学是未来体育和竞技的整合,并对运动学的就业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外最新体育科技的介绍,以期对国内体育院系的发展提供借鉴及为国内体育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家庭观念的转变,"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后奥运时期全民健身热潮的到来,构建和谐社会新目标的确立,家庭体育的功能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更加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论文从素质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全民健身、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分析新时期家庭体育的功能,以提高对家庭体育功能的认识,为推动家庭体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引领下,体教融合旨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记录会议发言,对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主办的"体教融合:理念·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成果进行了述评。研究认为,体教融合可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协调稳步发展。通过正确认识体教融合的全面性、整体性、协同性、特色性和战略性,可以实现对体教融合理念的深层释析与解读。通过从方法学的层面推动体教融合顶层设计的落地化支持,加快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之间的协同进程,保障体教融合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对接条件,提升体教融合与育人效应之间的关联水平,优化体教融合与科学方法之间的支持环境,把握体教融合与政策治理之间的现实机遇,将有助于优化体教融合实践路向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结合笔者多年来的体育教学经验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概念、目标体系、结构和内容及评价体系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组织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活动;优化与整合体育课程资源,加快体育课程建设;加强体育课程管理制度的建设,保证一体化教学顺利进行等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体育课程资源给予助力.学校体育教育要想更好的增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就必须要对当前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通过对学校布局的研究提出了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并对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目的、原则和途径进行了一系列的剖析,最终为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践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是时代的使然,两者的整合不是两个体的机械相加,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不是形式上的合并,而是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本文借助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论知识,从当今课程与教学的整合的大趋势出发,提出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为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法,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学生对体育教学与体育旅游融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研究。体育教学和体育旅游融合非常有意义;希望利用学校有利地形进行体育旅游与体育教学的融合;登山、骑自行车、徒步观光、攀岩、广西民族传统项目进入体育课堂非常必要。旅游性体育项目是体育教学与体育旅游融合的纽带;应建立多方位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沿循边缘革命的逻辑,从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金字塔的塔基视角,采用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座谈交流及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在广泛寻纳中,择优遴选出三个典型成功案例,分别探讨和解析以企业为主体,与政府、学校合作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非营利组织和"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层鲜活实例。最后,得出相关重要启示,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乃至体育治理变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