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首先确立了体育教育的目标指向,认为其目标指向是学生身、心、群三育的协调发展。进而在身、心、群育的基础上确定了评价体育课的指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 体育课是社会形态的群络组合,身心统一于和谐的群育活动之中,发展理性、充当角色、合作对抗、团结友好、彼此融洽,使每个人的潜力得以发挥与实现。这种教育形式,应该是体育课所独具的优势,也是评课标准所指望达到的境地,那么,如何从身、心、群角度,探讨评课标准呢?我们认为,必须抓住体育教育目标的指向,找出身、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学不可忽视学生的情感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教学目标应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体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情感目标的实现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与教师的教学压力,又能促使其它目标在学生主动中、乐学中得以实现。但在过去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不太重视学生的情感目标,致使许多学生在体育课上“身顺而心违”和出现“...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1.新的《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学生“身、心、社”三维健康观,以及体育课程自身动态的教学特点,拓展了课程学习内容领域,构建了学习领域不同水平段的目标体系,体现了以目标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新要求。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而且还要通过多种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同步发展和提高学生“身、心、社”三维健康水平。2.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单元计划,其内容主要…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对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得出4个结论:(1)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目标体系,使学生德、智、身、心全面协调发展;(2)要为全体学生服务;(3)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4)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6.
“调身”、“调息”、“调心”,三者协调融合,互为一体,谓之,健身气功五禽戏“三调合一”。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从“调身”路径研究,“调息”路径探析,“调心”路径的探究,得出结论,“调身”通过调形与调式来定身形,“调息”结合吐故纳新来明呼吸,“调心”经由意念专注来安心神;且演练时需“形之动,气随行,意专注,”三者互融互用,互为一体,从而达到健心养身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燕丹 《体育科学》2007,27(11):83-96
以我国普通高校病、残、弱等特殊需要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比较研究、调查、逻辑分析、数理统计、行动研究等方法,将切入点锁定体育教育应指向对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关怀。从生命关怀视角剖析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深层问题,提出调适性体育课程和身体练习障碍学生的概念,并建立了特殊体育课程的理论体系。实施两个主题的教育行动研究论证理论假设,从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结果提示,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体系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对于身体练习障碍学生身、心、社三维健康有良好的调适作用。  相似文献   

8.
浅谈克服散打运动员赛前紧张的调节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散打运动员赛前紧张状态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采用气功的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可消除运动员的过度紧张,并调整到适宜的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9.
刍议在体育课堂设计中落实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云 《体育教学》2000,(5):29-30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课程,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课堂设计。因此课堂设计必须真正体现让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等素质教育观。一、设计目标——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目标,使学生身、心、智、能全面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课堂设计的灵魂。过去体育教学目标反复强调增强体质和传授“三基”,却忽视了学生智力和心理品质的开发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宁开阳  刘云萍 《武当》2010,(2):17-18
练太极拳贵在心静,这是太极拳习练者的共识,也是太极拳习练者追求的目标。在这方面,先师们教诲很多,诸如“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身虽动,心贵静”,“先在心,后在身”,“神舒体静,刻刻在心”等等,都说明心静对练好太极拳是何等重要。但不少初学者在练拳时往往找不到心静的感觉,因而进步不快。笔者认为,解决如何心静和如何放松的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短跑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要切实实施“四基”并重的训练指导原则。一、身心健康基础它包括少年儿童身、心健康两个方面,身指人体的发育与各组织、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心  相似文献   

12.
艺术与体育不可分、与体育相融合发展,艺术性体育项目融知识、技能、锻炼、休闲娱乐、艺术为一体,既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又有益于学生的“身、心、群“发展,符合新世纪体育的要求和全方位体育功能的目标,大力开展艺术性体育项目,是新世纪学校体育重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修持     
酒色财气全是空,事忙身动心不动, 坐入禅境万事明.历事练心定为根. 身健体强在修持,浮世过眼云烟去, 发心一念至永恒.保持自性不染尘.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的健身功效及锻炼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对人体具有多方面的医疗保健作用,文章阐述了太极拳的现代健身功效,通过对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其健身效果,从而使太极拳在增强人的现代健康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魏伟 《体育师友》2009,(1):17-18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维角度为体育教学确立了新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体系,解读这个目标体系不难看出,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变化在于从过去只强调身体健康过渡到“三维健康”观。这一本质变化其实凸显一种和谐思想——身、心和谐,包括学生身心的内在和谐以及学生与社会的外部和谐。那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个“和谐体育”的思想呢?  相似文献   

16.
王志远 《武当》2013,(5):17-20
题解:"行功心解"系太极术语,炼养心气方法。行功为外,心解为内。外则屈伸肢体以健身,内则澄定心气以修心,而动静兼练,内外双修,练身、练心、练意、练气,参同一体。[正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相似文献   

17.
为应对人类进入20世纪末以来由体育活动缺乏所引发的健康危机,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概念被重新诠释、凸显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指向。身体素养的理论基础是典型的具身哲学,其概念主要基于一元论、现象学及存在主义,其中一元论作为身体素养的本体论基础,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则构成身体素养的认识论基础。从概念界定角度而言,身体素养情感(动机和信心)、动作(运动模式和身体能力)、认知(知识和理解)等维度的发展与形成均具有鲜明的具身倾向。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只有充分理解身体素养的具身性,创设丰富的环境可供性使学生与之互动,从情感、动作、认知3个具身维度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身体素养,才能促使学生通过“我可以、我掌握、我明白、我行动”的发展路径实现终身体育参与,促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钓吾心     
修身心何必苦寻, 库塘水边好清新。 案犊劳心摧身骨, 双休抛竿钓吾心。钓吾心@曾小平!云南泸西  相似文献   

19.
<正>运动技能是学生学习体育以及促进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针对运动技能学习方面提出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的学习目标,且在每个水平段以层次性、递进性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具体到课时教学实践时,通常以"技能目标"为主要形式来制定和描述,以此来评价学生在课中学习某一具体的动作或技术时所达成的预期效果;而制定可操作、可观察、可落实的技能目标,学情分析是制定技能目标之前必走的一步,因为体育教学的对象是青少年儿童,要达到育心和育身的目的,就要研究和分析教育教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摆脱以往应试教育旧有模式的禁锢 ,真正体现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等素质教育观念就摆在我们面前。做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教育 ,理应在完善素质教育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为此我们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做了一些探讨 ,提出了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设想 :1 设计目标———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目标 ,使学生身、心、智全面协调发展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