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坤  庄弼 《体育学刊》2024,(2):112-118
以具身认知为根基的身体素养理论,从身体、认知、情感、行为4个维度揭示幼儿身体活动参与的整体性循环,指出幼儿体育活动应是具身性、体验性、综合性的身体活动,并针对性提出要转变教育理念,增进“具身性”理解;聚焦身体体验,推动幼儿体育回归“身体”本源;强化动作教育,夯实身体活动促动幼儿健全人格之根基;创设具身情境,构建健康生活与健康行为的可供性环境等建议,以期为幼儿体育教育变革提供理论框架及操作指引。  相似文献   

2.
具身认知理论产生于第二代认知革命,它实现了传统认知理论桎梏的突破,成为了教育领域最新的认知策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深入挖掘、探索身体、情境及其交互作用,明确身体感受、体验与情境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体育活动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媒介,寻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体育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可以通过人体运动感知觉、本体感觉、深度直觉直接获得认知,从而形成相应的动作技能。在这样的环节当中,学生的身体为认知主体,通过不断的交互作用完成学习。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教学与具身认知理论有着深度的契合。所以,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于具身体育教学新理念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学从知识导向转向素养导向,现实中基层体育教师就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通达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认识较为模糊,一定程度上阻碍素养导向的课改进程。研究认为:知识导向下体育教学实践困境表现为内容之知与方法之知的分立、身体实践与理性认知的分立、碎片化技术与综合化运用的分立。素养导向下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包含生成性、具身性和整体性三大特性,进而对素养导向下学生学习的发生机理、发生条件和建构过程进行阐释,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生成演绎模型。基于生成演绎中的重要环节与关键问题提出以大概念统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以大单元教学整合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构建学习共同体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身体素养是学生健康有效地开展体力活动的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身体素养导向下的美国"综合学校体力活动计划"(CSPAP)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在"情感+行为+认知+能力"理念的指导下,CSPAP的目标能够与学校优质体育活动实现有效接轨。通过组建CSPAP管理委员会,评估学生身体素养现状,帮助学生制定符合CSPAP要求的身体素养发展目标,预设符合CSPAP要求的学生身体素养发展成果,规划设立学生身体素养发展方案,使学生获得有关身体素养形成的知识与技能,进而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与动机。通过树立积极的身体素养意识,促进学生有效练就与提升自己的身体素养能力和行为,并使其学生生涯形成的身体素养能够在步入社会之后继续保持和延续。  相似文献   

5.
梳理我国终身体育理论研究现状,提出终身体育研究要跳出工具价值,重塑终身体育意义价值;跳出学校教育领域,构建终身体育体系。身体素养理念为终身体育确立了从“离身”到“具身”、从“表现”到“体验”、从“割裂”到“整合”的价值取向。构建“双全—双生”终身体育个体发展理论,以情感、身体、认知、行为4个维度作为终身体育的个体全面发展要素,以全生命周期为参与时间,指向生命体验的获得,以形成生活体育文化为价值追求。构建“融通—共生”的终身体育体系发展理论,认为终身体育体系应包含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面对3类体育形态发展目标有分歧、认识定位有偏差及协同合作有壁垒的问题,提出通过以身体素养培育为目标促进各形态体育融通,以终身体育体系化发展为路径促进各形态体育共生来破解。  相似文献   

6.
将身体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变革与发展的立论基点,从价值回归、目标整合、实践融合、过程统一四方面探讨了身体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理性回归。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经历了从"离身认知"向"具身认知"的范式转向,主要体现在身体的主体性、感知性、交互性与生成性上,并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实践提供了行动逻辑导向:(1)遵循身体主体性原则确立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实现学生身体价值的理性回归;(2)依据身体感知通道建构情景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身体的深度学习;(3)参照身体互动方式建立对话式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生身体的素养提升;(4)根据知识建构目标创建生成性的体育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身体的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7.
扈婧  王爱博 《健与美》2023,(5):110-112
个体大脑、身体和情境体验决定了个体认知,即为具身认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获得具身化的知识与技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首先应以具身认知观树立身、心、物一体的教育理念,将育人教育有机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身体主体”,提升学生的“身体体验”,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学会相应的体育知识,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获得独特的身体经验。要强化校企合作,努力营造校企、校地联动协同、合作共育的良好育人氛围,要强化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并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体育界出现3种"素养"理念:"体育核心素养""身体素养"和"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体育核心素养"在与教育界保持一致的努力中,延续了以往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路线,试图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多个维度,以构建体育核心素养体系,该理念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身体素养"以世界的眼光结合认知论的理论架构,重构我国体育的基本结构和认知,其解释力已经超出以往我们对体育的认知范围,对突破体育学术研究边界具有重要意义,该理念已被《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所采用,进入实际操作领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则对体育学科如何衔接核心素养教育改革进行探索,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到教学的所有方面和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尽管以上三大理念都还存在一定争议,但它们共同形成了当前我国体育改革和体育教育改革三股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力量,之间的分歧与争议有利于形成新的学术讨论焦点。  相似文献   

9.
梁锐斌 《体育风尚》2024,(2):140-142
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小学阶段作为培养学生身体素养的基础时期,推动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终身健康素养是小学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基于此,本文简要阐述健康素养的概念,分析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健康素养培养的影响,提出小学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健康素养的有效措施,以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终身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学校体育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借鉴美国、加拿大对体育素养的前沿研究现状,分析我国体育学科素养指向,以及学校体育构成要素中对体育学科素养的价值域。提出:对两者之间表里关联度的认知是学生获得体育知识、运动能力、情感教育态度及价值观的关键。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提供学理性逻辑认知,深度剖解学校体育的传统意识毒瘤,深度审视学校体育教育现象,以推进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一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传统身心二元论扬心抑身,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身体运动从性质上被视为没有任何认识论价值。现象学的“返回事物本身”促使人们重新关注身体运动中那种第一人称的、原初的身体体验,而这种身体体验恰恰构成了心智与认知的最基本素材。具身认知主张,认知是一种具身的行动,身体的感觉运动模式塑造了人们的思维风格。以这种观点看待体育运动,则作为一种特殊身体活动方式的体育运动必然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因而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体育本体论视域对身体素养、体育素养、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身体、技能、行为是构成体育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是人的第一存在,是体育的第一本体,身体是技能与行为的寄宿,技能与行为是身体的延展。身体素养来自于身体活动,具备身、心、行、知的统一性;体育素养即体育学科素养,生成于体育教育活动,包涵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要素;健康素养生成于健康教育,包括健康知识、健康技能、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四个关键要素。身体、体育与健康素养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始终存在着从属、关联、辩证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协同构成大的体育本体。  相似文献   

13.
柏慧 《新体育》2022,(4):91-93
本文采用文献法、逻辑推理法、对比分析法来研究加拿大学校体育身体素养发展的现状,通过加拿大学校体育身体素养发展情况和现状的分析来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学校体育身体素养,从而在学校体育中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健康第一”的理念。该现状研究对我国在学校体育中开展身体素养的培育有以下建议:(1)建立完善的身体素养测评体系;(2)将身体素养理念与课程标准相结合;(3)将身体素养的理念贯彻到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4.
Physical Literacy(简称PL)是身体活动与健康促进领域的重要理念,也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开拓点之一。长期以来,学界对PL的认知存在争议或模糊不清,导致其在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迟滞和偏差,故对相关认知加以厘定与反思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1)从形式逻辑来看,我国学者构建的PL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存在争议或误用。内涵方面,“素养”作为属概念规定了PL的内在特性;“体育素养”的转译窄化了PL的内涵,而译为“身体素养”更能体现PL的身体本源性;作为面向全民的基础生活素养,PL并非核心素养在体育学科的具体化,不宜将其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相等同。外延方面,部分PL的外延体系存在偷换“Physical”概念、子素养客体化、子素养相容等问题。(2)在本土实践中,对PL的评价被横向割裂,且纵向衔接不畅;PL的发展情境囿于学校,家庭、社区等校外情境应用不足。针对以上问题,该研究建议未来既要构建横纵贯通的评价体系,也要注意营造多样化的发展情境。  相似文献   

15.
黄忠 《中华武术》2020,(3):62-64
"具身认知"视野下的体育学练,不仅要求学生的身体在场,更要求学生的思维在场、心理在场、心灵在场。具身认知,既是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的召唤,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阶梯。它要求教师要基于学科立场、学生立场和教学立场,引导学生积极实践,搭建学生成长台阶,注入学生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16.
赵伟  郭方印 《中华武术》2020,(4):81-81,17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经常会提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什么是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怎样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知道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一般有三大目标。认知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围绕这三大目标我们来谈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就一目了然了。当然,有的人认为身体机能、知识技能提高、以及动作技术的掌握作为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这种是狭义体育教学有效性,广义体育教学有效性是指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锻炼热情、对动作的认知情感以及对动作技能的理解及掌握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比率来评价的。  相似文献   

17.
2019年9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文中提到了"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仅从表面看,纲要中并没有提及"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但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是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各种技能发展形成的关键期,从长远角度出发,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有益于让初中生对自身的身体素养进行全方位的认识,潜移默化地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在初中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是有必要的,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初中体育课堂中学生的领导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弄清楚初中生要提升哪些领导力素质,从而满足《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体育核心素养包含学生在体育能力、身体机能、竞技精神和体育道德等方面应具备的一些素养。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受到身体发育、认知能力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教师在进行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时,应立足现实,有所侧重。当前,社会大众对于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体育课程教学的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创新。学校和教师应进一步探索体育课程改革的方法,以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必学内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立峰 《体育教学》2011,(6):26-28,2
1.研究目的 自2001年教育部制订、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来,体育课程改革促使学校、学生和体育教师发生了深刻变化,给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充分的可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和调查访谈法,探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途径之一——体育课程内容创编。阐述体育课程内容创编的概念、资源种类及其相应的创编方法。认为:身体练习资源、常规体育器材设施和代用体育器材资源以及其他学科资源是体育课程内容创编的资源种类。利用身体练习资源创编体育课程内容的方法包括单一动作结构身体练习的创编方法、组合动作结构身体练习的创编方法和游戏创编方法。利用常规体育器材设施和代用体育器材创编体育课程内容的方法主要有由器材到动作方法(内容)到内容(动作方法)、由内容到器材(动作方法)到动作方法(器材)、由动作方法到内容(器材)到器材(内容)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