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认知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身体认知观念,具身认知的思想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关于身体认知的研究开始朝向具身化方向转变。从人体运动场域的视角,探讨身体运动与身体认知具身性转向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研究认为,身体运动在身体认知与被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中介和调适作用,身体运动的方式可以映射出身体认知过程的具身性变化。身体运动可分为客观身体运动与现象身体运动两种类型,它们对身体认知的具身性转向起着不同的推动作用。身体运动特有的行为模式反映了身体认知与周围环境的关联性,身体运动的限制作用体现在身体认知表征的特性与范围方面,身体运动的分派特征对身体认知转向中的构成性角色具有证实作用,身体运动的调适功能是身体认知与具身行动之间协调性存在的重要保障。在身体运动对身体认知具身性转向的解释方面,要求身体运动应在身体认知的具身性转向中保持主动,重视身体经验的投射功能,关注身体运动的物理属性与运动方式的决定性作用。将身体运动的相关研究融入到具身认知的范畴,形成完整而有序的研究范式,将有助于解决身体认知研究领域中出现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科学》2017,(4):63-70
本研究基于身体现象学,以口述的方式记录了女大学生在户外徒步运动中的身体体验与心路历程及其与时空、环境、人际、运动产生的关联,挖掘并诠释女性身体运动体验蕴含的意义及其对女大学生自我意识产生的影响。研究认为女大学生在户外徒步运动中的时空体验、感官体验、身心体验、人际体验、运动体验互为关联、互相影响,具有很强的具身性和反思性。这些体验既是她们在常规生活中(社会结构)所处的位置和情形在自我反思性身体知觉下的一种折射,又组成了她们认知社会世界的基础。在户外徒步运动中,女大学生克服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身体焦虑、被动与压抑,在"关注自我"、"挑战自我"、"掌控自我""发现真我"的过程中获得了自由、愉悦、赋权、审美体验,由此产生了在日常生活经验以外对自我身体、生活、生命的感悟和认知。  相似文献   

3.
具身认知理论产生于第二代认知革命,它实现了传统认知理论桎梏的突破,成为了教育领域最新的认知策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深入挖掘、探索身体、情境及其交互作用,明确身体感受、体验与情境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体育活动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媒介,寻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体育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可以通过人体运动感知觉、本体感觉、深度直觉直接获得认知,从而形成相应的动作技能。在这样的环节当中,学生的身体为认知主体,通过不断的交互作用完成学习。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教学与具身认知理论有着深度的契合。所以,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于具身体育教学新理念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校体育》2021,(10):75-76
<正>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不能够脱离身体的物理属性而存在,认知产生于身体器官、运动、经验以及情感与交往之中,身体是人们进行思考的基础,认知的内容往往来源于身体([1])。身体对技术动作的内化也是认知的过程,因此,运动技能的认识内化可以从感官、身体、本体、迁移等方面进行探究。一、感官联觉:通过模仿促进运动技能的内化运动技能内化需要视觉、听觉、触觉的参与。  相似文献   

5.
王深 《体育学刊》2011,18(2):31-36
体育运动之美从身之动的主观体验来把握,可分为3种不同水平的审美体验:一是源自运动中肌肉系统产生的并伴随着情感体验的"运动快感";二是建立在第一反射运动快感基础上,源自对技术动作"内模仿"的"运动联想";三是超越于二级反射的感觉共鸣,是一种心灵走出感官与运动意义相融相忘的"身心通感"。只有从身体的外在形态转向对身体感觉与体验的关注,并致力于为身体的各种感觉,尤其是运动感觉在运动中的充分滋养与发展提供美学依据,体育美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梁坤  庄弼 《体育学刊》2024,(2):112-118
以具身认知为根基的身体素养理论,从身体、认知、情感、行为4个维度揭示幼儿身体活动参与的整体性循环,指出幼儿体育活动应是具身性、体验性、综合性的身体活动,并针对性提出要转变教育理念,增进“具身性”理解;聚焦身体体验,推动幼儿体育回归“身体”本源;强化动作教育,夯实身体活动促动幼儿健全人格之根基;创设具身情境,构建健康生活与健康行为的可供性环境等建议,以期为幼儿体育教育变革提供理论框架及操作指引。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人类进入20世纪末以来由体育活动缺乏所引发的健康危机,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概念被重新诠释、凸显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指向。身体素养的理论基础是典型的具身哲学,其概念主要基于一元论、现象学及存在主义,其中一元论作为身体素养的本体论基础,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则构成身体素养的认识论基础。从概念界定角度而言,身体素养情感(动机和信心)、动作(运动模式和身体能力)、认知(知识和理解)等维度的发展与形成均具有鲜明的具身倾向。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只有充分理解身体素养的具身性,创设丰富的环境可供性使学生与之互动,从情感、动作、认知3个具身维度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身体素养,才能促使学生通过“我可以、我掌握、我明白、我行动”的发展路径实现终身体育参与,促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身体认知论     
《体育与科学》2016,(5):41-46
身体即我,即人,即认知主体和实践主体,因此身体也即思想和世界的一切。没有人的身体,整个宇宙都失去意义。经历几十亿年演化形成的人类身体,其内在目的就是为了反身感受、体验、描述、说出和赋予造物主以意义。以至身体无需反思,便可用一种直接方式把控万物,感知对象,成为认知的中心,真理的源泉;通过具身化作用,世界变成一个巨大的身体。所以眼下,我们要把身体抬高到主体位置,众志成城呵护身体,修养身心,团结全人类,反对蔑视和迫害身体。欲达此目的,推进体育运动,既可以有效地维护和平,杜绝战争,建立和谐人类,也可以锤炼身体思维,遏制智力退化,避免人类蜕变为低能的机器。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默会认识论对两种意识——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相区分的基本观点,在意识维度上解析其中蕴含的"from-to"动态结构和"认识者"的理论地位,在身体维度上以人在身体中的"寓居"为基础,凸显了人类知识的身体根源和新的身心二元论,继而在运动技能的层面落实默会认识论的各个元素,实现对运动技能的作用过程进行默会认识论层面上的诠释,并以"范例"概念为基础,解析从运动技能到运动技艺的跨越中所蕴含的认识论内涵。结论:在体育哲学角度应用默会认识论,一方面能实现当代体育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体育运动中蕴含的"实践智慧"相承启的哲学史价值,另一方面发现体育运动中"经验"的哲学认识论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扈婧  王爱博 《健与美》2023,(5):110-112
个体大脑、身体和情境体验决定了个体认知,即为具身认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获得具身化的知识与技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首先应以具身认知观树立身、心、物一体的教育理念,将育人教育有机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身体主体”,提升学生的“身体体验”,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学会相应的体育知识,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获得独特的身体经验。要强化校企合作,努力营造校企、校地联动协同、合作共育的良好育人氛围,要强化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并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方式,然而现实中农村妇女健康状况令人忧虑,其体育参与也面临层层障碍。为消除农村妇女体育参与的困境,探索体育促进农村妇女健康的行动策略,以女性主义身体理论为指导,以广场健身舞为干预手段,对广东省清远市J村妇女进行健康促进的体育行动研究。发现:体育不仅能使农村妇女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更能促进其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自我认同的加强、社会支持的增多。认为:体育的健康行动策略需从“自我关注的提升”“自由的获得”“身体的掌控”“网络的构建”等4个方面进行规划,使农村妇女运动的主体性得以释放与满足,实现农村妇女的全面健康。  相似文献   

12.
加强大学生体育审美意识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体育能力 ,在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提出把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体育素养”上 ,而体育审美作为培养目标之一 ,通过对大学体育课 (网球 )教学过程中的审美设计与实践 ,实现对大学生体育审美意识的引导和培养。  相似文献   

13.
阐释了认识论的基本定义,揭示了它在哲学研究和体育哲学发展中的意义,继而剖析了在当代体育哲学研究中存在的"本体论导向"和近代认识论研究中的"心物二分"理念,认为这两者使体育哲学研究缺失了认识论研究的维度。引入了古代体育的"知识复兴"、现代认识论对近代认识论"心物二分"理念的批判和当代身体研究发展这3个因素,从理论背景和研究导向上给体育哲学认识论维度提供了发展契机和可能性,以此实现体育、身体和知识这三者的会聚,构建"体育知识"何以形成和"体育知识"如何得以认识这两个体育哲学认识论维度的基本问题,从中展示体育哲学认识论对体育与身体、体育与知识这两个基本关系的定位和对在体育运动中如何获取知识,如何传递知识这两个过程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Cognitive activation is known from education research but has found only limited applicability in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therefore, this paper presents a proposal for a definition as well as a theoretical structure and process model of cognitive activ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ly dominant representational theory of memory and a subsequent theoretical action perspective. A central aim of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was to take an actio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based on mental representation and model cognition of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Accordingly, cogni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re considered as constructive cognitive activities. Furthermor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actions form the basis for move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This paper integrates intradisciplinary coordinates from sports psychology, exercise science and didactics and discusses interfaces between cognitive activation and cognitive activity of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e present framework can be understood a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相似文献   

15.
试论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从个体健康的角度,即以人为本,以人体发展为中心,阐述体质、体力与健康的关系,体质、体力与体育的关系,从而阐述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就是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与逻辑思辨方法,从五育并举、身心协同、身体素质发展三维视角切入分析与反思“全面发展”视域下学校体育理念的意涵、价值与问题。研究认为:(1)基于“五育并举”参照的体育定位审视,不仅有助于明晰体育在“五育”体系下的功能定位,同时也为揭示学校体育助力“五育并举”的内生问题提供借鉴;(2)“身心协同发展”不仅作为学校体育基本观念持续影响大众认知,也在实践推展过程中与体育育人追求互为渗透形成融合共进关系,但也因身心发展步调不一而催生体育教学实践困境;(3)“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引入学校体育主要基于“身体素质”与增强体质的对应关系及课余运动训练与专业运动训练的一致追求,但由于存在教育学、训练学与社会学对接困境,身体素质全面发展逐步暴露趋于理想化及难以落位问题;(4)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贯彻“全面发展”理念需要理清学校体育育人向度及与诸育的融合限度、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身心维度目标的协同并进与重新审视与合理定位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反映和突出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和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教育性、锻炼性、娱乐性等不同原则。体育游戏的主要原则是锻炼身体,以加强身体健康、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为目标的活动。体育游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敏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游戏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体育活动,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自己创建和开发新的游戏内容,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提高游戏的有效性,使学生全身心主动投入到课堂练习中,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课堂学习效果,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行,核心素养理念日渐深入校园,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既要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又要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更好地增强体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就要求实施深度教学。因此,本文首先介绍深度思维课堂教学的特征,然后讨论研究体育深度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求,以及体育教学中深度思维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最后以微视频资源为例,深入探究体育深度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综述法和数理统计方法时黑龙江大学生女大学生运动健身认知、行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大学女大学生对运动健身的“知、信、行”有明显的偏差。通过分析研究,建议在对黑龙江大学女大学生的运健身活动给予适当的技术指导,促进女大学生体育运动健身以及健康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