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朱鹏  陆青萍 《考试周刊》2013,(2):162-163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社会问题,而且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按照职业发展的现状,只有做好职业信息采集工作,大学生的就业观才能与就业市场同步,才能增强就业的忧患意识,才能端正就业态度。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基础上,探讨分析做好职业信息采集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基于就业难的社会问题,采用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当代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的内涵,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对解决他们职业决策困难的有效性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就业观念被认为是造成就业难的主因,各界对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的议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问题应放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就业观念是否存在问题应有一定的客观评判标准,而不应以是否达到一种人为的期待和简单的要求为标准。通过对当前复杂价值环境中的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进行再认识和必要的反思,澄清过去对就业观念问题的认识误区和偏差,对改进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已经不同以往,个人条件,家庭环境也与我们上一代的情况大不相同,在时代快速发展和对职业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有效和合理的职业教育对于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职业教育局限于书本及文书等基本技能的传授,传授的是基本职业道德,而不是基本的职业人格,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职业价值观不良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从“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生人才数量相对不足”这一矛盾现象的分析入手,指出“职业价值观不良”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五人格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职业取向标准问卷调查湖南4所本专科院校的446名大学生,以探讨大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职业取向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都较高;超2/3的大学生稳定性、开明性、随和性、责任心人格处于中间状态;人格、社会支持与其职业取向关系较密切;社会支持与稳定性、外向性、随和性、责任心人格相关显著.大学生要重视人格完善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积极探索自己的职业取向.  相似文献   

7.
高校扩招背景下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剧了“90后”大学生的就业难现象,“毕业就失业”已成为“90后”大学生的一个普遍心理.受时代变迁影响,“90后”大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人格特征,有着独特的就业心态、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应对“90后”大学生就业难,需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完善配套政策、变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就业观念等多方面着力,离不开政府、市场、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一波又一波毕业生就业大潮的来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因方面来看,是因为毕业生对职业的自我定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就业时没有什么求职目标,也没认真思考过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就业时带着很大的困惑和迷茫,这会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必须要思考自身的职业定向问题。  相似文献   

9.
职业人格培育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赋予了辅导员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任务。构建大学生人格培育体系,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其中,健康的职业人格是辅导员高素质的重要标志,是辅导员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积极的职业情感、良好的职业习惯的现实体现。要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使之成为“导向型”“、服务型”、“职业型”、“专家型”辅导员。  相似文献   

10.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生人才数量相对不足”这一矛盾现象的分析入手,指出“职业价值观不良”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1.
浅谈职业人格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各类职业学校的教育是一支主导力量,承担着培养职业人格的重任。现代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技巧的同时,还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人格。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校园文化的综合作用,对学生进行健康的职业心理教育,坚定的职业意识教育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的具有健全职业人格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教师工作倦怠水平的现状,考察社会支持在教师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中式工作倦怠量表、简式艾森克人格问卷和社会支持问卷对350名教师进行测试。结果(1)教师轻度工作倦怠的检出率为38.6%,中度工作倦怠的检出率为19.7%,高度工作倦怠的检出率为4.3%;(2)内外向对于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神经质对于耗竭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精神质对于人格解体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客观支持能够部分中介内外向、精神质和人格解体的关系,主观支持能够部分中介内外向和成就感降低的关系。结论:教师的工作倦怠问题比较严重,人格特征是影响教师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社会支持可以部分中介人格特征对于工作倦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为提高学报质量,增强学报的社会竞争力,学报编辑应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以高尚的人格作用于作者、审者、读者,使他们接受编辑的影响,进而参与学报生产活动。编辑人格形象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智能的吸引与引导作用、道德的感召作用、情感的亲和作用、气质与性格的感化作用等。为此,编辑应在自我教育、知识储备、敬业情感、职业道德等方面加强自身修养。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教育正确面临着从传统的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人格教育的转变。如何针对当代学生的特点,有效地解决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性的教育难题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迫切性。运用人五人格理论分析一个有良好社会适应性的人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构建一种新的“人格模型”,对学校教育探讨培养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当前小学教育应通过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依靠课堂教学和活动交往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能力。  相似文献   

15.
We examine the role of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in the job exploration process of Latino undergraduate business students to ascertain th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ocio‐cognitive variables that lead to greater success of students in their job searches. We find that personalities such as extraversion and conscientiousness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career self‐efficacy, career expectations, and interests in both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which in turn positively influence job exploration behaviors. Additionally, we find that personalities such as agreeableness and neuroticism have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career exploration behaviors. Our findings provide Latino business students with college vocational guidance that can help enhance their career confidence, job beliefs, and career interests in the job‐seek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6.
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引发了各界对于高等教育本质的追问。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格教育,高校频发这类案件缘于社会转型期大学人格教育的缺失。教育理念市场化、产业化,教育价值观功利化、实用化,人性教育缺位,人文情怀缺失等是大学缺乏人格教育的主要表现。因此,大学教育必须抛弃功利心,回归本质,进行人格教育,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开展通识教育,重拾人文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机制;教师也应完善自身人格,言传身教,成为合格的人格教育施教者。  相似文献   

17.
责任意识由社会人格发展而来,是在社会人格基础上的一种提升与升华,体现出社会人格的主动性、道德性和担当性。如何在社会人格基础上实现责任意识的提升,如何建构以责任为基础的"责任——社会人格"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需要重新审视的一个课题。要建构"责任——社会人格",首先,应回归责任主体的主体性价值,对公民进行责任主体意识教育;其次,应树立整体思维,促成社会协同效应,在群体互动中形成公民的整体认同感;第三,应树立公民角色意识,提升实践活动,建立积极的行为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18.
社会感是指社会性的积极情感,它包括爱、同情、关心、尊重他人的情感,对他人的责任感,与他人的友谊感和亲和感。优胜感是指人们在面对他人、与他人比较时产生的优越感、自豪感、荣誉感。当下,整个基础教育倾向于培养优胜者,造就了众多的优胜感极度发展的人。为使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社会感的发展;为此,教育者对学生的期待应从优胜期待为主导转向人格健全期待为主导,教育评价应从重相对评价转向重绝对评价,师生关系应从主客关系模式转向主主关系模式,教育者对学生的爱应从"父爱"转向成熟的爱。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考察职业院校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卷,抽取6所职业院校的421名教师进行测查。结果:(1)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整体水平不严重。男教师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11~20年和30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在组织去人性化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5年及以下教龄的教师,在组织去人性化、情绪枯竭、科研耗尽感,工作倦怠上,已婚教师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2)神经质和外倾性对工作倦怠及其各维度的预测作用均显著,精神质仅对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的预测作用显著。结论: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水平较低,人格特质能够较好地预测工作倦怠水平。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是专业工作,应该体现规范性。依法认定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依法评价社会工作,依法规范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势在必行。社会工作法治化应该以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为目标,按照全新的标准确立社会工作职业的活动范围、具体工作内容,甚至包括从业伦理等要求。在职业化基础上进一步依法(或立法)拓展社会工作领域,提升社会工作效果,并使这种机制制度化,进而形成社会共同意识,实现社会工作的全面法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