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认识论为基础和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之分野是高等教育主旋律下的多重变奏,二者从不同方面深化并发展了高等教育哲学,尽管都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历史合理性,但也都具有各自不足之处。高等教育哲学的走向是整合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即在“哲学”与“政治”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进而寻求“理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拓展--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高等教育实践的深入和扩展,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哲学基础也在不断拓展,强调高等教育“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的认识论哲学,与强调“为国家政治服务”的政治论哲学仍然是当今高等教育存在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强调高等教育为“消费者服务”的资本论哲学给出了市场导向高等教育实践存在的理由。认识论、政治论和资本论哲学从不同侧面诠释了高等教育的存在基础。本文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为例,说明高等教育实践对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质疑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政治论和认识论的哲学基础观不能涵盖高等教育存在的全部合法性.高等教育之所以存在还有其更为深刻的本源性基础——人的高层次发展的需要.本文拟从不同角度阐释人的高层次发展在高等教育合法存在中的意义,以及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存在的哲学基础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构的逻辑起点。世界著名的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先生提出的高等教育存在的两大哲学基础,即政治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本文简称“两点论”)已成为人们确立高等教育思想的经典,在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在对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理论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存在的教育人类学基础。认为,布鲁贝克政治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是有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但忽略了任何教育存在的教育人类学这个首要的基础,教育人类学基础、认识论基础和政治论基础共同构成高等教育存在的哲学基础。从教育人类学出发,文章认为大学应首先为学生而设,“大学者,大学生之谓也”,进一步强调人们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价值现。  相似文献   

5.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界享有盛誉.该书最值得称道的是其巧妙地找到了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高深学问,提出了著名的两派高等教育哲学的分野--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和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采用了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但是该书并没有提供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而且将高深学问作为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也不是十分准确,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际并不完全适用.高等教育哲学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其功能除了解释高等教育现象以外,更应当揭示高等教育规律,指导高等教育实践.我国的高等教育哲学既要重视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启示,更多地关注高等教育的现实问题,又要走出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误区,更多地关注人.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走过了精英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等阶段,传统的基于认识论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指导下的实践出现了种种问题,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教育实践的新要求,人们开始寻找高等教育哲学新的突破点。马克思关于人的生活的论述为我们寻找新的高等教育哲学指明了方向,生活哲学成为高等教育哲学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存在的外部哲学基础即布鲁贝克的认识论基础和政治论基础,已成为人们确立高等教育思想的依据,其缺陷及危害不容忽视。基于此,我们提出高等教育存在的内部哲学基础——人的存在论。人的存在论支撑着认识论和政治论,三者构成的“倒三角”关系共同支持高等教育的存在。从这一理论出发,高等学校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面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是构建高等教育哲学的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政治论”、“人本论”高等教育哲学观都是哲学智慧的体现。但从哲学与教育的原始意义上考察,从高等教育的普适价值着眼,高等教育应以开发人的智慧、教人追求“大智慧”为最高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9.
自从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提出政治论和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后,该哲学基础一直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构的逻辑起点之一。从方法论、认识论及本体论三方面对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进行分析,以此来探讨把"人"作为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的来源,以"生命论"来应对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对于了解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蕴含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其中高等教育公共管理的强化是认识论哲学与政治论哲学博弈的结果,纯粹的自治和绝对的政府控制都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佳选择,高等教育管理的理想是建构利益相关者的治理结构等思想对认识和改善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约翰.S.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以“高深学问”为基点提出的两大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政治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在世界高等教育理论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至今仍然是当今高等教育存在的理论基础。但基于科技理性之上的这两种哲学在今天看来已经把高等教育引向了歧途,忽视了教育本职所在。在反思这两种哲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提出高等教育应以人为根本目的,构建高等教育哲学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哲学观。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哲学尚未获得完备的理论形态,"人本论"、"生存论"、"认识论"、"政治论"、"智慧论"和"资本论"等对立统一的理论的出现,预示和表征了高等教育哲学的"内在紧张"。本文从比较的视角展示了中外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概况和核心关注。  相似文献   

13.
时代的变迁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重构了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学基础。以约翰·S·布鲁贝克为起点,为知求知的认识论、为世求知的政治论与入世求知的实用主义认识论为普及高等教育合法性哲学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这三种论调都以高深学问为原点,并受特定理性指引。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高等教育合法性哲学“理性三论”的“反理性压制”批判打开了普及高等教育合法性哲学的再讨论空间。在百家争鸣中,中国经由马克思主义启蒙,依循具体国情、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脉络,从以知渡世的实用主义政治论走向基于共同善而探究高深学问的共益论哲学,为普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共同体社会缔结教育契约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周璐 《考试周刊》2014,(84):157-158
《高等教育哲学》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是布鲁贝克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对整个高等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布鲁贝克认为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点是高深学问,并以政治论和认识论为线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多元哲学观的并存: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到新阶段也有了新的存在意义,传统的高等教育认识论和政治论哲学现在面对社会现实环境和一系列新的问题时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许多学者从高等教育在新时期的多方面功能和价值出发,提出了人本论、境界论、资本论等当今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新的哲学基础.这一切表明,多元哲学现的并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方芳 《文教资料》2011,(11):115-116
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布鲁贝克以"高深学问"为基点提出两大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政治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两者从不同方面深化并发展了高等教育哲学,至今仍然是当今高等教育存在的理论基础。但高等教育哲学尚未获得完备的理论形态,尽管都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历史合理性,但具有各自不足之处。本文将"人本论"作为理论基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蒋凤英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81-183
从高等教育哲学视角,分析了认识论和政治论中教师、学生、管理者以及高校本身的不同目标追求及其相互冲突,认为超越政治论和认识论二元对立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实用主义高等教育哲学观,可以调适多种主体之间的目标冲突,确保高校组织的有效和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8.
《人本高等教育哲学的诞生与发展--中美两部《高等教育哲学)之比较》一文对译著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一书和张楚廷著《高等教育哲学》一书进行比较,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但亦有明显不妥之处,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并初步介绍了"智慧论"与"生命论"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9.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基于当时美国各界对高等教育功能的混乱认识背景下写成的一部高等教育哲学名著。他以"高深的学问"为逻辑起点和核心,以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哲学观为分析问题的线索,以与高深学问关系密切的八个问题为支点形成自己的分析框架和思路,对高等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探究高深的学问进行了回答和辩护。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一部思想性哲学著作,他在这部著作中继承了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大学功能观,这也正是它的经典之处。  相似文献   

20.
大学文化确立了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从高等教育哲学中可追溯大学的价值存在,认识论与政治论是高等教育哲学中对大学文化的不同解读,将两者统一的大学文化更有利于大学在时代的不断变化中坚守传统、与时俱进。在明确大学文化的哲学内涵基础上必须依靠大学校长和全体师生共同建设大学文化,通过大学文化建设来提升大学的整体水平,进而增强国家软实力,推动社会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