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以心理韧性理论为指导的研究缺乏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韧性发展过程的动态探讨。积极认知、应对策略、自我效能感等个体因素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大学环境中应对压力情景的挑战而形成的,父母积极品质的影响和支持性家庭关系等家庭因素增强了经济困难大学生应对经济压力的信心,家庭以外的因素则强调了社会支持所起的作用。这三类保护性因素与经济压力作用的结果可能促进了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发展,也可能使其心理功能发生紊乱。提出了心理辅导与教育的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291名藏族中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中学生心理韧性量表与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施测,探究藏族中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其心理韧性对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藏族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处于中上水平;藏族中学生倾向选择的应对方式依次为:忍耐、问题解决、退避、发泄、幻想和求助,男女生之间不存在差异;多元回归显示,藏族中学生积极的心理韧性因子对积极应对方式的选择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志远 《高教探索》2013,(1):140-143
以广东省综合类院校、专业型院校等不同性质类型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探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现状,分析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韧性发展影响因素,探索提升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的策略.调查研究表明,增强心理韧性对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应对压力和成功克服逆境有着积极作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发生机制包含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全方位发挥各因素的综合作用,能够不断提升其心理韧性,促进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简称中职生)心理韧性与自尊、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自尊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测量463名中职生。结果:(1)在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上,二年级显著高于一年级,女生积极认知显著高于男生,家庭支持男生显著高于女生。(2)高心理韧性中职生的问题解决、发泄、求助、幻想、忍耐得分显著高于低心理韧性中职生。(3)心理韧性与问题解决、发泄、求助、幻想和忍耐显著正相关;自尊与问题解决、求助显著负相关,与幻想显著正相关。(4)问题解决、发泄、求助和忍耐直接影响心理韧性,同时,自尊在问题解决和心理韧性间存在中介作用。结论:中职生的自尊、应对方式与心理韧性关系密切,帮助中职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困难,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可以提高中职生的自尊水平,有助于中职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初中生心理韧性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以621名初中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初中女生的人际协助和积极认知优于初中男生;独生子女心理韧性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学生心理韧性优于乡镇学生;是否留守学生其心理韧性无显著差异;高心理韧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低心理韧性学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有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韧性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预测值分别为37.1%、14.2%、10.6%。要针对不同初中生群体开展有效的引导与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水平,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216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应付方式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测试,利用SPSS16.0和AMO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2不同心理韧性水平的大学新生在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3心理韧性通过积极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可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β=0.74,p<0.001),通过2种应对方式可以负向预测心理症状(β=-0.42,p<0.01)。结论:心理韧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2个指标均有重要影响,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路径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尊和应对方式对心理韧性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淮南市某大学316名大学生,运用自尊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进行测评.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检验其作用机制.结果:(1)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自尊对心理韧性相关显著.(2)经路径分析发现,积极应对在自尊和心理韧性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尊和积极应对是提高大学生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较高自尊和积极应对的大学生较为自信,容易复原;而消极应对的大学生思维偏狭,更难复原.  相似文献   

8.
心理韧性是心理学研究热点之一,它作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应对机制,受个体先天气质、家庭、学校、社会及人际交往等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强化个体积极心理品质、营造良好家庭和学校氛围、构建良好社会支持系统及加强心理教育和传授心理韧性的知识和技巧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心理复杂,在金融危机下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因此,有必要从职业韧性新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如何在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从多种途径提升自己职业韧性积极应对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在研究中,文中分析了提升学生心理韧性的措施,希望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为积极心理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韧性资本在生活应激与心理危机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学生生活应激调查”(SLSI)和“CD -韧性量表”(CD - RISE)抽样大学生459人,采用 AM OS 拟合结构方程模型.结果:直接效应模型中,生活应激对心理危机的诱发效应是0.72,韧性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效应是-0.13;中介效应模型中,韧性对生活应激的缓冲效应是-0 .30,韧性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效应是-0 .32(比直接效应增加近2倍),韧性中介效应即生活应激较高诱发心理危机的直接效应0.72衰减为较少诱发心理危机的间接效应0 .09(比直接效应减少6倍).结论:韧性是一种积极心理品质和独特心理资本,其核心资产或特质是抗逆力和复原力;韧性资本是个体免遭伤害的心理免疫和个体复原成长的优势力量;韧性资本在生活应激与心理危机之间具有双向中介效应:既缓冲生活应激,又干预心理危机;韧性资本具有个体韧性能力、忍受消极情绪、积极接受变化、自我控制能力、精神信仰力量等因素;韧性中介效应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参数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心理韧性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心理韧性和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影响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过程性因素即到京时间、转学次数和结果性因素即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有显著影响。到京6年以上的流动儿童在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方面显著高于到京6年以下的流动儿童。公办学校、未转学、家庭收入2000元以上的流动儿童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这五个方面均高于打工子弟学校、转过学、家庭收入2000以下的流动儿童。尽管流动儿童不利的过程性、结果性、其他因素对其心理韧性、城市适应有不良影响,但在同样处境不利的情况下,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对其城市适应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焦虑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作用,使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采取问卷星线上的方式共得到1198份有效问卷。结果发现:1198份数据中无焦虑症状762人(63.6%),轻度焦虑398人(33.2%),中度焦虑30人(2.5%),重度焦虑8人(0.7%);女生在焦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学历、年级和居住地在焦虑上的得分并无显著性差异;大学生心理韧性及其各维度与焦虑存在显著水平的负相关,心理韧性及其各维度和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和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积极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对焦虑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因此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韧性是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其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4.
心理韧性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从心理韧性的内涵入手,参考“00后”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心理特性,结合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人四个方面对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心理韧性建设作为切入点,提出“00后”群体针对心理韧性建设培育的意义所在。心理韧性建设是一种可培育能力,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个人品质、创设家庭成长氛围、定期开展心理评估和团体训练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认为研究生的心理韧性在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研究生的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各因素、人格因素等存在着相关性。通过测量调查,分析了各指标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更为直观地了解研究生心理韧性现状,为有针对性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严重危害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心理韧性研究对重新审视和缓解其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问题,促进其心理和专业自主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具有良好韧性的教师能够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保持对教学的持续热情与发展动力。文章对教师韧性进行界定,论述影响教师韧性的因素,着重探究其对大学教师韧性发展的启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心理韧性团体辅导对于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的改善以及对心理适应的提高作用,以北京市东城区某打工子弟学校两个平行的四年级班级为研究对象,采用2*2混合设计,对实验组班级的流动儿童实施七次心理韧性团体干预活动,对照组班级不做任何干预.结果发现:(1)心理韧性干预活动对于心理韧性总分和情绪控制维度的干预效果显著;(2)心理韧性干预活动对低分组的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总分、积极认知、目标专注、情绪控制、人际协助干预效果显著;仅对高分组与中间组的心理韧性总分干预效果显著;(3)实验组心理韧性的变化状况可以预测心理适应的变化.结论:心理韧性团体干预有利于提升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有助于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建议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途径联合开展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干预项目.  相似文献   

18.
范琳 《江苏高教》2017,(12):56-59
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严重危害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心理韧性研究对重新审视和缓解其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问题,促进其心理和专业自主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具有良好韧性的教师能够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保持对教学的持续热情与发展动力。文章对教师韧性进行界定,论述影响教师韧性的因素,着重探究其对大学教师韧性发展的启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大学生心理韧性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354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心理韧性问卷”,考察了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年级特点、是否独生子女类型和城乡类型差异。结果表明:(1)男大学生在情绪控制上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而女大学生在人际协助上显著高于男大学生;(2)大学生在心理韧性上年级差异显著,大四学生在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个人力和支持力上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3)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目标专注、积极认知、个人力和支持力上,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4)农村大学生在目标专注、积极认知、情绪控制、人际协助、个人力和支持力上显著高于城镇少数民族大学生。  相似文献   

20.
<正>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临会对自身有重大影响的环境时能够积极应对且保持个体良好发展的一种能力。可见,在留守儿童问题上,心理韧性可以成为衡量留守儿童发展的一个标准,即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决定了留守儿童个人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应当成为教育者重点关注研究的对象之一。此外,要想从根本意义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并非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强制要求父母放弃离家务工来陪伴孩子,而是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