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同课异构”这一校本教研方式,为教师开辟了一个对话交流的空间,使教师从封闭的独立备课走向合作备课,教师的教学从“单打独斗”走向“大兵团作战”。在这个平台中,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同课异构”教研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隐忧。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重研讨、重反思、重互助,改善着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增加.为教师焕发出极大的改革热情和强化学习提供场所.更是帮助教师成就事业.完善自我,从教育实践中继续学习的场所。下而结合教学实践淡一淡教师如何进行教研。  相似文献   

3.
在上海市“八区联动”校本教研专题调研过去三年以后,今年由《现代教学》杂志、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和黄浦区教育学院四家合作,再一次就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现状作了一次调研。结果表明校本教研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以往“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的“事务型教研”,正向以“教学改进”为重点,对教师发展富有真正意义的“学术型教研”回归。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促进教改,每个学期每个地区几乎都举行诸如“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等教学教研活动。这是由来已久的一种检查评比、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教研手段,但在这种教学教研活动的背后却隐藏着种种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公开课切合实际吗?它能真正起到示范和学习的作用吗?当某一学校承担县级或市级的公开课时,学校领导早早就开始物色合适的教师。谁有讲公开课的实践经验,谁的基本功扎实,谁的嗓音较动听,谁的举止能登大雅之堂……作为一次展示本校教学实力的难得机会,关系到学校荣誉的大事,这不得不使…  相似文献   

5.
“校本教研”,其蕴涵的基本理念应为:学校是“校本教研”的基础.“校本教研”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校本教研”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利和责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校本教研”必须植根于教学实际。根据以上校本教研“为了学校、在学校中、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学行为改变是教师改变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但当前教师教学行为改变存在着无合作、无证据的弊端,需要寻求教研策略突破。引入混合循证教研策略贯穿课前运用数据证据,课中生成数据证据,以及课后优化数据证据的全过程,形成循证教研的闭环。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教学行为得到优化,思维导向的“双主”结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且教学行为的内生动力,即实践性知识也得到增强。研究证实了混合循证教研策略对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把教学反思理解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在这一背景下,教学反思已被作为校本教研的必备项目,可是教学反思反思什么,常常困扰着广大教师。  相似文献   

8.
校本教研,就是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和教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让老师们在活动中思考、讨论、相互交流,在思想的相互碰撞中催生教育智慧,孕育教学灵感。“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校本教研对于教师改进教学,促进专业成长,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实事工程”。  相似文献   

9.
这些年,在农村有些学校教研的氛围不浓、实效不高,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向研究型转化的步伐。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我认为,只有发挥好教研组“引领、合作、交流、发展”的工作职能,就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促使教师专业发展并逐步形成学科教学特色,凸现教研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一、在校本教研氛围中探究“弹性化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教师全员参与、合作探究、全体受益的教研,是教师人人要做,人人能做,人人受益的大众化教研。校本教研是进行“弹性化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的保证。在校本教研氛围中探究“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模式,就是要改变过去的单人单课孤军奋战的局面,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才智,教研组内合作,集体研究,加以优化整合,并在课堂实践操作中,予以完善修补,反思总结,最终形成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的教学设计。以一个年级五个班为例,每个班级的教师认认真真备一个主题单元的课,通过集体讨论,再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行组内教师资源共享,这样半个学期的课只需要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问就能备好了,还能充分保证备课的质量。教师在认真备课、集中研讨的过程中,既钻研了教材,研讨了教法,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校本教研是教师合作文化的创建平台。校本教研可以使教师从孤独型文化走向对话型文化,从工作者转换为学校的主人,从被动走向主动。在校本教研中创建一种理想的教师合作文化,主要通过培养教师的“专业对话”和“合作研究”;激活教师的合作意识;创设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教学研究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研的起点是教学问题,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教研的关键,而解决问题是教研的归属。提高教学质量重在提高教研质量,“照本宣科、满堂灌”式的教师已为学生所不尊,而“多能型”、“学者型”教师愈受学生欢迎。教育教学需要求质量,社会发展需要合格的教师,教研(尤其是教学中的教研)是必由之路,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搞好教研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3.
宋庆 《教师博览》2003,(1):54-55
一、自有匠心施砥砺教学是教师日常进行的主要工作,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学科教学领域中长盛不衰的话题。教师依据特定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环境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这被看成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主要内容,但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教研能力。从发展的眼光看,教师从“教书匠”向“专家”、“学者”转型是必然。教师的功夫表现在课堂,但蕴含在“课外”。备课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就那么几本课本,但从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上看确实是永无止境的。深入浅出是真功夫,高水平的教师总能够把复杂的东西讲简单,把难的东西讲容易。教…  相似文献   

14.
张人利 《现代教学》2007,(10):14-14
在《现代教学》2007年9月的杂志上刊登了一份上海市中小学教研活动现状的专题调研《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正在回归本意》。从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到,教师们认可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与教学实践研究有关,其中听课、评课教研活动颇受教师欢迎。这次的调研结果与2004年上海市“八区联动”校本教研的结果有些不谋而合。当时,参与调研的教师也普遍认为听课、评课是比较有效的受欢迎的教研方式。这两次调研的结果都表明,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应该成为校本教研的主流,是教师的最近发展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叶刚 《教学与管理》2004,(11):35-37
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笔者认为,教师在教艺雕琢上也要“自主、合作、探究”。“同一堂课”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它是指几个教师共同选定同一篇教材后,“个性化”地设计并施教,在“互动”的观摩、品评中提炼教艺、反思不足的一种校本教研策略。其操作“三步曲”如下: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合作与竞争的时代,传统“单兵作战”的备课方式已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集体备课可以增进教师之问的相互了解,形成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教学氛围,还可以推广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为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夯实教师基本教学功底,加快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积极改革教师备课制度,从源头上着手,笔者尝试在本学区以“整体优化、分工编写、求同存异、课后反思”十六字方针开创一条集体备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质量影响到全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学工作的质量。故此,我校采用“滚雪球”式的语文教研活动,在“说讲结合、同课异构”的合作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校本教研”这一名词凸现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时,“教师”已经不自觉地从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中被推到前台。而人们对于“教师”的研究,也在悄然发生着范式的转变:即从解构教师的职业发展阶段到注重教师的完整专业生活,从分析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到关注教师在“教育行动”中综合表现出来的实践智慧。毋庸置疑,自从Wittrock(1986)的《教学研究手册》发表以来,教师知识已经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师院校的“说课”活动,不同于中小学的“说课”活动,它是指在教师上课之前,由某个教师“说”,多个同行教师“听”与“评”,说、听、评结合的一种教研活动;是说课教师个别创造性劳动置于听课教师群众性评议之中的一种双向教学交流活动。通过说听评,达到说课教师与听课教师优势互补,教学经验相长,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中小学中普遍开展了“说课”活动,对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高师院校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致使高师院校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顾泠沅教授认为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着两大“落差”,即: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设计的“落差”,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落差”。如何缩小“落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新课程目标?我们在构建贴近教师实际的校本教研、创造适合学生需求的课堂教学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