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余光中有着作家与翻译家双重身份,多年的文学创作对其文学翻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形成"文白相辅"的翻译思想,译作语言呈现"文白相间"的鲜明特点。本文拟从余光中的文学语言观出发,探讨其文学翻译思想和实践,进一步了解余光中翻译思想的成因及其译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
林纾的翻译思想总体是进步的,其译书是为了表达其爱国思想,激发民众斗志,传播西方先进的改革思想及文学观点.其译作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其扎实的文学功底,加上其诙谐风趣的语言,使译作源于原著而优于原著,其归化译法便于译文读者理解,因而拥有大量的读者.  相似文献   

3.
《田园交响曲》的译者李玉民先生主张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译作应是给读者以文学享受的作品。本文将从文学翻译的美学范畴和审美标准的角度来鉴赏《田园交响曲》译作在内容、语言形式和意境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种种美学元素;并且分析了审美观下文学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刘佳全 《考试周刊》2010,(21):33-34
奈达的功能对等给翻译带来了新的方法论,然而鉴于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功能对等并不能完全解决文学翻译中的问题。文学作品翻译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摆在译者面前。面对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微妙关系,忽略语言形式的功能对等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损伤了其文学性。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对于语言形式的依赖启发译者.适度异化的语言更能体现一部译作区别于译入语原创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5.
曹明伦是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研究专家,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方面均有建树。曹先生认为翻译目的有"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之区分,而实现"非文本目的"才是翻译实施者的根本任务。笔者从这一理论出发,探讨其译作《培根随笔》对原作风格的保留程度,发现译作充分体现了"二元目的论"的要求,很好地传达了原文语言古奥、文笔简练、修辞巧妙和警句迭出的写作风格,实现了翻译的目的,也验证了"二元目的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Allusion"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方式,而文学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修辞来实现的。在文学翻译中能有意识的传达修辞的模糊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和译作质量的赏析都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幸梓 《文教资料》2013,(35):89-91
林译小说是近代文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开创了我国早期翻译作品的先河.林纾以其独特的“耳受手追”式的翻译方式,翻译出上百部外文小说.他的翻译理念对我国的翻译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翻译界的泰斗级人物.他的译作中所传递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促进了我国近代社会维新思想的传播.林译小说在文学、翻译和语言领域都有着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由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关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的视角下,以杨静远儿童文学译作《柳林风声》为例,通过译文中的叠词、拟声词、叹词、句式、口语化语言等方面来分析目的论在译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陈琰 《海外英语》2011,(14):162-163,172
老舍自称"写家",很少人知道他还是位"译家"。他的译作颇受国内外人的好评。但是对于老舍翻译思想的研究国内不多,国外也尚未发现,因此成为了翻译史研究中的一个遗漏。根据老舍自己的论述,我们试将其关于文学翻译的思想用两个词来概括:自然,有风格。此文分析《苹果车》——老舍翻译的唯一部外国名剧——探析老舍如何做到语言自然又有风格,并探讨了其翻译思想产生的根源,以及在中国翻译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是"五四"新文学理论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胡适认为要改造中国文学,必先翻译外国名家作品,以西洋的文学方法作为我国新文学创作的模范。他采用直译手法用白话或白话式文言进行翻译,与他改革中国文学的主张一脉相承。通过对《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译作的剖析,来探究胡适早期的文学翻译观,及其对翻译小说文学艺术价值的选取。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翻译中一方面要传播源语的文化,另一方面要力求译作通俗易懂。文学译作中文化的展示首先要从异国情调的角度来体现。其次在语言要素中精雕细刻,让人感同身受。同时还要注意译作的“意合”问题,使译作从“异化”、句际、段际关系等各方面与之相呼应。在文学翻译中,文化“传真”与“意合”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它们将有益于读者对源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2.
翻译讲究“信”、“达”、“雅”,不同文体的翻译有其各自的翻译标准及策略。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必须遵循忠实、通顺,真实地反映原作的艺术现实的艺术性原则及符合译作的本民族的语言习惯的原则等。因此就要探讨文学翻译的标准、模式及策略。  相似文献   

13.
徐芳 《考试周刊》2009,(29):25-27
余光中先生以诗和散文成名。然而他学贯中西,在文学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不仅译介了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同时还发展成一套自己的译论。本文以他关于翻译与创作关系的论述为主线.阐述其主要译学思想,并通过分析他翻译的英美诗歌。看其翻译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及体现,以及对于后进译者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颖 《海外英语》2012,(7):135-136,146
自译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在自译过程中,译者、作者和读者的身份合而为一,产生的译作既具有其他翻译作品的共性,也显示了自译作品的特殊之处。通过对余光中诗歌自译进行剖析,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其自译作品的特点,得出三点结论,即自译实践是译者翻译思想的具体体现,译者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译文的充分性,翻译策略较为灵活。  相似文献   

15.
温彤 《培训与研究》2009,26(7):126-127
文体风格的传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优秀的译作不仅要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还要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这是因为文体风格是作家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语言素养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反映。译作必须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特别要尽量保留具有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形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6.
文体风格的传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优秀的译作不仅要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还要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这是因为文体风格是作家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语言素养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反映。译作必须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特别要尽量保留具有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形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整个过程都是与美学紧密相连的,翻译过程其实就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过程。翻译工作者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广泛的阅读,加强语言功底,从而使翻译更加准确,更加符合美学标准,以最终臻于"化境"与"传神"的最高境界。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翻译与语言模糊性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结合文学作品汉英翻译的实践,对模糊语言的美学特征进行总结,进而得出这一结论:对于文学翻译的"模糊性"的正确把握与认知对文学翻译实践和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过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涉及到的不仅是语言,更有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文学翻译作为较高层次的翻译也不例外。以劳伦斯的《彩虹》中性描写的翻译删节问题为引,指出由于中西性观念的不同使得文学作品的翻译面临一些问题,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从而提出,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必须对译作进行文化过滤,以使之更好地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是对原作的介绍和再创作,是对外国文学原作的艺术加工,它和非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不同。文学翻译的标准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通顺,使译作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作的风格。文学翻译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理解和表达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密切相关。文学翻译的译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修养和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20.
张真 《文教资料》2009,(23):40-42
本文作者针对文学译者如何实现在译作中对原作美的把握,从文学译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在文学翻译语言中的体现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