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歧义,指的是语言中某个结构项含有两种以上不同的解释,从而导致人们对该结构项有两种以上的理解。这种现象在人类自然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近几十年来,语言的歧义现象受到了育普森(Ruth.M.Kempson)等语言学家的关注。由此应运而生的诸多研究不仅扩大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而且丰富了语义学的研究内容。本文拟就英语中存在的歧义现象从深层结构方面作一讨论,以探寻英语表达中的奥妙。一、歧义的分类1.词项歧义(LexicalAmbiguty)这种歧义现象的特点在于:语言中的某一词项含有两种以上不同的词项意义。在语言运用中.人们对它会产…  相似文献   

2.
英语中的同义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这里所说的同义现象,泛指同义词、同义句、同义段等语言现象.在翻译中,我们要以根据这一语言规律,进行自如的表达,达到中英两种语言间的最大限度的等值.本文将从词、句、段这三个语言层面入手,分析语言的同义现象和翻译.同义现象是语言的一个突出的现象,了解和探讨这一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语言规律的认识,这对于语言的学习和运用都是重要的,对于语言的翻译世同样重要.数年前就有学者指出:“同义现象…··不仅包括表示某一概念的单词,而且包括体现同一概念的各种表达方式和手段(李赋宁语)…  相似文献   

3.
离合词的存在,有着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原因,它是汉语自身发展中出现的一种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言语交际和语言表达的需要,以及汉语词汇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使得离合词这一现象必将长期地存在,并深刻影响着汉语体系和汉语交际.对于这一语言现象,我们必须正视它的存在,及时描写和分析,不断总结其规律,而高合词的成因和离析理据无疑是最好的研究导向.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语言.必然会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观念.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必然会在语言中折射出来.本文就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的种种表现,如男性词的泛化使用,构词,词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英汉法律语言中的隐喻现象含有大量的颜色词,通过对英汉法律语言中的黄、红、白、黑、绿、蓝这六对颜色词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这些颜色词在英汉法律语言中产生的隐喻现象和喻义异大于同,原因与英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系统的不同,语言中对应的词汇所包含的语义范围也各不相同,具体表现为词义不对等、精确性不一致的现象。从英汉一词多义现象、构词模式和上下义词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可发现英语词汇一词多义现象广、词汇的概念化程度较强,且其具有形态化的语言标志,所有这些使得英语词义的精确性高于汉语词义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7.
李佩 《林区教学》2010,(4):47-48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现实中的语言现象。认知理论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在一定的意象图式的基础上,借助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手段实现的。一词多义现象是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不仅是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英语词汇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学文科》2008,(2):27-33
【题型特点】 1.短文语言易懂,篇章结构难易适中,无生僻语言现象,无超纲词汇。平均每篇短文约9个句子,词汇量约110个词。 2.错误设置均为高中生学习中常见、常犯的基本语言应用错误,具有一定典型性。  相似文献   

9.
“非言语”是相对于“言语”一词提出来的。言语又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语言指的是以词为基本结构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音义统一的人类交际工具。言语是人们在交际中对语言的运用。它是在个体身上进行的活动。即个体借助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来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理解语言和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过程,它必须遵从这种语言的规范。  相似文献   

10.
历来的研究者在研究一词多义现象时过于关注语言本体和语言的使用者因素,因此多数研究集中在词汇层面,而从语言接受者的角度在语篇层面开展对一词多义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本文尝试从受众的角度将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置于语篇的框架下,运用最新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听者在不同语篇的使用中如何识解一词多义中的特定含义。  相似文献   

11.
禅宗语言观在中国古代哲学言意之辩、社会历史演变、禅宗自身内部变革、参禅人员构成转化、外部世俗文化等综合影响下,经历了由“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再返归“不立文字”的思想转变。本文即从从禅宗语言观的文化背景及其语言日常化、俗语化、非理性、自证性等实践与艺术表征入手,分析其“不立文字”的思想根源即禅宗“般若”语言观,最终指出“不立文字”应与“不离文字”形成辨证圆融。  相似文献   

12.
古代涉"工匠"义的词语,名词较多,主要由单音词和双音词构成,其中双音词占绝大部分。由于受语言表达精确性和经济性的双重作用以及语言约定俗成规则的影响,古代涉"工匠"义名词一直处于一个发展与更替的动态系统之中,有的词语出现较早,有的出现相对较晚,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则直到清代甚至现代汉语中仍见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工"、"匠"、"工匠"等仍见使用,但"工"、"匠"已经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以合成词的形式出现,"工匠"一词已经成为取代其他词语而独立广泛使用的最主要的涉"工匠"义词语。  相似文献   

13.
语源释义法在古代汉语语汇教学中有重要作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古汉语语汇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古汉语中的方言语词意义,亦可借今方言语词解释古雅言语词。  相似文献   

14.
明清白话小说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材料,其中大量的方俗语词为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研究这些特殊的词语对汉语词汇史、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以及古籍的校勘整理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摘取明清白话小说俗语词十余条,分“字面普通而义别”、“字面生涩而义晦”及虚词三类,试加诠释。  相似文献   

15.
闽语的“卜”和“挃”都是“要”的意思,是口语中的常用词,也是未见于外方言的闽语特征词。但是在各地闽语中,“卜”和“挃”不论是用字还是读音、意义或用法都有许多差异。通过对闽语的“卜”和“挃”的分析,研究认为,方言词汇的研究应着力于常用词,尤其是口语常用词。但是,常用词的比较研究,不能只取某一个词义作孤立比较,而必须从整个义位的系列并联系义素的组合,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才能认识单个常用词的完整含义和功能。而且,常用方言词的比较。应对内比较同区方言之间的异同,对外比较方言与古今通语的异同,如此才能准确提取归纳方言的特征词及其历史层次中的语言事实与演变规律。最后,对方言常用特征词的词源考证很重要,但必须经过音韵论证、字义分析和古籍用例引证等环节,这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6.
AB式拟声词及其重叠形式的多角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式拟声词中叠韵词较多,第二个音节声母为“1”的也较多,后者可能与古代汉语的复辅音有关。这类词通过不同的方式时现实世界的声音进行模拟。AB式及其不同重叠形式的拟声词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这类词作状语时,在组配方面受到拟声词形式和VP组成成分的双重限制。这类拟声词后加“地”与否表现出不同的语法意义。是否加“地”与拟声词的形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朱子语类》文白相间,新旧质素交融,叠置着从历史上各个时期传承下来的不同历史层次的词语和宋代产生的新词新义,现存各本的异文在某种程度上又反映了宋至明清的语言演变,为汉语文白演变和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语言实录。文章在比勘今存宋刻本《池录》、朝鲜古写徽州本、明成化本等各本异同的基础上,就"大小大、烦恼、浑沦、节掯、困善、潦草、秋采、提撕警策、偎风躲箭、絮"等方俗口语词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委婉修辞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委婉作为古汉语中一种常见话语模式的修辞手法,是一种文化的具体体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它的文化特征。委婉修辞常用的表现方式有谦敬语、避讳语、迂回语等。谦敬词语包括谦敬称谓和谦敬副词,合乎古代礼仪的规范,是礼仪文化的反映。避讳是言语有所禁忌的表现,呈现了古人在语言运用中追求雅化、人情化的审美倾向。迂回语的使用是古人言语智慧的反映,曲折婉转正是其合目的性的策略体现。  相似文献   

19.
“以言破言”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言说方式之一,其源于对不可言说之物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中国文学解决言意矛盾的一种策略和智慧。现代西方文论、尤其是文本批评,则强调文学言说具有“能指优势”的特点,突出了文学语言的形式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以言破言”和“能指优势”两种理论的比较,阐明中西文学批评在语言意识上的差异和形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问题和现代汉语的“名物化”问题如出一辙:“名物化”理论是参照印欧语体系而抹杀了现代汉语自身特点的产物;“词类活用”说则是参照了现代汉语体系而抹杀了古代汉语(文言)自身特点的产物。某些词的固有的功能属性特点为我们认识“词类活用”说提供了认知上的依据。我国的语法传统是“让语法学更有效地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服务”。“词类活用”说正是这一传统的历史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