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教研论坛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研论坛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的网络教研新平台.教研论坛的功能是:集体备课、专题讨论、解惑答疑、共享与交流教学资源.通过对这四种功能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教研论坛的推广应用,使教研论坛成为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教育科研的一件重要工具,从而促进一线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整体转型.  相似文献   

2.
网络教研是信息社会、网络技术的产物,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的实施应运而生。一网络教研”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是拓宽教学研究途径、推进校本教研、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它以网络为着眼点,加强各学科的整合,加强校与校、教研室与学校之间的网络沟通,有力地推动了各学校的校本教研,同时也满足了教师对教学问题随时探讨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网络教研是伴随着教育信息化而产生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研模式,与传统教研相比网络教研有其独特的优势。它扩大了教研职能,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研更加科学。但在推进网络教研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来自观念、技术、经费、信息素养、科研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转变观念、认同网络文化、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是实施网络教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教师如何跟上时代步伐,改变传统教研模式,网络环境数字化教研已成为当今教研的新课题。在新课改的的实施过程中,探讨网络教研的基本模式,从中寻找教研新途径,拓展教研渠道,变革传统的教研方式,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网上教研作为一种全新的教研方式,正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喜欢,它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教师负担、促进教育和谐发展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着重从网络教研平台的搭建、网上教研的形式、网络教研的作用三个方面阐述网络教研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网络教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研活动的方式也跟随着发生了变化。为了合作与交流、协作与共享,网络教研应运而生。网络教研是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如今,利用网络上博客做教研已成为教研的时尚话题。当前,许多教师都积极参与网络教研,而且乐此不疲,网络教研风景无限好,我们何不也走进其中,去了解、去尝试呢?本期话题中关于网络教研的一组文稿就是通过网络约稿的,他们都是各地活跃在网络上的网络教研者。  相似文献   

7.
陶园园 《华章》2007,(11):157
网络教研是伴随教育信息化而产生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研模式,与传统教研相比网络教研有其独特的优势价值.它扩大教研内涵,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更有利于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但是在推进网络教研的过程中会遇到来自观念、经费,信息素养,科研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转变观念,认同网络文化,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是实施网络教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网络技术是一场革命,给山区农村教育带来了机遇,也给山区农村教育带来了挑战。结合山区农村开展教研活动的困境,本文浅析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县域网络教师教研平台,推动山区县域教研活动的开展,带动山区农村教育发展,促进我国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普及和运用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革,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掌握最新的技术以向学生进行指导和传授。网络教研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方式,它是指教师通过网络技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的新型教研方式。网络教研使得原先的教研活动发生了彻底的变革,网络教研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很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对于网络这一新生事物有一种疏离感,甚至有一种抵触感,觉得网络上语言过于粗放,对于严肃的教学研究来说是不适合的。这一现象造成了网络教研的最大障碍。因此在学校教研工作中,学校和教师要对网络教研提高到一定的认识高度,以实现网络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邢鑫 《学周刊C版》2014,(11):196-196
网络的普及和运用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革,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掌握最新的技术以向学生进行指导和传授.网络教研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方式,它是指教师通过网络技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的新型教研方式.网络教研使得原先的教研活动发生了彻底的变革,网络教研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很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对于网络这一新生事物有一种疏离感,甚至有一种抵触感,觉得网络上语言过于粗放,对于严肃的教学研究来说是不适合的.这一现象造成了网络教研的最大障碍.因此在学校教研工作中,学校和教师要对网络教研提高到一定的认识高度,以实现网络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开展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教科研机制的转型进行论述,提出"利用网络教研构建教科研工作新常态"的观点。针对昌都市的教育现状,对基于网络的教研方式进行尝试,通过寻找教研新途径,拓展教研渠道,为昌都市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注入强大的催化剂,扩大教科研工作的辐射面,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彻底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2.
孙涛 《成才之路》2013,(1):14-14
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高速网络的建设和教育现代化的实施,通过网络进行教研是新形势下教研的必然之路。网络教研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新老教师聚集到一起,畅所欲言,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助和交流。那么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网络教研,让我们的教师都能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呢?以下笔者结合多年的教研经历,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集团教研是指以教育集团的教育资源为基础开展的教研活动。集团教研在保证教研活动质量,提高教师参与面和参与度上有明显的优势,是区及以上教研活动、校本教研、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的有益补充,与其共同构成四级教研网络。区域推进集团教研工作需要学校、教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三层联动”,密切配合,并建立起各自相应的制度。推进集团教研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促进教师发展,落卖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教研成为一种重要的教研形式。如何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是教研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而社会性软件是网络上实现“人与人交互”的重要工具,是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转化的有效平台,它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社会性软件在网络教研中有利于教师的反思和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社会性软件有助于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教育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网站及各学校校园网的普及,网络教研应运而生,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网络教研改变了传统教研供给不足的状态,为我们提供了超越时空界限的交流、对话和互动平台。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以网络资源为依托,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成为了目前各地教研活动讨论的主要话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性软件——网络教研的有效工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教研成为一种重要的教研形式.如何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是提高教研质量的关键.社会性软件是网络上实现“人与人交互”的重要工具,是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转化的有效平台,它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在网络教研中,社会性软件的应用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研究,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助于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使每个教师都成为教育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研方式、研修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利用博客这样一个近似“零壁垒”的网络新技术,构建动态、开放、互动、共享的网络教研新模式,是今后教研工作的亮点和特色,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要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就必须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管理。管理策略的确定,往往基于管理者对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认识。我认为,尽管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并不是说教师不搞教育研究就不能开展常规教学工作;开展教育研究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有良好的教研品质与教研能力,对于某些教师来说,并不是说开展教育研究就可以开展的;  相似文献   

19.
王丽 《宁夏教育》2006,(12):11-12
校园网络教研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网络教研不是网站与教研的简单相加,而是互联网对教研的全面服务和深刻改造。当前,许多有条件的学校都纷纷建立校园网,许多教师都尝试网络教研,但是如何利用网络开展教学研究工作,这是个新生事物,需要我们不断尝试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网络教研是基于现代媒体技术的新型教研模式,对于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实现区域内教学资源共享与教学互补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践行以人为本的教研理念,实现一线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交流,进而提高教师的教研学术水平。文章从网络教研的概念入手,分析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融合的优势,从四个方面阐述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