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黔东南汉语方言在贵州方言中有特殊的地位,其内部包括湖广、桂北、川黔三种西南官话类型,另外还有属于湘方言的“酸汤话”。讨论黔东南汉语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深化贵州方言研究。文章认为黔东南汉语方言的形成是明清时期汉族移民的直接结果。黔东南汉语方言在明朝时期渐具雏形,清代“开辟苗疆”时期在州内各县基本形成。在其形成过程中,移民来源、历史区划、民族语言、自然地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贵州方言以西、东、南几大类型为最大的分类特征 ,其根源在历史沿革。黔东南“苗疆”特殊的历史、地理位置导致其在贵州方言分野中的特殊地位 ,有关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包括方言在内的贵州历史、文化等研究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贵州方言以西、东、南几大类型为最大的分类特征,其根源在历史沿革。黔东南“苗疆”特殊的历史、地理位置导致其在贵州方言分野中的特殊地位,有关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包括方言在内的贵州历史、文化等研究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4.
清帝国开辟苗疆之后,极力提倡用儒家文化教育苗民,兴办苗疆义学、增设苗额、鼓励汉苗通婚、允许苗民当兵等措施,采取全方位的文化再造,大治“化苗”,将苗民从“生苗”-“熟苗”-“民人”。  相似文献   

5.
雷公山苗族"立房"的过程和仪式即是一次"家"的生命打造过程.苗族房屋的"物"的空间,通过性别和社会分类系统,表达了苗人的宇宙观与秩序体系,塑造行为主体对人与家的认知,体现社会的再生产.把丢苗寨是明代入黔屯军顾成后裔,作为军屯后裔顾氏的一支,因进入苗疆腹地而"苗化"",汉父苗母"性别观表达在"家屋"文化空间之中.苗族"家屋"文化逻辑反映了苗族"人观"与社会分类体系,展现了汉族入黔的"苗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移民是历代王朝开疆拓土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策略。为实现对西南边疆的开拓及控制,明初,中央政府在这一区域设立卫所制度,实行有组织有规模的汉族移民,给黔东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富足的劳动力,极大地推动黔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初黔东南落后的社会面貌,使得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研究明朝初年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情况,探讨明初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的社会背景、过程、类型、活动、特征及影响,总结汉族移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当下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术界对开辟苗疆的性质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开辟苗疆属于改土归流的范畴,另一种观点认为开辟苗疆不属于改土归流的范畴。这两种观点都各有其立论的依据,以及其依据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可商榷之处。笔者认为,解决开辟苗疆的性质问题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改土归流和黔东南苗疆“生苗”地区有没有土司的问题,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理解不同,必然对开辟苗疆性质的理解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8.
贵州是我国未识别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其地理分布特点是沿滇黔、湘黔古驿道一线分布。历史上东西向的滇黔、湘黔驿道是贵州的移民文化走廊,各种族系或移民从四面八方进入贵州,并在此会合与分化。在复杂地形条件制约下,贵州形成了汉族移民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故有"文化千岛"之称。  相似文献   

9.
清代黔东南苗疆范围大致包括今榕江、三都、丹寨、雷山、台江、剑河及其邻近地带,这一地区雍正朝开辟前向为"生界"。雍正年间,鉴于西南边疆形势变化,清廷在此进行了大规模军事行动,设置了"新疆六厅",为巩固统治,避免文化冲突,朝廷在此推行了教化为先,学校为本之策,对黔东南苗疆,乃至西南边疆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658年,清政府扫灭南明势力后,为开发贵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扫除割剧势力,建立和完善省内各级地方行政建制。2.实施改土归流,开辟苗疆六厅。3.垦荒辟田、兴修水利、开矿、开路浚河、发展交通促进城镇工商业发展。以上一系列措施对稳定西南边疆,发展贵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抗战军兴,国民党的统治重心由东南沿海逐渐向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西北地区转移,如何发展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如何处理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凝聚各民族的力量支持抗战,成为当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贵州处于西南地区中部,地理位置重要,而苗族在贵州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发展贵州苗族地区社会经济问题,在西南地区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教育的作用在战时更为突出,发展苗族特种教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就抗战时期贵州苗族特种初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特点、成效作一探讨,以期对今天的少数民族教育有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黔中苗族支系纷繁,但他们在婚俗方面基本一致。通过考察黔中苗族婚恋经历的几个过程,从两个方面提升黔中苗族婚俗审美的文化意义:一是婚俗审美标准源于族群的认同与区分;二是婚俗美的形式存在于民族的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13.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多民族的省份就具有多民族的音乐文化.在贵州这片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土地上,苗族民间音乐成为了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一枝奇葩.研究和保护贵州苗族民间音乐时于贵州乃至全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4.
旅游时代,是全球化时代的生活现实。西江苗寨以有1 258户、5 326人而号称天下第一苗寨。在旅游时代,西江由传统的苗族村寨,逐渐演变成了黔东南的一个重要符号,贵州的一个重要符号,苗族的一个重要符号。2008年在西江召开的贵州省旅游产业大会,将西江作为一个著名旅游景点打造出来了。旅游时代的西江模式,是中国特有体制下政府倾力营造的一个现代神话。  相似文献   

15.
在苗族学者龙绍讷主持编纂之黔东南苗族土司族谱《龙氏迪光录》中,有遗文一卷,其中有竹枝辞11首,表现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为反映风土民俗;一为揭露官场腐败之现实;一为反映人民疾苦之状况。通过这11首竹枝辞,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清代苗侗社会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渝东南土家族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渝东南地区在殷、周时期居住着百濮之族。本不与蛇巴人接壤,蛇巴人被尧派羿屠于巴陵后,部分巴人向西部逃难,匿于石穴蜕变为白虎巴人,吞并土百濮,形成巴蜀对峙。旋楚子灭巴,秦灭楚。濮已灭亡,复不称巴人后裔,史称蛮,继称上,后世便以土家人自称。濮人不甘灭亡,百濮之一,板盾蛮专杀白虎,其民俗流传于渝东南及黔北、湘西、鄂西等古代百濮居住过的广大地区。许多方言流传至今,泄露了百濮人与巴人的关系。为追寻渝东南土家族源头提供了有力证据。有比较清晰历史线索可以考证的是鱼凫国,她发源于蜀,沿岷江而下,与百濮之族融合,生活于宜宾、重庆、涪陵。然后一支沿长江继续下行至今奉节,另一支溯乌江而上,至渝东南乃至“九溪十八洞”。  相似文献   

17.
黔东南苗族服饰艺术的原生态与创造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东南苗族人民依山而居,伴水而住,与青山绿水朝夕相处,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生态和原生的民族文化。黔东南苗族妇女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其服饰艺术素材几乎都取自自然环境,日月星辰、山峦原野、树木花草、鸟兽虫鱼在它们灵巧的手指间展示出写实而又简朴变形的图案、绚丽明快的色彩和蓬勃的生命力,反映了她们的心灵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依相融;黔东南苗族服饰情趣飞扬,充满灵性,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其刺绣画面无论是山脉、云雾、河流还是动物大都以动态呈现,极富生命的韵律感;黔东南苗族服饰图案的构图严谨大方,极富想象,往往用刺绣烘托主体图形,如平绣、绉绣、锡绣、辫绣、叠绣、破线绣、锁绣等技法,有的还运用不同肌理的对比和半立体的浮雕装饰效果,使服饰图形疏密有致,富有独特的苗民族原生态艺术美感。黔东南苗族服饰艺术的创造表现则可反映在具象的描绘、抽象的表达、心象的流露和工艺的开拓上。黔东南苗族服饰艺术是典型的原生态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多元一体民族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彰显民族特征、强化民族意识和丰富创造表现的艺术价值。黔东南苗族服饰图形中天真浪漫的情趣,服饰色彩中生命本能的选择,既充满生机,又极具特色,值得现代艺术设计认真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的历史可上溯到上古黄帝时代,苗族文化充满了历史的烙印,其氏族文化象征在苗族今日的生活、建筑中依然清晰可见,构成一种独特的民族美与艺术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