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汪涛 《中国科技纵横》2010,(15):454-454
通过对股东优先权的概念、制度和法律性质的分析,阐明作为一项民事特权,它通过对公司股东处分股权的限制来换取对优先购买权人特殊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股东派生诉讼是当今世界各国保护公司少数股东利益的一个共同的制度选择。但从各国司法实践看,该制度也可能被恶意滥用。本文简要阐述了中美两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及其限制性规定,并对各自特点及该制度在我国司法实务中的意义做了初步评析。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流通性割裂现状的基础上,得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以每股净资产最大化和对上市公司经济资源的控制或索取为其主要目标这一结论,然后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实践(分为不分配现金股利,为再融资而满足监管条件的低派现,和控股股东的高派现套现这三种),证明了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是控股股东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制定的,是为控股股东的利益服务的。  相似文献   

4.
傅永昌 《软科学》2008,22(3):23-27
针对经济活动(如股改、定向增发、兼并收购、重组、整体上市和非常广泛的股权合作)中有可能存在的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引入认沽权证产品,在协商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多执行时机、执行价格按一定利率随时间线性增长的奇异认沽权证方案,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最小二乘法编程计算权证的模拟值,在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基础上,有助于合作中控股股东战略意图(如股改、定向增发、兼并收购、重组、整体上市等)的实施和顺利促进最广泛的双方股权合作。  相似文献   

5.
庞梅 《科研管理》2008,29(4):48-54
摘要:无论是在股权分散的英美国家的公司中,还是在股权集中、存在控股股东的欧亚大陆和东亚国家的公司中,股东权益的保护都是公司制度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下股东权保护演进历程的比较,法律的作用被证明是至关重要的,法律保护股东权利的有效途径是强化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我国《公司法》的修订、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回应了股东权保护的迫切需要,顺应了股东权保护的国际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公司接管中基于控制权收益的控股股东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屠巧平  张彩玉 《软科学》2005,19(6):94-96
关于公司接管动因的研究文献表明,控制权的共享收益和私人收益是大股东出现的主要动力;在市场制度缺陷较大和法律对投资者保护较弱的国家,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单位成本降低,控制权收益发生率提高;结果导致追求股东收益最大化的并购行为被扭曲,低效率的并购频繁发生。因此,规范和制衡控股股东行为应从市场制度缺陷入手,从相应的法律制度规则设立入手。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公司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娟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4):151-152
公司法修订引进了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为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提供了又一道制度保障。我国公司法在不同章节用两个条文规定了这项制度从这两个条文出发,分析了该制度在我国立法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时提出了几点不足与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让非流通股变成可以流通的股份,必然会影响到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如何通过完善投票表决制度来切实的保护流通股股东权益?如何解决投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顺利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促进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已经成为了学界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以2009~2014年已实施股权激励的非国有上市公司为对象实证研究了控股股东动机、股权激励与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结果表明:监督型控股股东环境中,股权激励的实施可以抑制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侵占型控股股东环境中,股权激励虽能抑制公司的投资不足,但会加剧公司的过度投资。股票期权激励方式提供的风险激励对投资不足的抑制更强,但在终极控股股东掏空环境下对过度投资的加剧也更高。  相似文献   

10.
公司治理、负隧道效应与控股股东股权流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洪江  尹宇明 《软科学》2008,22(6):27-31
认为控股股东的股权流动性是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一个控股股东股权流动性与隧道挖掘行为的一个简单模型。模型显示对于以资产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大股东,他们所持股权的流动性将影响其隧道行为的机会成本,基于总体资产价值最大化的约束,控股股东可能采取支持上市公司而不是掏空上市公司的做法,即"负隧道效应(Negative Tunneling)"。在定向增发过程中,出于总体资产价值最大化的考虑,控股股东可能选择注入优质资产而不是劣质资产。初步的实证检验支持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11.
王蕾茜  邹辉文 《科研管理》2020,41(6):268-279
本文以2008-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及倾向得分匹配下的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放松卖空管制对企业基于研发费用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放松卖空管制促使上市公司削减研发费用;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卖空机制强化了管理者削减研发费用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这一现象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更明显,但在管理者持有长期股权激励的公司中得到了有效抑制,且长期股权激励的治理效用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依然存在。进一步研究排除了投资机会改变等替代性解释,证明放松卖空管制后管理者削减研发费用确实是盈余管理动机增强所致。本研究扩展了对卖空机制实施效果的理论认知,为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治理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MBO(Management Buyouts)是杠杆收购(LBO)的一种重要形式,20世纪70-80年代风靡欧美,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企业改革实践,曾一度成为我国产权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MBO相关法规不健全,MBO动因背离了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改善经理激励等积极动因理论,管理层利益侵占成为当前我国MBO的重要动因,产生当前这种异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经理人市场的缺失和股权交易市场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13.
陈晓畅  仲伟周  李霞 《科研管理》2004,25(2):129-134
自推行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公益机构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飞速发展时期;目前公益机构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并在科教文卫体等领域的公共物品供应、救死扶伤、促进社会效率与公平以及正义等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转轨社会制度对社会活动主体行为规范性有效约束不足。我国目前的公益机构的行为在许多方面出现了偏离原有社会规范的种种扭曲并产生了严重的社会恶果,严重阻碍了我国公益机构的健康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本文在对我国公益机构形成与发展进程充分描述的基础上揭示了公益机构的性质与功能,剖析了我国公益机构行为扭曲的表现、恶果及其根源,并从中外比较角度提出了公益机构行为扭曲管制的宏观政策与微观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以2010-2012年宣告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并进行行权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对公司研发支出行为的影响。发现,在基数期公司研发支出强度与是否实行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呈显著正相关;而在行权等待期公司研发支出强度变化与是否实行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经理人存在很强的动机利用研发支出进行盈余操纵,以获取由股票期权激励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研究还发现,经理人管理权力加剧了这种操纵行为,作为嵌入公司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独立董事制度发挥了一定的治理作用。本研究结论为政策制定者调整相关股权激励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美国企业在内在需求驱动与外在市场压力双重作用下,经历了业主控制型治理期、股权逐步分散下引入职业经理人治理期、股权分散下职业经理人控制治理期、股权结构机构投资者集中下职业经理人控制治理期。美国企业所采取的市场监控型治理是与美国治理文化、伦理相匹配的,在渐进式治理演进中由股东主导逐步向尽力平衡各方利益演进,蕴涵着和谐治理的理念。中国企业应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治理环境、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的融合,实现和谐演进下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星  郝颖  林朝南 《科研管理》2007,28(4):115-125
基于股权融资的市场时机理论,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再融资政策,本文较为深入地实证分析了市场融资条件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资本结构的影响。检验期间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流通股市价被普遍高估的市场条件下,再融资政策是导致股权融资次数差异的主要因素,而融资次数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利用市场融资条件的差异。对融资次数较多的公司而言:(1)利用股价高估的市场条件,通过股权融资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2)以往实施股权融资年份的股票市价对当前的资本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3)股票市价对上市公司IPO后资本结构的累积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对样本公司总体而言:(1)现时和历史的高估股票市价对公司资本结构均未产生持续显著的影响;(2)再融资政策的限制使得普遍的股权融资偏好并没有转化为普遍的股权融资现实结果;(3)总体平均负债率的下降,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获得较多再融资机会的公司吸纳了更多融资资金后的平均化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与美国等成熟证券市场不同,我国上市公司配股后的投资收益要高于市场平均收益。上市公司的累积超常收益与融资额负相关,与配股前账面/市值比和当年净利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张信东  薛海燕 《科研管理》2021,42(2):161-170
以2013年—2017年新三板创新层企业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处置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服务中小创新创业企业的两个资本市场中企业创新投资的差异,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别从企业内部“管理者短视”和外部“股票流动性”视角探究了影响该差异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三板创新层企业的创新投资活动显著高于创业板公司;新三板企业低管理者短视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促进作用,而新三板的低流动性具有遮蔽抑制效应。本研究为全面判断与评估创业板和新三板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新证据,对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和促进企业创新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1997-2001年期间在沪深股票市场上市的595家A股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股票市场对流通股本规模的反应。我们发现,股票价格与公司每股收益显著正相关,与流通股本规模显著负相关。股票价格与反映公司增长机会预期的行业市盈率在股票市场高涨时显著正相关,在股票市场低迷时相关性不显著。本文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对国有股上市流通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股权溢价、短视性损失厌恶与失望厌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昌生 《预测》2009,28(5):15-19,26
高股权溢价,作为金融市场上的诸多异象之一,自被提出之时起就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试图从理性理论的角度对股权溢价之谜进行解释,但结果却无法令人满意。行为金融则从行为人的短视性损失厌恶和失望厌恶的心理规律出发,对投资者的目标效用函数进行了修正,为我们理解高股权溢价现象的成因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本文则进一步引入行为金融理论对高股权溢价评价周期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高股权溢价与评价周期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与美国相关结果的对比,本文证实了我国股票投资者具有高损失厌恶和失望厌恶的心理特征,这一结果为投资者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