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一流学科在大学类型和学科类型维度上表现出明显的聚集与分散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世界一流学科在各类大学中的分布存在"长尾现象",尽管有大量的世界一流学科聚集在极少数的世界一流大学中,但分散在各类极具特色的非一流大学之中的世界一流学科数量也与其大致相当。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聚集度按照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人文艺术学科序列平缓递减,准一流大学和非一流大学的学科聚集度随着学科类型的变化在小范围浮动。回应当前的学科建设工作,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当遵循优势学科的"聚集效应",重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提升学科建设效率。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需要重新审视其办学定位,基于优势学科整合相关支撑学科,建立具有一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学科组织群落。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这为我国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指明了方向。全面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研究和挖掘其中所蕴藏的理论精髓:坚持学科引领,建设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坚持教育为本,建设高标准思想政治课程群;坚持与时俱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与思想政治课的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3.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要求,是推进理论创新的要求。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不够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自信等问题。而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直接关系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十九大精神引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教材、教学、教师"三位一体"出发全面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质量;从学科、层次、年龄三方面构建起梯队衔接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坚定文化自信,打造优势特色学科;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4.
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任务,是在各项“重点发展政策”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不仅有利于激发高等教育内生动力,更对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梳理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的国际经验,对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具有重要参考。鉴于此,我国应根据各大学和学科发展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战略措施,包括升级一流大学建设计划、制定并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国家计划、创造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发展的环境、开拓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办学数字化新空间、发挥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明桂 《河南教育》2018,(12):51-53
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是一篇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性任务,总书记在谈到学科建设时,指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原工学院党委在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时,提出要首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自2017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尚有不足,在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距离党中央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通过对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规范建设、质量建设、开放建设和影响力提升等方面的问题现状展开研究,并以此作为学科建设的着力点,在实现学科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学科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的建构与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客观要求,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学科定位应该是,它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又是领头的学科,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生命工程学科。其建设思路是,要增强学科意识,作好发展规划和培养方案,形成研究方向的特色,抓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队伍的培养,加强学科建设评估工作。同时,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8.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的建构与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客观要求,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学科定位应该是,它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又是领头的学科,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生命工程学科.其建设思路是,要增强学科意识,作好发展规划和培养方案,形成研究方向的特色,抓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队伍的培养,加强学科建设评估工作.同时,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体现学校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发展方向的学科。高度重视并着力建设好这门学科,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一项根本性、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文化自信的时代课题对教育提出全新要求。以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和丰富内涵为观照,我国一流学科建设需要生成学科文化自信,其内涵可深描为三个维度:文化底色源自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两大支柱产生的凝聚力,文化底蕴源自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大核心意识显现的软实力,文化底气源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科制度、体系和内在价值对教育复杂实践问题的解决以及创造的伟大成就昭示的硬实力。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知识在生产与转化中形成具有整合功能的一流学科知识文化,是涵育一流学科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学科组织在质量建设中形成具有导向功能的一流学科组织文化,是涵育一流学科文化自信的现实土壤;中国学者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形成具有传续功能的一流学科共同体文化,是涵育一流学科文化自信的中坚力量。生成一流学科文化自信要分别从共创自主学科知识体系、共建学科组织和共组学术共同体入手,对标构建一流学科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以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质、文化标识和文化形象真正通向一流学科文化自信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贯彻以及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日益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可喜景象。但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发展,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指导,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依然是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2.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明确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时代一流大学内涵何为,需要多维审视:从哲学角度出发,"四因论"视角下世界一流大学的"目的因"即社会贡献最为重要;从时间角度出发,历史视角下世界一流大学概念与内涵更为清晰丰富,愈加注重发掘中国特色;从现实角度出发,以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的全球视角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背景的中国视角下的世界一流大学与政治、文化、经济等各领域结合更为紧密,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各维度统一指向:新时代一流大学应是能够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促进社会发展、引领文化方向、参与全球治理的大学。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第四届马克思主义论坛于2007年10月13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重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这一主题展开研讨。论坛由上海市马克思主义论坛组委会、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与会专家学者通过主题发言、专题点评、自由发言等多种形式,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创造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建设及其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实践性功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等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形成了一些共识和建议。具体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工作者应尽之责,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大国应为之举。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重要意义已得到广泛认同,其发展水平俨然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一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我们有必要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指导思想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义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导向原则在于坚持以实践为导向;必然要求在于要具有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15.
创建中国特色一流大学是中国启动985工程的建设目标。从一流大学发展的三维空间切入,探讨了目前中国一流大学建设在办学机制、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出明晰大学理念,注重制度创新;以人为本,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发挥自身优势,注重形成特色,是促进中国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的迫切需要,也是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创新能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迫切需要。高校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学科优势突出,研究力量雄厚,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力量,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肩负着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积极发挥学科优势,着力打造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构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的贡献。一、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为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认真学习宣传,坚定贯彻落实,大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使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成为时代的要求。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从学科发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突出的政治优势,在知识体系上需要自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根基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来的创造性实践和创新性理论。坚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提炼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是构建符合知识体系叙述逻辑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基于CSSCI数据库对"双一流"大学研究地图进行探讨,发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双一流"大学研究的关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萌芽期、探索期和发展期。大部分高产研究机构都表现出对"双一流"大学研究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将高产作者群中各位高产作者的"双一流"大学研究成果进行前十年(1998-2007年)和后十年(2008-2017年)数据相比,发现有减少趋势和有增加趋势的高产作者人数大致相当。为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相关建设高校可以考虑在校内组建"双一流"大学建设办公室或者"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心等机构,其专门为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与决策参考服务。基于CSSCI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呈现出八个研究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治理改革、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及其评价体系、"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此外,"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的四个研究热点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议从学科理论、方法路径和实践层面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进而不断完善"双一流"大学研究内容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