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当下国家高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科技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因此,应用型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刘贤伟、马永红著,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科技人力资本视角下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一书从科技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考察试点工作在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的现状,通过借鉴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宗旨是培养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当今中国快速的发展,科技水平再创新高,造就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量增加,而当今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自主创造力不足,基础理论知识很难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大学生创造力现状分析其原因,从个体到院校培养模式的研究,制定适合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思想,旨在提升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度,提高大学生自足思考独立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伴随经济结构改革,人才需求发生深刻变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变得炙手可热。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也要随之变化,全力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本文以校企合作为导向,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策略进行探究,为研究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方院校研究生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惠波  刘技文 《内江科技》2006,27(4):8-8,135
在分析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地方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以便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进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最后对地方院校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办学同质化倾向严重,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效益不高,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让这些院校培养出更适合生产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如何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体系,相关院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立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文中通过长期工作实践和调研结果,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打破传统学科型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以问题引导式的设置课程方法;单独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提倡实践先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出台,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了平等的发展平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旅游学界亟待研究的问题。该文探究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双一流”视角阐明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新要求,并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提出从定制化培养、知名度提升、双师型师资打造三个方面优化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工程应用型院校肩负着为地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文章分析学科竞赛在工程应用型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功用,进一步明确工程应用型院校只有健全学科竞赛运行机制,配强指导队伍,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以学科竞赛为突破口,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广受关注,我国在该领域开展了诸多有益实践,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和深圳零一学院的人才选拔与培养经验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分析得出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凸显多元化选拔、进阶式培养和理解性支持的特色。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要从选拔、培养和支持服务等方面为人才提供适合的成长途径与发展环境,拓宽人才选拔视野,重视人才早期培养,并通过政策保障特色化育人实践。  相似文献   

9.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海  沈田 《科教文汇》2012,(3):31-32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在科技创新,关键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在创新教育模式。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手段、评价机制等方面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为了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深化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重新调整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构建应用型英语课程设置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自身教学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余文静  邵军  肖斌  曾凡才 《科教文汇》2013,(24):57-57,72
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医学生”为己任,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生物化学是医学重要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生物化学实验课更具直观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实验室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立起一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旨在能全方位、多层次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提出要突出要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为达到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战略目标,在未来十年中,科技人才工作需要多头并举,重点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为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等重大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3.
徐陶祎 《科教文汇》2014,(9):68-68,72
应用性教育的出现,是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为研究对象,立足“EDA技术”课程建设,探索和开发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14.
黄思思 《科教文汇》2013,(15):20-22
艺术院校德育不仅是培养德艺双馨人才的基础,还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本文从当前艺术院校学生道德品质的现状入手,分析学校德育存在的不足,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探讨艺术院校新的德育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不能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重新定位高校科技人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探索科技人员创业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导师-项目-团队”人才培养体系,丰富和拓展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同时,带动大学生创业由单纯复制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  相似文献   

16.
姚梦懿 《科教文汇》2020,(9):107-109
跨境电商的飞速发展使社会对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其关键任务之一。因此,国贸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紧密结合跨境电商发展背景,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本文在结合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状况与能力特性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国贸专业创新型人才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国贸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优化建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国面向未来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文章通过研究发现传统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模式不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在分析探讨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结构的基础上,从评价原则、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五个方面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提出合理设想。  相似文献   

18.
韦佳 《科教文汇》2013,(10):36-37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但是,从现行的体制和方法来看,还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文章就目前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怎样的策略进行讨论,寻找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使应用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将科技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甄别提取科技人才创新动机、创新素质、教育者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物质环境、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文化环境等7个影响科技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规范的实证研究中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其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的路径关系并验证各项假设,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科技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知识、智能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维持、创新和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科技人才知识创新包括交叉性、协作性、复合性、独立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因而它依赖知识团队成员多种知识的融合、多种学科的交叉和多学科人才共同智慧的结晶,通过建立知识库、知识地图、知识社区、内部知识市场提高知识转移效率,为科技人才构建专业性知识合作体系,营造良好的外部专业环境,为知识创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