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李新姣 《考试周刊》2010,(11):54-55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中心内容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体验哲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也对西方传统哲学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李雪 《华章》2007,(6):135
认知语言学是当今语言学界最热门的课题,而任何一种语言理论的产生、发展都是有其深刻哲学基础的,认知语言学也不例外.本文主要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及其哲学渊源和对传统语言学理论哲学观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用学是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研究中涌现出来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与趋势.体验哲学作为当代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将人与世界的互动活动--体验作为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它的精髓被概括为3项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体验哲学是第一代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是语用学哲学渊源的发展,是对传统语言学理论的弥补.  相似文献   

4.
笔者根据Lakoff和Johnson倡导的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提出从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视角重新看待外语电教教学,提出语言来源于实践,外语电教教学因其直观性和模拟真实性而符合外语语言习得的心理认知基础,因此电教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外语学习者学好语言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管昕 《文教资料》2011,(25):39-41
莱考夫和约翰逊将体验哲学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条基本原则,构成体验哲学基础。作者从体验哲学角度分析潘教授提出的"语言学是人学"的口号,进一步提出"语言学是社会关系学"主张。  相似文献   

6.
体验哲学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强调意义不是来自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是来源于人类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多重互动认知理解。空间隐喻的体验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系统性、多维性和与文化的一致性。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语言学家对它的关注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它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们的思维过程.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理解和体验一事物去理解另一事物.在英语中,形容词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某一类形容词最初是描写人类特征和状况,后来用于描写外在世界的事和物.根据体验哲学,人们以自己的身体为基础去理解和体验外在世界.因此,这类词语的延伸意义就产生了.扩展的方法之一就是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8.
试析语言的体验性及象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强调:概念、意义和语言首先来自于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感知体验,在此基础上通过隐喻等认知方式构建出其他概念(包括抽象概念),再通过词汇化形成了语言中的词汇,因此语言具有体验性和象似性。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思想的修辞手段,与身体经验紧密联系。笔者对汉语、英语中有关“吃”的概念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的角度对其做了讨论分析;通过阐述它们的体验特点,支持了隐喻具有体验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和ICM理论探讨听力语篇的连贯性。假设一个语篇能在我们的心智中成为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交际者就可以认为这个语篇具有连贯性。在该假设下,听力语篇的连贯性不仅依赖于语义信息,而且受到声音韵律和听话者ICM知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同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两门新兴学科。着重分析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在其理论研究中对认知语言学的吸纳、修正与重组,从而使认知语言学家从文化性认知的角度来深入研究语言,也使语言人类学家从认知科学的维度来审视语言和文化,是本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12.
框架、认知域及理想化的认知模式是认知语言学中表达概念的三个重要术语.对三者在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使用这些概念,加深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以降,认知语言学从诞生之日起,不断反思和批判生成语言学理论,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日趋走向成熟.对语言的语音、音位、词汇、句法、语篇、语义、语用等各个层面进行了研究,展示了其强大的解释力.以《认知语言学》期刊2009年刊载的论文和评论为数据,综述认知语言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阐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现状,探析当下的研究热点问题,展望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大文化语言学是美国学者帕尔默创建的年轻学科。它以认知语言学为框架,整合了语言人类学对文化和语言的研究。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与我国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化语言学思潮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认知性和意象性。文化语言学认为言语交际是人类认知活动,并把认知语言学核心概念运用到语篇分析中,构建出“语篇情节”。  相似文献   

15.
语境问题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语境的认识追随着语言研究的理路而嬗变。在结构主义语言研究的范式中,语境研究主要聚焦于语言层次中的内部结构关系,主张语境的形式理性;功能语言研究范式彰显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寻求语境的工具理性;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使语境研究发生认知转向,企图探索语境的关系理性。词汇作为语言有机体中最丰富、最核心的要素,它的生成、演变及其使用只能在语境的基底上得到合理的解释,作为一个重要知识领域的词汇教学研究自然离不开对语境的认知阐释。从认知语境视角看,词汇教学是调动学习者的词汇相关知识和经验论域知识的过程,彰显认知主体对词汇存在的语境阐释和理解,因为词汇意义是无数语境条件下的使用、复现特征的强化和固化,最终源于认知主体之经验。  相似文献   

16.
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范畴理论之一,它兼容了经典范畴和家族相似范畴观的优点,它所体现的原型效应为基本层次范畴和多义范畴研究提供了理据.本文拟就原型范畴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概括,探讨原型范畴理论在语言学研究中的意义以及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肯定Pylyshyn的认知科学相关学科结构图的积极作用,指出其局限;针对其缺陷简介阴阳五行说,建构认知核心学科群的五行系统。把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认知语言学、认知人类学、认知心理学分别与土、金、水、木、火一一对应后,进而对于认知核心学科群之间的常规生克、与反常的假生假克等复杂的五行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生成语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乔姆斯基创立的现代语言学流派,其标志是乔姆斯基于1957年发表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乔姆斯基创造性地提出了“语言习得天赋”假说,并运用该理论去描写和解释语言;而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旨在发起一场反乔姆斯基的革命;介绍了转换生成语法和认知语言学产生的背景和哲学基础,重点分析和对比了转换生成语法和认知语法视角下的被动句理论,并对他们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词汇的习得和掌握都是至关重要的。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国内的兴起,其相关理论在指导英语词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象似性作为近些年来认知语言学领域较为热门的研究对象,在多个方面显示了其在指导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优势。结合以往的词素构词记忆法,象似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大词汇量,巩固英语词汇学习。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学研究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它与哲学、心理学结合紧密,因此比较晦涩、难以理解。所以,这篇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起源、研究方法等方面简要地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对一些初学者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