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教结合"的本意就是把文化教育和学校体育、业余训练结合起来,构建起以体育部门为主体,以体育重点校及各级业体校为依托,以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将文化教育和业余训练相结合的模式。20多年来,我国各地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过程中积极推行体教结合模式,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文体并举的人才,为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采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各级各类业余体育学校的教练员队伍、后备队伍、科研水平、管理及竞赛体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强化“体教结合”,训练体制向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多渠道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研究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1  
根据目前业余训练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我国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指出大中小学课余训练一条龙模式将与体育俱乐部社会化模式并存,体教结合是我国培养和造就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程霄玉 《体育科研》2012,33(2):89-90
1围绕“双核”目标,引领体教结合 推进体教结合,关键是体教两家思想要统一、目标要双赢。上海市黄浦区体教结合工作紧紧围绕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这两个核心目标,从制度设计层面就’着力推动文化教育、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实践既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又能更好地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共赢机制。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来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投入、规模、运动项目与“体教结合”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研究认为,陕西省后备人才培养投入维持在较低水平,业余训练资源严重匮乏,投入渠道单一;三线队伍规模略呈下滑之势,“金字塔”人才流动结构失衡,选材面日趋狭窄;优势与新兴项罔的训练规模有所扩大;“体教结合”工作政策引导力度不够,政策驱动力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体育师友》2018,(1):28-30
体教结合是体育体系与教育体系相结合,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优秀文化素养的四有人才为目标。根据体教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出发,全面梳理和拓展学生的学训矛盾,构建一套既符合训练规律和教育规律,又能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两部门优势的学训共进体教结合教育模式,建立推进我校业余训练的长效机制。(【1】)  相似文献   

7.
竞技体育业余训练工作按照"体教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成绩共用"的指导思想,发挥竞技体育的育人功能,广泛开展中、小学校业余训练,积极发现、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使竞技体育人才队伍由小到大,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具体做法是:一、健全组织、明确责任为保证体教结合工作的正常开展,体育局负责业余训练的组织、管理及训练工作,并从体彩公益金中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  相似文献   

8.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典型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广东省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原有的三级训练网模式已经影响后备人才的培养,人才流失严重。建议:在外部环境上,通过“有偿训练”、合作制等形式,打破国家独办体育的局面,吸引社会资金;实施“体教结合”;在内部环境上,利用三种杠杆促进业余游泳训练的发展,树立大人才观,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若干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善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对策: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制度改革;树立大人才观,实施体教结合工程,加强体育人才的培养;改革现行竞赛体制,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注重科学选材,改善训练条件,加大科学选材力度;改革业余训练激励机制,增强业余训练活力,加大奖励力度,完善奖励机制;塑造市场主体,完善市场规则,强化管理,建立健全业余训练法规制度。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业余训练实行体教结合的几种做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学校体育》2000,(1):35-35
1999年12月6至8日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了全国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研讨会。会上代表们就如何面临当前业余训练的困境 ,适应新的形式 ,搞好“体教结合”,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展开了热烈而坦诚的研讨。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在会上强调 ,学生要确保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人才 ,高水平学生运动员也是人才 ,必须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谢亚龙在总结中说 ,“体教结合”的含义应是多方面的 ,包括抓体育基础 ;学生体质监测 ;组织课外的、课余的体育活动 ;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体育彩票的利用 ;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建立高水平运动队 ;把体育特色学校和学校体育特色结合起来等方面。本刊将从研讨会的交流材料中摘选一部分“体教结合”的先进经验体会 ,陆续刊登 ,供读者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贯彻国家体育总局全国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研讨会的精神,共商提高学生素质、加速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大计,江西省政府于三月底在南昌召开了“体教结合”工作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省政府主管副省长、副秘书长,省体委、省教委领导,各地(市)分管专员(市长)  相似文献   

12.
从高校体教结合的目标及观念的转变和羽毛球项目体教结合的形式与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实行灵活多样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业余训练培养体系及规范管理,建设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促进校园竞赛的开展是解决羽毛球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有力保障。通过体教资源的深度融合,建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条龙"青少年羽毛球训练新体系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刘巍 《冰雪运动》2008,30(2):47-50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调研方法,运用运动训练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汲取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及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认为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培养体制、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重训轻教”、“重体轻育”、教练员水平不高、保障体系薄弱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人才培养观念、发展多种培养模式、“训教结合”、科学训练、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和完善保障体系等对策,促进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决策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广东省佛山地区篮球业余训练中探讨篮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学习问题。采用社会调查法、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运动训练、体育教育、运动心理等视角去研究佛山地区篮球后备人才文化教育、体教结合的现状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业余训练是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的起点,是实现奥运争光计划的基础。我市在开展业余训练工作中,积极探索体教结合的各种模式,总结新形势下体教结合的新特点,巩固和发展首都的业余训练阵地,为竞技体育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做出了贡献。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走体教结合的道路,是保证业余训练持续稳定发展的基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竞技体育基础人才培养现状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辽宁省66所小学业余训练队现状调查,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并加以分析,得出1)辽宁省多数小学能重视竞技体育基础人才的培养工作,业余训练项目布局突出辽宁省的优势项群,为辽宁省在该项群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储备上提供了基础来源;2)小学业余训练和选材机制出现偏颇,延缓了竞技体育基础人才的培养和开发;3)业余训练运动员学习成绩喜忧参半,应加强竞技体育基础人才的全面发展。提出小学业余训练的“双基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我国培养和输送更多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为振兴和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校业余训练在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各人才上面临着经费来源不足的制约和影响,旧的业余训练模式已不能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因而,要更好地发挥传统校在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上的优越条件,对有偿训练现状及前景进行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道裕  周奕君  陈显健 《体育科学》2006,26(1):82-85,95
通过对浙江省“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学校的调查与分析,探讨“教体结合”的特点,认为当前“教体结合”存在着输送人才渠道比较单一、读与训的矛盾中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评估工作不够系统、教练员队伍亟待改善、场地器材和经费不尽人意等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要正确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解决运动员再就业难等问题进行研究。符合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先进理念,就要走“体教结合”之路。中国体育的发展应该以体教结合为主,职业俱乐部和“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为辅。走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体教结合"作为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的主要途径,在我国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运动精英的传统模式遭遇严重的生存危机,特别是各级体育部门数十年呕心沥血构建的基层业余训练网络举步维艰,面临必需的改革.随着综合国力的快速增强,体育发展方式由局部超前转变为全面关注民生,"体教结合"因行业间的生硬契合而效果欠佳,将转向拓展体育公共空间的"分享运动"新途径,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构建体育新制度的基础保障,使培养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业余训练在普惠、公平的框架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