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等待"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范式,作为原型反复出现在楚文学中,是集体无意识造就的活生生的经验.沈从文《边城》等小说和屈原的《湘君》、《湘夫人》中的"等待"意象是带有楚文化特色的原型意象,既有一脉相承性又各具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产生于北方中原地区的诗歌和散文,其中虽也保存一些神话,但数量很少,而且多为一鳞半爪的记叙.如,夏启的神话故事。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筦磬以方,湛浊以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墨子·非乐上》)这近乎历史传说,没有多少神话韵味。然而,在《楚辞》的《离骚》和《天问》等楚文学作品中,则较全面地叙录了关于夏启的神话传说:夏启耳悬两青蛇,足跨两金龙,左手持羽  相似文献   

3.
这里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对历代学者有关《山海经》的不同看法中,就《山海经》的内容(山川、乐园、主神)、语言特点与考古资料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山海经》巴蜀图语本成书于西周前期,战国初中期,华文本《山海经》由定居蜀地的楚国贵族后裔综合图语本、口头流传,再加入楚地神话以及中原、海外历史地理知识编写而成。  相似文献   

4.
《楚文学史》 在文化理论视角之下,取得了楚文学研究领域里的突出突绩与突破。该在结构布局方面也独具特色。但在一些局部问题上也存在有失于一般化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于淑芳 《考试周刊》2011,(72):33-34
本文讨论了《圣经.诺亚方舟篇》中神话原型模式"洪水—方舟—新世界",即"毁灭—拯救—重生"在这一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揭示了作者在这一《圣经》神话原型模式基础上折射出《愤怒的葡萄》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人性内涵—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6.
“等待”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范式,作为原型反复出现在楚文学中,是集体无意识造就的活生生的经验。沈从文《边城》等小说和屈原的《湘君》、《湘夫人》中的“等待”意象是带有楚文化特色的原型意象,既有一脉相承性又各具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文化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原文化影响楚文化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于"荆""楚"称号及其关系问题,前人多有探讨,清华简《楚居》的公布,使我们在此问题的认识上更进一步。文章认为,在"荆""楚"通用之前,文献中的"楚"与"荆""荆蛮"是指代不同的族群的。由于楚人活动于"荆蛮"之中,故"楚为荆蛮"是中原诸夏的文化认识,而"楚蛮"一词只是太史公在《楚世家》中对"荆蛮"的代称而已,其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0.
先楚祖宗谱系记载许多楚族神话 ,屈原的文学作品 ,对先楚祖宗谱系神话这份文化遗产有许多遗失和疏离。屈原作品的太阳树神话 ,涉及到东方和西北 ,而没有提到若水的太阳树 ;作品中的时间神取自东夷族 ,而不是来自先楚谱系 ;共工早期是平治水土的英雄 ,但这段历史没有进入屈原的视域。本文注重文字的训诂考证 ,对神话传说的许多疑难问题通过字义考证给出确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神话具有非情节性、片断性和多义性等显著特点,因而不同典籍中的神话材料可相互补正之处甚多。作为我国上古神话材料总汇的《山海经》,其中有诸多的神话材料可补楚辞神话之缺、释楚辞神话之义,甚至可以之探究楚辞神话之原型。同时,我们也可以用《山海经》中神话材料来釐清《楚辞.天问》诸多问题的解答,纠正前人对楚辞的种种错误解释,从而促进对楚辞更加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今本《楚辞》以传释经的编纂体例是刘安定下的,屈原作品为经,述骚作品为传。在儒家还未取得绝对统治地位的西汉初期,楚人刘氏建立的汉朝对楚文化的优秀代表屈骚十分推崇。即使在提倡尊儒的汉武帝时期,"悉延百端之学"的文化政策也为屈原作品提供了称经的文化空间。随着楚文化与各地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统一的汉文化,汉朝政府无需再以楚文化自我标榜,儒家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屈原作品称经的真相逐渐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相似文献   

13.
朱熹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哲学家、思想家。19世纪30年代以来,朱熹著述开始被译成英文并传到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问世的几种朱熹著述的英文译本尚未得到国内朱子学研究界的关注。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把朱子文献翻译成英文的译者和为我们留下的朱子文献的英文译文或译本进行较全面、客观地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神话之于庄子不仅是任他驱遣的材料,而且更为他提供了写作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观物)的方式和表达的方式。形成庄子神话思维的原因是商代文化的传承、楚地宗教氛围的滋养、庄子独特个性的影响和黑暗现实的激发。本文的结论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作为一种外力促使了庄子对神话思维的自觉选择和运用。  相似文献   

15.
楚辞在汉代奠定其学地位和传播基础,而作为一种体的确认是在魏晋六朝时期。《楚辞》和《楚辞章句》的面世推动了屈骚在魏晋六朝的传播,而这一时期的传播方式与接受角度都有新的变化,从重情而转向了尚辞。随着体辨析的风行与大量的章别集,总集以及书志的出现,魏晋六朝人对屈骚的认识逐渐从模拟怨情转而关注其艳词,并以艳词作为骚体的特色,从汉人的辞赋不分到齐梁人的骚赋分立,从汉人的区别屈宋到齐梁人的屈宋并举,体现了这个时期学观念的演进与学思潮的变化,楚辞随之而成为了独立的类。  相似文献   

16.
《离骚》有楚文化的外部特征和中原文化的内在实质。楚地的山川风物、民俗民风,楚人原始神话思维及风味独特的楚声楚歌是其产生的沃土;中原文化的现实关怀和理性精神是其产生的催化剂。《离骚》抒情主人公是浪漫的神性和现实的人性的统一。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浪漫的神与理性的人相统一,才成就了《离骚》这篇千古奇文。  相似文献   

17.
屈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作品中有许多涉及东西部的文化意象,而这些文化意象包含着屈原的三种文化情结:东西部神游之地是屈原追念祖先之旅,寄托哀思之路;东西部神话意象是屈原讽喻现实之境,追寻理想之所;东西部历史回顾是屈原治国安邦之主张,对楚国命运之担忧。  相似文献   

18.
褚少孙主要在三个方面续补《史记》:重大政治事件、重要人物与占卜龟策。褚补材料来源广泛,具有相当的史料、文学、语料价值,尽管如此,班固总体上对褚补抱有怀疑;在天命观上,褚少孙提出了“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的进步观点,进而否定了“无父而生”的神话传说,将“无父而生”与“天命”联系起来,认为“天命”就是“以其先之有德”“泽流后世”,“无父而生”的传说实质上是天命降临的征兆,象征可以继承乃父的德泽;在人生观方面,褚少孙不否定人们追求荣华富贵的心理,而是认为一旦“立名当世”,需“持满守成”“知进知退”;政治倾向上,褚少孙尊崇汉武帝,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有远见;主张朝廷任命官员要选择通经术、直言极谏之人。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期神仙思想已经开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屈原的神仙思想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楚地旧有的昆仑神话中的“不死”观念,二是齐、燕一带新兴的方仙道。时不我待的时间紧迫感和日益加剧的生命悲剧意识,是屈原接受神仙思想的主要原因。神仙思想是影响屈原艺术构思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规划楚辞研究系统工程,建立当代楚辞学体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除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努力净化学术空气,加强队伍的自身建设外,还需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下工作实证性的基础研究;以鉴赏和批评方式出现的应用性研究,以探讨文学发展规律为主要方向的理论性研究;文艺性创作及其成果的研究;交叉学科之间的综合研究;"边缘问题"的研究;楚辞研究的再研究;<楚辞>作品及其成果的翻译介绍(中外文化交流)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