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海南教育》2014,(10):F0004-F0004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艺术幼儿园是浙江省一级幼儿园、"湖州市第三届学前教育先进集体"、"湖州市首届优秀民办幼儿园"、"湖州市十佳诚信办学先单位"、"湖州市AAAA级诚信单位"、"湖州市语言示范学校"、"湖州市卫生文明单位"、"湖州市园林式单位"、"区十佳民办幼儿园"、"吴兴区依法治校合格园"、"区先进团支部"、"区平安校园"、"区家长工作先进单位"和"区绿色学校"。  相似文献   

2.
王妍玮 《甘肃教育》2011,(15):83-83
"决"作副词时,表示"一定、坚决"的意思,用在"不"、"无"、"非"、"没"等否定词前面,表示坚决否定,如"决不退缩"、"决无异言"。"绝"作副词时,表示"完全、绝对"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中"僵"应作"仆倒"理解。上古时期,"僵"的词义主要为"仆倒",之后"僵"又引申出"僵硬"之义。清朝晚期前"僵"的"仆倒"义被"僵硬"义取代,晚清时,"僵"萌生出"事情停滞不前"之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阐明,如果"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核心,那么,"中庸"就是"仁"与"礼"相统一的方法。"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权(适中)"、实用价值等,都是"中庸"之法的运用与实践,其目的是有效地达到"仁"与"礼"的融合,以最终实现"大同"理想和愿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7个,其中"垛"、"撮"、"泚"、"觑"、"搛"、"斗"、"纠"、"勒"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亢"、" "、" "、"[宀丐]"、"靸"、"仰"、"[歹皮]"、"[歹辟]"、"炕"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古音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6.
"狼狈"一词在书面上最早为"剌 ",分化为"剌犮"、"剌八",音转为"獵跋"、"狼 ",义变为"狼跋"、"狼贝",受"狼"的偏旁影响类化为"狼狈"。"狼狈"由"困顿窘迫"义派生新义,形成成语"狼狈不堪"。俗词源说释"狼狈"为两动物相附而行,由此派生新义并形成成语"狼狈为奸"。"狼跋"为联绵词,不应视为源于《诗.豳风.狼跋》。"剌 "在今东北方言口语中仍派生新词。  相似文献   

7.
在"非遗"项目的剪纸活动中,文章有针对性地从"奖项评委"、"剽窃作品"、"剪纸尺幅"、"剪纸要素"、"现场表演"、"组织会费"、"剪纸属性"等方面提出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8.
"夜来"一词具有"昨天"义,"来"具有"往昔,过去"之义,这在《汉语大词典》中已有收录。"夜来"一词无论是表示"昨天"义还是非"昨天"义,都应视为主谓结构的复合词。"夜来"三个主要义项"入夜"、"夜间;夜晚"、"昨天"均与时间有关,三个义项之间具有其内在关联。"夜来"在表"昨天"义时是派生词,"来"为时间词后缀的说法有待商榷。"夜来"表示"昨天"义这一用法至今仍保留在山东方言中。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涼"训"薄也。""薄"的本义为"林薄",引申有"少"义。"涼"的本义为"薄酒",与"林薄"义相通。在系统考察"涼"和"薄"的本义、引申义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左传》"作法于涼"应当解释为"制定少取于民的法令",故将"涼"字释为"不厚道"不妥。  相似文献   

10.
"宁可"只带选定项("A")就能标记取舍句,但其舍弃项仍以"明示"、"蕴涵"或"隐含"方式存在。"宁可A"后之所以无舍弃项("B")照应,主要是为突显选定项("A")和减弱对比性而造成。"明示"和"蕴涵"舍弃项的"宁可A"句式可转换为"宁可A,也不B"句式,而"隐含"舍弃项的则不能。  相似文献   

11.
国家语委在"笔顺规范"的有关文件中指出:"规范笔顺本身尚存在一些难点"。"母"字的笔顺国家规定它的写法是"点横点",笔者从"俗成法"、"路径法"、"主辅法"、"笔势法"和"书写法"等方面来说明"母"字的笔顺规范写法应该是"横点点"。  相似文献   

12.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解放前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13.
"礼"与"仪"原本不分的。"礼"是通过特定形式体现的特殊意义,"仪"是体现特殊意义的特定形式。形式与意义合二而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就是形式。"仪"就是"礼","礼"就是"仪"。当"仪"与"义"与"礼"相结合时,"礼仪"与"礼义"二词具有极大的相合之处,而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仪"是形式,"义"是内含。一旦"仪"脱离了"礼",甚至背离了礼之义,即"礼"的基本精神,"仪"就褪变为虚伪的形式。所以在礼的本质方面,我们强调"以仁释礼";在礼的作用方面,我们强调"成人"——"成仁";在礼的特征方面,我们强调礼的无限性。这样,我们就把"礼仪"这一概念与当前学术界、特别是当前礼仪教学与培训方面所讲的"礼仪"完全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4.
刘长兴 《天津教育》2011,(10):22-24
教师的德育工作"吸引"不住、"感染"不了学生,就是再有"针对性"也白"针对",再想"实效性"也没"实效"。这么多年,关于德育工作的要求的确不少。就说比较"概念"的提法,最早强调的是"针对性"和"实效性"。十年以前,又加上了"主动性",并把三者并列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心灵"这个词,可以作为"美学"的表述。因为,它指我们用"感觉"感觉到的"超感觉",使我们的"感性"之中,存在着"超感性"。从而,在"有限"之中"感"到了"无限",在"自然"当中"感"到了"自由"。"心灵"成了"美学"诞生的基础,也是"美学"研究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中《许行》一章将"劳之来之"解释为:使民劳,使民来,将"相率而为伪者也"中"相率"解释为"彼此带领着"。这个"来"应当理解为"勑",即"勤劳"。"相率"应是"率领老百姓","相"是指代性副词,指"人们"或"老百姓"。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发"进行词项分类,义位统计,对"发"归纳出"产生"、"显现"、"散发"、"发财"、"出发"、"送出"等后,从构词法角度对"发"进行语义特征分析,分析其构词特征,从而对"发"进行全面的描写。  相似文献   

18.
"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和"研究什么"是专业发展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当前,西方专业发展研究范式呈现出从"个体认知视角"范式向"基于实践的取向"范式转向的趋势。这两种范式关于实践、知识和学习本质假设的"隐喻"发生了重大转变,即实践本质从"容器观"转向"关系观"、知识本质从"固存物"转向"流动物"、学习本质从"获取"转向"参与"。由于两种范式对于实践、知识和学习本质的假设不同,导致了它们关于专业发展"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立场的重大转变,即从关注"知识占有"向聚焦"知晓过程"的转变、从关注"知识迁移"向聚焦"发展实践"的转变,并进而导致了"研究什么"的重新设定。  相似文献   

19.
经考证,古动物名"虎鱼"、"泡鱼"指刺魨,"绷鱼"指无毒刺魨,"鯺"指大的河豚,"鰽"指曹白鱼或鲥鱼,""指真鲷,"黄雀鱼"指黄鲫。"白凫"指天鹅,"白颊鸟"应指白脸山雀。"白猿"指得了白化病的猿猴,"墨猴"、"石猴"、"栗子猿"指小型眼镜猴(国内灭绝),"乌猿"指黑长臂猿,"黑猿"指长臂猿、滇金丝猴等,"马猴"指短尾猴,"黄狐"指沙狐,"牯犀"、"毛犀"指苏门答腊犀(国内灭绝),"黄鼠"、"貔貍"指旱獭。  相似文献   

20.
王妍玮 《甘肃教育》2011,(16):39-39
"隹"读zhuī,字形和"佳"相近。"隹"是个象形字,在古书上是指短尾巴的鸟。它一般作为偏旁出现在合体字里,有时表读音,有时表意义。"隹"作声旁的字,有"堆"、"锥"、"睢"、"摧"等。"隹"作形旁的字,意思大都与鸟有关,如"雀"、"雁"、"雉"、"隼"。再如,"集"是个会意字,本义是鸟落在树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