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现实困境与大学生体质与健康促进服务体系构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大学生缺乏完整的健康知识理论体系和大学对体质测试漠视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完善大学生体质与健康促进的制度保障,建立大学生体质与健康促进的支撑平台,是促进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主要方面。同时,大学生体质与健康促进体系的构建要达到服务对象全面化,兼顾不同体质水平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2.
姜淼淼 《冰雪运动》2015,(2):59-61,79
研究冬季体育教学干预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对冬季体育健身功能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探讨冬季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科学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体质与健康的含义和关系,阐述了冬季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及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干预的实效性,指出冬季体育教学干预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积极影响和存在的问题,从建立科学化的冬季体育健身课程教学体系,加强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科学指导,探索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冬季体育教学创新等方面,论述了充分发挥冬季体育教学干预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对镇江市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调查,结合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随机抽取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找出镇江市大学生体质健康存在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丁文  董航  张智超 《中华武术》2022,(11):45-47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加强对高校大学生体质测试的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测试水平。但是随着关注度的下降,高校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也出现了下降情况。体质测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体质水平。为了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根据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下降的具体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提高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5.
曹阳 《湖北体育科技》2013,32(5):406-407
运用实验法、问卷法、抽样调查法对武汉科技大学390名在校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和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整体体质正常,近一半大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21%的大学生很少锻炼,对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雪凯 《体育科技》2014,(1):123-126
采用问卷调查法,判定浙江省1702名大学生中医体质类型,并对九种类型中医体质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九种中医体质大学生的锻炼项目、锻炼频率、锻炼时数、锻炼强度、锻炼形式、锻炼时间具有不同的表现行为特征。建议:充分认识大学生中医体质的体质特征,深入了解不同中医体质的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表现出的差异,在体育教学、体育评价等方面以人为本,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体质测试等研究工具,对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进行了多重比较和灰色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2)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较好,但反映其体质状况的各个指标发展不均衡,有些指标整体偏低;3)反映大学生体质状况的6项指标时其心理健康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体质总体情况、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成绩、台阶试验分数、身高标准体重和握力体重指数。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其体质之间有同向变化的趋势,即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深入了解大学生体质自评水平和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探讨健康危险行为对大学生体质自评水平的影响,研究大学生体质自评状况与自我健康维护、健康支持环境之间的关系。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式,对2 096名大学生进行体质自评水平和健康危险行为调查,分析具有不同健康危险行为大学生的体质自评状况的差异。体质自评为很好、好、一般、差的大学生分别占调查人群的28.2%、43.1%、25.3%、3.4%。年龄、生源地、专业、学业阶段等基线信息以及自我健康维护、健康支持环境等客观因素均影响大学生的体质自评状况。特定危险因素和大学生体质自评状况显著相关,且危险因素的聚集可明显降低大学生的体质自评水平。大学生的体质自评能力亟待培养,其对自我体质水平的认知和体质维护行为存在明显的错位。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大学生体质下降归因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汉义 《安徽体育科技》2010,31(1):54-57,73
通过比较1995、2005年浙江省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对10年间浙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形态、机能以及身体形态衍生指标进行了比较,发现浙江省大学生体质总体上明显下降,特别是耐力素质,力量与心肺机能的下降。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的科研方法,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干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浙江省浙西地区2所高校03级2800名男女大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经过3年的体质测试和数理分析,主要结论:体育锻炼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体质达标率熏特别是大三取消体育课后,大学生体质存在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和体质下降等明显问题。建议尽快完善大学生体育锻炼模式和大学生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等熏为增强大学生体质提供有益的手段和保证。  相似文献   

11.
认知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身体认知观念,具身认知的思想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关于身体认知的研究开始朝向具身化方向转变。从人体运动场域的视角,探讨身体运动与身体认知具身性转向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研究认为,身体运动在身体认知与被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中介和调适作用,身体运动的方式可以映射出身体认知过程的具身性变化。身体运动可分为客观身体运动与现象身体运动两种类型,它们对身体认知的具身性转向起着不同的推动作用。身体运动特有的行为模式反映了身体认知与周围环境的关联性,身体运动的限制作用体现在身体认知表征的特性与范围方面,身体运动的分派特征对身体认知转向中的构成性角色具有证实作用,身体运动的调适功能是身体认知与具身行动之间协调性存在的重要保障。在身体运动对身体认知具身性转向的解释方面,要求身体运动应在身体认知的具身性转向中保持主动,重视身体经验的投射功能,关注身体运动的物理属性与运动方式的决定性作用。将身体运动的相关研究融入到具身认知的范畴,形成完整而有序的研究范式,将有助于解决身体认知研究领域中出现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的身体自我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908名大学生进行身体自我量表的测试和体育锻炼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满意;大学生身体自我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大四学生的身体自我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到研究生阶段有所回落,大二学生的身体自我评价最低;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我满意程度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其身体自我显著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身体自我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  相似文献   

13.
当前学校体育的问题在于偏离体育本身。而体育本身,就是体育之所是。对学校体育本身的思考应从重外在工具理性向重内在本体回归,凸显其终极的本真意义。学校体育作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尽性"应是其意蕴所在。"体育的尽性"是注重人的独特生命的体育,是面向完整人性的体育,是自主自由的体育,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它是以实现人本主义的体育理想为最终目标的一种体育理念。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黑龙江省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相应的调查分析,从中发现:当前黑龙江省的中学体育教学与高校体育教学严重脱轨,并且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毛病,应当加大对大、中学体育教学的管理力度,同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消除大、中学体育教学在衔接上存在的问题,使黑龙江省的体育教学能够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为黑龙江省的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单舜 《体育科技》2014,35(4):119-120
通过对学校体质测试和教学效果的分析探讨,发现学校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利用体质测试的结果进行教学,可以对体育课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体质.学校体育教师是体质测试的直接参与者,为此教师的对体质测试数据的态度和关心程度直接影响着这些数据的使用效果,体质测试作为一种反映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测试,其结果的有效利用对学校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学校体育区域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与区域互动发展可以充分挖掘学校体育的体育人力、物力资源优势与社会服务功能,使学校体育实现由固守一隅的“象牙塔”向辐射区域的“体育服务基地”的转变,增强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内动力。更重要的是,二者的互动发展能有效解决区域体育所面临的内部主体相互支撑力度不够、互动机制不畅以及区域体育不平衡等实际问题,为区域体育的合理规划奠定基础,进而实现区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区域互动发展的策略主要包括拓展学校体育区域服务职能、强化学校体育的区域体育文化培育与创新功能,等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福州部分高职高专开展体育锻炼课的实施情况、影响体育锻炼开展的因素、体育锻炼组织指导,以及体育锻炼开展的主要形式等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其目的是以激发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之逐步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为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现如今的国家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的大环境都不利于学生们对体育产生正确的认识,不能真正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使人们对体育存在偏见,导致现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下降。为了不断提升学生对冬季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程度和高度,找出国家现行的教育制度、社会的体育价值观、家长的重视程度、学生本人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等影响因素,并提出转变观念,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大社会对体育的关注程度;提升家长对体育锻炼意义和价值的认识高度,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锻炼氛围;提高学生自身运动能力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等提高的具体途径,切实提高学生对冬季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高度,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切实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试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终身体育被视为新世纪的体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是整体而长远的体育思想,体现出以人为出发点的哲学思考。学校体育阶段在实现终身体育目标中有着重要作用,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必须走与终身体育(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学校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必须在终身体育总目标下,开拓人们对体育问题的思路,才能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同终身体育目标的统一。未来学校体育的结构、内容、教法、管理、师资培养、远景规划等一系列问题都收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进行革新和实验。  相似文献   

20.
近代西方体育文化的传人及其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调研法和理论分析法,对近代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过程及其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认为近代西方体育运动文化的传入为我国近代体育运动的兴起与推广提供了新方法与手段;促进了中国体育思想的变革;为中国体育制度的初建提供了范本;为中国体育竞赛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