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专家档案:袁有禄,1967年10月生,四川简阳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安阳市市管优秀专家,安阳市劳动模范,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棉花分子育种课题组组长。负责的分子育种课题被安阳市团委授予青年文明号。  相似文献   

2.
龙林 《学会》2001,(3):12-13
陈启锋1930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1953年毕业于福建农业大学后留校工作至今.历任耕作学与栽培学教研组主任、杂草防除研究室主任、校科研科科长、农学系副主任、作物遗传育种教研组主任和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等职,并任福建农业大学副校长多年;现任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农业部重点学科和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委员会主任、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3.
作物育种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物育种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现已形成多学科交叉、多种方法并存的基本格局.本文针对当前作物育种方法面临的问题,对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虚拟育种和基因组重测序等前沿育种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王连铮长期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是我国大豆育种学科带头人之一。他从1957年开始作物育种研究,先后从事小麦、马铃薯和大豆的育种研究,其中育成大豆品种30个,其中国审大豆品种9个。  相似文献   

5.
李容柏,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生。1982年获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士学位,获印度G.B.Pant University of Agri.&Tech植物育种专业硕士学位,印度潘特农业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是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03年全国农业科技年先进工作者。李容柏教授主要从事作物种质资源、分子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6.
鱼类遗传育种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鱼类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基础解析及其遗传改良技术的创建驱动了我国水产种业的蓬勃发展。在分析我国鱼类遗传育种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在"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支持下,以银鲫、草鱼和黄河鲤等为研究对象开展的全基因组解析,性别控制、抗病、耐低氧、饲料高效利用等分子模块解析,以及高产抗病异育银鲫新品种培育的研究进展,由此探讨了在集约化和生态化养殖趋势下未来鱼类遗传育种和水产种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专家档案潘学彪1949年3月生,江苏南京人。1982年1月原江苏农学院毕业留校任教。1994-1995年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进修和合作研究。曾任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现任扬州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作物学一级学科中的植物生物技术博士学位授予点负责人,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种业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8.
高产优质牧草品种是保证我国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我国牧草育种起步晚,工作进程十分缓慢,严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牧草品种。由于牧草一般具有自交不亲和、异花授粉、多倍体遗传、近交退化等特性,很难解析其重要农艺性状,导致牧草育种技术还停留在杂交选育为主的"2.0时代"。分子设计育种是加快牧草新品种选育的好手段,但目前尚缺乏适用于牧草分子设计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抢占牧草分子育种先机,中国科学院布局了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以攻克"牧草复杂基因组功能解析"这一"卡脖子"技术,发展基于分子设计理念的牧草育种新技术,实现从传统育种到定向分子育种的跨越,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牧草品种。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保其持续稳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及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尽管传统杂交育种技术在玉米遗传改良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但是尚不能满足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分子育种已成为玉米育种的重要方向和必然选择,其中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将多学科相结合,实现全基因组水平上的多模块优化组装,对未来的玉米育种事业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文章综述了玉米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在玉米育种中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大众科技》2008,(12):4-5
“植物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作用独特,在作物遗传改良基础和应用研究中的价值不能被分子生物技术所代替。”目前,在主题为“植物染色体工程与作物分子育种”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表达了深切地忧虑。近15年来,由于以模式种为主导的植物生物学研究占据了主流,植物染色体工程研究在我国没有得到系统地支持,从事该研究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数量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1.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9):F0004-F0004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设置于1976年,目前为天津市重点学科,是“十五”期间天津市教委重点投资建设学科,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已具备了较强的学科能力,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农业科学研究和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都取得了取大的成绩,并且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在作物育种领域开始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自动化种子切片机是影响育种规模的关键设备,相关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未来将提高我国作物育种水平。文章论述了自动种子切片机在作物育种中的意义,国际、国内发展现状及其技术原理,并对我国第一套商业化育种种子切片设备的技术特点进行详细介绍,指明了我国育种种子切片设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在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几种常用的分子标记。介绍了几种分子标记的原理步骤及在操作过程中影响多态性的部分因素。  相似文献   

14.
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简称前沿实验室)是国家作物分子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分支机构,在首席科学家邓兴旺教授的带领下,实验室致力于农业生物前沿核心技术创新,从制种核心技术创新入手。利用分子设计育种作为核心技术,通过现代分子设计育种和传统杂交育种相结合,培育新一代优质、多抗、  相似文献   

15.
周欢敏,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县人。中国政协内蒙九届政协委员,内蒙古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学科副主任,学术带头人,内蒙古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8年任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科学系主任。1999年至2000年曾任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副主任。2001年于法国农业科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02年任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6.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1,(1):F0003-F0003
山东省农科院棉花研究中心李汝忠研究员。从事棉花遗传育种近三十年,凭借一种执着的追求和踏实的作风,带领科研团队在棉花转基因抗虫育种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成绩,先后主持选育出杂交抗虫棉鲁棉研15、24、30号,常规抗虫棉鲁棉研21、26、27、36号和短季抗虫棉鲁棉研19、  相似文献   

17.
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遗传改良是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推动力,但其潜力的发挥受到了常规育种技术的严重制约。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于功能基因组学知识和技术的分子设计育种是克服常规育种技术瓶颈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水稻结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已获得重要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分子育种领域的最新进展,中科院拟系统开展水稻和小麦品种分子设计研究,建立和完善多基因组装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实现传统遗传改良向品种分子设计的跨越,培育出具有高产、优质、高效、抗病虫、耐逆和稳产性状的水稻和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国棉花育种技术跃居世界前列》的文章,报道了我国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技术获重大突破,研究水平跃居世界领先。  相似文献   

19.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同时也是人类优质蛋白及畜牧业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在我国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育种技术主要以常规育种为主,大豆科学研究和生产水平明显落后于美国。通过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实施,已经鉴定到若干高产、优质分子模块,解析了部分重要农艺性状的模块耦合效应,创制了一批大豆优异种质材料,成功培育多个高产、优质的初级模块大豆新品种,初步建立了大豆分子模块设计育种体系。未来,应继续加强种质资源的系统评价、挖掘利用和创制,推动自主性整合公共数据库构建,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大力开展大豆高产稳产突破性技术和豆粕替代饲料的研究,加快分子设计育种和人工智能育种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具有突破性的大豆新品种,创制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增强我国大豆自产能力,缓解大豆需求缺口。  相似文献   

20.
杨文鹏,男,1957年10月出生,理学博士,贵州省旱粮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农作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子数量遗传学和玉米遗传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